楊瀾(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225)
《(圣經舊約)》(以下簡稱舊約)作為一部西方的宗教文學巨著,溝通了西方世界上下求索的幾個世紀;《(涼山)指路經》(以下簡稱指路經)作為一部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文化瑰寶,蘊藏了彝族先民對人與自然規律法則的探索。固守于西南邊陲地區的彝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蘊藏深刻文化內涵,人口眾多的民族。在其遷徙、演變、發展的過程中,誕生了無數的文化瑰寶。例如《勒俄特依》、《瑪木特依》,《指路經》等的巨著。而其中的《指路經》更是具有地理研究、民俗研究,詩歌研究的重要價值?!吨嘎方洝肥怯梢妥宓漠吥τ靡臀臅鴮懺谘蚱ぁ⒂操|紙張等不易腐蝕霉變材料上的宗教典籍。用于人死之后,指引死者靈魂回歸祖地的送靈儀式上。盛行于西方幾個世紀的《舊約》作為宗教文學作品,內容豐富多樣。包涵有:歷史、律法、詩歌等的內容,是人類文化史上不可多得文化瑰寶。起源發展于不同世紀、不同地域的兩部著作,留給了后世人們共同的思考與探索。而其中頗具神秘色彩的關于生命與死亡的思考與探索,仍然指導著、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羅斯福曾說過:我們唯一感到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人之所以會對死亡產生極大的恐懼,正是源于對死亡的未知。這種本能所產生的畏懼感,是宗教出現的一個重要源頭。而原始宗教的出現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撫慰人心,并對死亡作出一個符合人內心期待的解釋。《舊約》與《指路經》便是由此而產生的。而在兩部經典中都有死亡故事的描寫,通過對死亡的續寫反映出潛藏在其中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荀子曾說過“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生與死就像陰陽五行調和一樣共生共存,組成了自在流動的世界。而生從何來?在《舊約》創世記篇中敘述宇宙萬物都是由神“耶和華”創造的。神起初創造天地,第一日神創造了光、第二日神創造了空氣、第三日神分開了旱地與海水創造了果蔬與種子、第四日神創造了光體、第五日神創造了雀鳥與魚類、在第六日按照自己的形象用灰塵造出了人,第七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作。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創造出來的第一個有靈的人取名為“亞當”。耶和華神抽出亞當的一條肋骨,對亞當說[1]“這是我的骨中骨,肉中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边@第二個人叫“夏娃”,兩人共同安置在伊甸園。在《舊約》中,亞當便是人類的始祖。人類的發展繁衍便是從亞當開始的。
生命既然有來處也必會有去處。就像晝夜四季的交替,生命也是周而復始的一個過程?!杜f約》中夏娃聽信蛇的讒言與亞當偷吃了伊甸園善惡樹上的果子,神震怒而將亞當與夏娃驅逐出伊甸園。并詛咒道[2]“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薄霸镎摗钡膩碓凑菑拇颂巵淼?。亞當與夏娃偷食善惡果是人類的“原罪”,“原罪”世代流傳成了人類一切痛苦、災難、死亡的根源。亞當活了九百一十二歲、挪亞活了九百五十歲、亞伯拉罕一百七十五歲,無論他們的壽命有多長都不可能像神一樣,終要因為原罪而死亡。所以,死亡對基督教徒來說,是需要面對和接受的現實,[3]“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闭曀劳鍪敲恳粋€基督教徒的必修課。在《舊約》傳道書中這樣敘述到[4]“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鄙系劢倘艘獙⑺劳隼斡浻谛闹校攀沟萌烁湎М斚碌纳??;浇虒⑷说乃劳龇譃閮纱危谝淮问侨怏w的死亡;第二次是靈的死亡。人的肉身來自土,而靈魂確實來自神。肉身歸土以后,靈魂也應該去到神的身邊永享安樂。所以對基督教徒來說,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另一種開始。正是因為如此,基督徒從不避諱死亡,反而會以正面的心態去看待死亡。
