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琦 王朝芳(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苗族,是一個發源于中國的國際性民族,其歷史悠久、分布廣泛,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服飾作為民族的外在標志,不僅是各民族身份的象征,也是本民族文化的活態體現,凝聚了人民的民族信仰和歷史文化。施洞地區的苗族服飾及其技藝款式多樣、色彩豐富、工藝精湛,在苗族文化中獨樹一幟,盡管該地區的服飾及其技藝較早的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但仍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對于研究苗族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施洞,位于貴州臺江縣北部,與黃平、鎮遠、施秉、劍河四縣毗鄰,是典型的苗族聚集區,是臺江縣重要的古集鎮,其歷史悠久,地域文化豐富,工藝多樣,其中苗族服飾是研究該地區文化形態的直觀物象。施洞苗族服飾,由布料、繡片、銀飾三個部分組成,其風格古樸、紋樣布局嚴謹、色彩艷麗,不僅是苗族人審美造物的手工技藝智慧,也是各支系文化、身份的象征,成為現代服裝設計和文化創造取之不竭的靈感來源。
其一,施洞苗族服飾包括銀飾上,有很多反映戰爭中場面的紋樣或圖案,如奔騰的駿馬,騎在馬上的戰士,手持兵刃的士兵等,這些都是對苗族祖先艱苦奮斗和遷徙歷史經歷的紀錄。其二,施洞地區苗族服飾紋樣中存在一些該地區并不存在的物象,如牡丹花、獅子、牛等,這些圖案的出現,源于苗族祖先漫長的遷徙過程中,途經中原地帶,吸收再創造其它地區或民族的文化,并將其融入自己的服飾中,這些借鑒和融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斷學習的過程,是其漫長遷徙歷史情境和經歷的呈現。
圖騰,在《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為原始社會的人認為跟本氏族有血緣關系的某種動物或自然物,一般用做本氏族的標志,本文中苗族服飾圖騰,是指苗族祖先認定的與自己祖先始源相關的形象。施洞苗族服飾所體現的圖騰崇拜包括:楓樹、蝴蝶、牛、魚、龍等,這些都在苗族古歌中有所印證。在苗族古歌中有楓樹生蝴蝶,蝴蝶生人的傳說,苗族祖先習慣稱為“蝴蝶媽媽”,他們認為是楓樹和蝴蝶孕育了后代,化成了地上的萬物;此外,施洞苗族服飾圖案中隨處可見“龍狗和六男六女”、“龍鳳成對”、“耕牛圖”、“交魚紋”等,這些體現了他們對圖騰的崇拜之情。
苗族服飾圖案來源于多方面,其主要來源之一是苗族神話和史詩的描述,體現著強烈的生殖崇拜,苗族祖先有“求子習俗”和“多子多福”的觀念,且這類圖案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如對楓樹、蝴蝶、魚、龍等動植物的崇拜,以此為原型再創造呈現出來的紋樣包括:“龍狗和六男六女”、“人騎龍”、“耕牛圖”、“婚俗龍”、“生殖龍”、“交魚紋”等。
各民族因歷史背景不同和文化的差異性形成不同的民族信仰,眾多學者認為藝術的原始性質絕大多數與祭禮儀式有著直接的關系,并跟隨祭祀發生、發展而成為其附屬物,因而施洞苗族服飾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傳達本民族約定俗成的民族信仰。施洞苗族人民崇拜自然、祖先、圖騰,并將相關的民間題材的故事和傳說通過圖案呈現出來,如“百鳥朝鳳”、“苗族古歌”等,且施洞地區的苗族服飾紋樣有