在彝族經典中對天地產生是這樣描述的[5]“濁水變成清水是第一代,清水變成霧氣是第二代,霧氣變成濁水是第三代,宇宙閃星光是第四代,星光發出響聲是第五代,響聲消退以后是第六代,演變之后平靜是第七代,霧氣似猛虎是第八代,由此產生下界是第九代,萬物滋生是第十代,此為天地演變史?!痹谘┥訉O十二種中,指出人類起源于雪。彝族是“雪子十二支”其中有血六支蛙、蛇、雕、熊、猴,人中的“人”一支。無論是基督教還是彝族對宇宙的起源和人類的起源,都帶有濃厚的主觀神話主義色彩。自然萬物都是由神創造的,而這個神在基督教徒與彝族人的認知中又是不同的?;浇掏降纳裰挥幸粋€,而且有具體的形象;彝族人的神包括的內涵更廣泛,是一種泛靈的理論。具體可以解釋為萬物有靈。
彝族人相信人的生命組成是肉身與靈魂,二者共同組成了“人”這個有靈的個體。只有靈與肉合一時才是人生命存在的狀態,反之缺少其中之一就意味著死亡。那人又能不能永久保持靈肉合一的狀態,避免死亡呢?在《指路經》中告訴了我們答案。《指路經》涼山普格篇中描述到[6]“心悔別念了,人活不死者沒有。人活不死呢,地大人不容。鳥活不死呢,樹頭鳥不容。剛才前久月,阿布布也死,阿依依也死。老人頭白時也死,霧主雨主死。索洛瑪嘎死,山主溝主死。高山鹿花死,地主勞主死?!边h古的彝族先民對死亡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客觀認識,認為沒有生命是可以永恒存在的。死亡是順應自然規律的結果,這是不可逆轉與避免的。人會死、動物會死,山主溝主霧主也會死。人與動物除了壽命的差別以外,不會因為身份的高低而有所不同。正是因為對死亡的來臨有所準備,所以彝族人對死亡始終是保持著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這種豁達的心態具體表現在彝族的喪葬儀禮里面。在涼山,人死時會有直系親屬陪伴在死者的身邊。在死者死亡后,死者的兒女親屬會通知親朋好友前來參加哀悼儀式。參加儀式的的人們,會根據親疏遠近的不同,攜帶規格不同的吊唁禮。或是牛羊、或是豬酒,與死者的關系越是親近攜帶的吊唁禮越是豐富貴重。參加吊唁的親屬與鄰居都會穿上彝族服飾,并且還會有摔跤、賽馬等的活動。守靈會持續三到五天,在這期間人們三五成群地圍坐在一起,贊頌死者生前美好的品格。在喪禮上畢摩會手持經書為死者念誦《指路經》將死者的靈魂送至祖先聚居處,祈福于死者的子孫后代。整個喪禮場面隆重而盛大。彝族人有生必有死、視死如歸的心態,是對生命意義價值的肯定。彝族人享受新生的喜悅,重視并珍惜生命。也從不逃避死亡的必然,以寬闊豁達的心態面度死亡。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從有限世界走向無限可能的一種超越社會現實的理想生命狀態。
對于浩渺的宇宙而言,人類是如塵埃一樣微小的存在。而對于人類而言,靈魂又是巨大如宇宙一樣的存在。我們看不見靈魂,卻時時刻刻可以感受到靈魂在我們的思想、言談舉止里面。經書中包含的“靈魂不滅”、“萬物有靈”、“送靈歸祖”,是基督教和彝族人生死觀中的核心,涼山彝族的《指路經》和圣經的《舊約》部分。不僅反映出了兩個民族對生命現象與生命本質的探索結果,更對指導他們的現實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督教的觀點中認為靈與魂所含的意義是有所不同的,魂是所有生物都有的,靈是人類所特有的。在創世記中,神創造萬物。而唯獨在創造人類的時候,給了人類“生氣”。[7]“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進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字叫亞當?!庇纱藢⑷祟惻c普通的動物區別開來。希伯來人相信人的靈魂與軀體是不可以分開的,靈魂如果脫離額軀體人就會死亡。在創世記篇中,[8]“亞伯拉罕一生的年日是一百七十五歲。亞伯拉罕壽高年邁,氣絕而死,歸到他列祖那里。”[9]“以實瑪利享壽一百三十七歲,氣絕而死,歸到他列祖那里?!眮啿焙鸵詫崿斃細饨^而死,他們的軀體被葬在麥比拉洞中,而他們的靈魂都回到了他們的列祖那里。而這里的列祖原指的是本民,亞伯拉罕他們的靈魂是與本民在一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死后靈魂是存在的。
但在《舊約》中卻沒有明確提及亞伯拉罕及其列祖的靈魂是到哪里去了。在創世記篇中,雅各誤以為自己的兒子約瑟被野獸吃掉了,他悲痛欲絕不接受兒女的安慰,并說道[10]“我必悲哀著下陰間到我兒子那里?!弊源?,在《舊約》中首次有了關于死后靈魂入陰間的描寫。而雅各在臨死時對子孫囑咐[11]“我將要歸到我列祖那里,你們要將我埋在赫人以弗侖田間的洞里,與我祖我父在一處。”囑咐完畢以后,就把腳收在床上,氣絕而死,歸他列祖哪里去了。雅各的靈魂與列祖同在,從這里可以看到人死后的靈魂是到了陰間。而陰間是在地底深處陰暗、冷寂,不可任意活動的地方。具體表現在《舊約》以西結書中神對推羅的斥責[12]“那時,我要叫你下陰府,與古時的人一同在地的深處久已荒涼之地居住。”和約伯記[13]“那地甚是幽暗,是死蔭混沌之地,那里的光好像幽暗?!币约皞鞯罆衃14]“凡你手當作的事,要盡力去作,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痹凇杜f約》中人死后會去到陰間,那去到陰間的靈魂是永遠都留在陰間嗎?詩篇中大衛說[15]“因為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圣者見朽壞?!痹诘岳頃猩系蹖Φ岳眍A言提到[16]“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很多人復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你且去等候結局,因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分。”不難看出,人死后是一定會到陰間的。而靈魂不會被撇在陰間,則暗示了雖然靈魂在陰間,但有一日一定會被復活,因為神不忍心看到他的信徒在陰間朽壞。而神預言在末日的時候會安排一個結局,延伸到《新約》中就是“末日審判”義人到天堂,惡人下地獄。由此可以看出,《舊約》中是相信靈魂存在并且可以被復活的,并且對人死后靈魂的去處作了一番描述。這與涼山彝族人死后靈魂不滅,死后靈魂會去往祖地,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盤踞在西南地區的彝族先民,憑借著自己的智慧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繁衍生息千余年至今。并在長期的繁衍與發展中,逐漸完善了自己的信仰體系。彝族人相信萬物有靈,世間的萬物都是有靈魂的,而萬物之一的人也是有靈魂的,靈魂主宰著人的日?;顒印H酥曰钪褪且驗殪`魂與身體的合二為一,如果靈魂脫離了軀體,活人就變成了死人。
麻查爾聰在《彝人的葬禮》中寫到這樣一段詩句[17]“一種結束了的世界,就像忽然倒下的老樹,引來了好多的哭泣。胸膛是羊皮鼓,被捶打的聲音是一枚勞累的流星,睡左的男人,還沒有忘記騰出右手準備刀槍,右睡的女人,依然舉起捻羊毛的墜子。一條黑色的河流,淹沒了辛酸的眼淚,多情善感的彝人,就這樣反復著千古不變的悲哀。堆積成山峰一樣的牛頭,在顯示愚昧和驕傲,那些還活著的人在為自己將死的牛們擔憂,他們在仗量自己剩下的日子,畢摩念誦的指路經。浸泡在女人的眼淚里,浸潤了所有的彝人味,這是結束也是開始,朝著陽光最后消失的地方,朝著月亮最先光臨的地方,用最猛烈的火凈化死去的痛苦和幸福。靈魂就這樣沿著青煙回歸祖先的隊伍,神靈的聲音?!膘`魂歸祖不僅是詩人詩中的愿景更是所有彝族人的精神追求與寄托。在涼山各個地區都有畢摩念誦《指路經》送靈歸祖的習俗,雖然不同區域的《指路經》因為起始地點的不同使遷徙的路線有所差異,但對于人死后有靈魂,靈魂會去到祖先身邊,是普遍認同的。彝族人的觀念中認為人是有三個魂的,涼山彝族畢摩吉克則伙在[18]《我在神鬼之間》一書中也對三魂作了詳細的解釋與說明。每個人都有三個軀體之外的精神的東西。叫“依”、“娜”和“娜格”,意思大概對應為漢語的“魂”、“魄”、“靈”。并且“魂、魄、靈”可以依附于軀體上,也可以脫離軀體獨立存在。人死后,靈仍依附于尸體,直到遺體焚燒后也守在墳葬地;魄則會去往祖地;魂在人死前一段時間就離開了軀體,多在祖先那里生活或在妖鬼間活動(“妖鬼”也屬祖先的一部分)。在涼山《指路經》美姑篇中也提到人有三魂[19]“人死有三魂,一魂到陰間,站在陰間里,一魂招畢前,是男鎖靈頭。穿上陪葬衣,干糧袋中裝。(鎖靈頭:送靈儀式)”
與《舊約》中對亡靈與祖先聚居之地的描述類似的是,在《指路經》中也有對亡靈之地的描述,并且都有“陰間”的提法。[20]“陽間混濁濁,難辨清行路。陰間清靜靜,易辨清行路。(鹽邊篇)”兩者都將陰間視為靈魂去往的第一站,并將陰間與活人的世界區別開來。在《舊約》中靈魂在陰間等待復活;在《指路經》中靈魂在陰間沿著陰路去往祖地。所有的靈魂都可以去到祖地嗎?在涼山彝族人的觀念中,不是所有的亡靈都能到達祖地。只有那些在生前生有兒子的人,才能去往祖界。沒有兒子或者是只有女兒的死者,不能享受子孫的供奉,也不能保佑子孫。只能變成孤魂野鬼,在世間游蕩。這種“挑選”的傳統與彝族父系社會,男子掌權的現實是有一定關聯的。在《舊約》中也有相類似的“挑選”,不相同的是彝族人以是否生育兒子為標準;基督教以是否是義人為標準。與《舊約》中陰間的冷清不同,《指路經》中的陰間是與活人世界相差無幾的地方。[21]“莫木古爾呢,是個好地方。屋前的草桿,也能結稻谷,稻谷金燦燦。屋后海克草,也能結蕎子,蕎粒金燦燦。此地又有水,水中魚兒躍。此地又有山,山中獸成群。山上又有崖,崖上掛蜂蜜。莫木爾古呢,壩上好種稻,坡上好撒蕎,坪上好放牧,山上好打獵,崖上好采蜜。你父在此住,父前子好玩,母前女好過。從此以后呢,你就在此住。(普格篇)”靈魂順著陰路來到祖地,這里的祖地可以播種、放牧、打獵,是一個世外桃源一樣的地方。與存粹的烏托邦式幻想不同,這里的祖地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在祖地的亡靈仍然需要耕種、打獵、放牧、進行生產生活活動,維持著活人的生活秩序。與《舊約》中靈魂在陰間等待復活一樣,《指路經》中對祖地的美好描寫,表現了彝族人與基督教徒對永恒生命的希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經書中包含的“靈魂不滅”、“萬物有靈”、“送靈歸祖”,是基督教和彝族人生死觀中的核心。反映出了兩個民族對生命現象與生命本質的探索結果、弘揚了民族文化,增強了民族認同感。
每個族群都建構了自己的神,都有自己的神性追求。神主宰人,人信仰神。這種關系具體體現在《舊約》中:第一,生命的主權是在神手里的,個人不能決定生死。人是神按著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來的,生死與否必須聽從神的旨意。[22]“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回歸。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必是耶和華。”傷害自己或是他人的性命,都被視為對神主權的侵犯行為,會遭到懲罰。[23]“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第二,人依靠信仰神,得到永生。在《舊約》的表述中可知,人死后首先去往的的是陰間,靈魂在陰間以“睡眠狀態”。等到了一個合適的時機,神就會審判靈魂。義人的魂永生與神同在,惡人的魂將會永遠與神隔離。這里的義人指的是行善祛惡、忠實信仰神的人。
子孫獻祭,祖靈保佑。一方面,生者必須為死者舉行送靈儀式請畢摩念誦指路經,死者靈魂才能順利去祖地。在《指路經》的描述中,靈魂要翻山越嶺歷經千難萬險才能到達祖地。如果沒有畢摩的指引,就不能找到正確的路,迷路的靈魂就會變成孤魂野鬼,其子孫后代也會遭受不幸。[24]“陰陽分界時,生死分開時。生者要發旺,死者有畢摩,教你前行路。(美姑篇)”“左邊有黃路,黃路不能走,黃路病魔路。右邊有黑路,黑路不能走,黑路妖怪路。中間是白路,白路可以走,白路祖跡路,你沿白路走,回到祖先處。(喜德篇)”另一方面,生者需要死者亡靈的庇佑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25]“祖先先逝世,留下根和苗,在世間生活。后世子孫們,求你來庇護。有先輩庇護,后世得福祿,后世更興旺?!边@使得彝族人認識到,生活的幸福安康不僅僅依靠自身的努力奮斗,也需要祖先的庇佑。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要想獲得祖先的庇佑,就必須將祖先安頓好,使其順利到祖地,避免變成孤魂野鬼。
《指路經》與《舊約》對生命與死亡的思考與探索,不僅具有無法估量的文學價值更對現實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指路經》具有對生者的教育作用。一方面,《指路經》雖然是指引靈魂歸祖的經書,但是靈魂沿途經過的地點大部分都是現實中存在的。其中的“祖地”,經眾多的彝學專家推論,大致在云南昭通一帶。遠古彝族六祖分支,遷移至今天的云貴川地區,沿途的大部分地名在《指路經》中都有提及。由此可以看出,《指路經》也是一張彝族遷徙的地圖。送靈儀式也讓活人可以重新追溯遷徙路線,對人們有歷史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指路經》中,勸誡生者與死者要棄惡揚善,多做善事。[26]“問花熊白狗,通往祖居路,花熊翹翹嘴,白狗翹翹嘴,都不作回答。此處要小心,心術不正者埋葬在此處。(美姑篇)”尊敬長輩,聽從長輩的教導。[27]“吉逝的老人,到了陰間后,就在先輩處,愉快的生活。要聽從祖訓,先輩說得話,不會有錯話。(美姑篇)”[28]儒波嘎古起,到利木美姑。利木美姑呢,死者活者分。逝者往前行,活者往回轉。(鹽邊篇)”在參送靈儀式的過程中,將死者與親屬、親屬與親屬之間的感情聯結了起來。增強彼此之間的感情,起到了感情紐帶的作用。
《舊約》中的生死觀念滲透于西方國家文化、藝術、經濟、政治等的方面中,從某種程度上說,《舊約》是歐洲世界重要起源之一。潛藏在《舊約》中對生死觀念的態度與看法,對西方國家現實生活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其作用具體體現在:第一,勸人棄惡揚善,宣揚正義。在基督教的末日審判論中,基督教徒認為人死后,其靈魂會受到上帝的審判。行善的義人會得到上帝的祝福,靈魂在“天國”永伴在上帝左右;行惡的惡人會因為他所犯的罪惡而被上帝拋棄,惡人的靈魂永遠與神隔離,只能去到地底。在創世記篇中,該隱殺了自己的兄弟亞伯,最終被上帝懲罰。[29]“地開了口,從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現在你必從這地受詛咒。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鄙裨烊吮臼巧婆e,但人的墮落卻讓上帝對人類失望以至于將災禍于人,所多瑪城的毀滅就是一個例子。在詩篇部分也有不少啟發人棄惡揚善、誠實守信的詩句,例如[30]“因為你不是喜悅惡事的神,惡人不能與你同居。狂傲人不能站在你眼前;凡作孽的,都是你所恨惡的;說謊的,你必滅絕;好流人血弄詭詐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他要向惡人密布網羅,有烈火、硫磺、熱風作他們杯中的份。因為耶和華是公義的,他喜愛公義,正直人必得見他的面?!薄杜f約》中的這種棄惡揚善、宣揚正義的道德理想,與《指路經》不謀而合。起到了引人向善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養、增強精神力量。第二,教人忍受苦難。愛約伯記中,講述了約伯接受神考驗的故事。故事中的約伯先后失去家產與親人,最后染上了嚴重的皮膚病。在約伯絕望之際,神向他顯靈,并加倍地賜福于他。不僅是在故事情節里面,在現實生活中人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現實生活中,人都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陷入悲觀的情緒當中。在這時,我們就需要忍受苦難的精神。這種忍受苦難的精神,可以磨煉人的意志,最終為人帶來成功。第三,維護社會穩定?!杜f約》中告訴我們人的性命是上帝創造的,個人不能傷害生命。因此,在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中自殺率是比較低的。而他殺則會被法官處以上百年的刑期,這是因為在信仰基督教的國家相信死者靈魂不滅,犯了重罪的人死后也要繼續受罰,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生者更珍惜自己以及他人的性命不去輕易犯罪,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
注釋:
[1]《圣經》,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2009年出版,創2:23。
[2]參上,創3:19
[3]參上,來9:27
[4]參上,傳7:2
[5]馬鑫國、張德華編著:《勒俄瑪牧導讀教程》,民族出版社,2015年出版,第5頁。
[6]果吉·寧哈、嶺福祥主編,中央民族學院出版1993年出版,第333頁。
[7]參①,創2:7
[8]參①,創25:7-8
[9]參①,創25:17
[10]參①,創37:35
[11]參①,創49:29/33
[12]參①,結26:20
[13]參①,伯10:20
[14]參①,傳9:10
[15]參①,詩16:10
[16]參①,但12:2/13
[17]張新根,《涼山彝族的列木從畢靈魂的歸屬》出自《數碼攝影2015年08期》第80-85頁
[18]吉克·爾達·則伙口述;吉克·則伙·史伙記錄;劉堯漢整理,《我在神鬼之間一個彝族祭司的自述》1990.05,第78頁。
[19]果吉·寧哈、嶺福祥主編,彝文《指路經》譯集,中央民族學院出版1993年,第656頁。
[20]參⒆,第651頁
[21]參⒆,第639頁
[22]參①,伯1:21
[23]參①,傳8:8
[24]參⒆,第660/648頁
[25]參⒆,第660頁
[26]參⒆,第658頁
[27]參⒆,第659頁
[28]參⒆,第652頁
[29]參①,創4:11/12
[30]參①,詩 5:4-6/詩 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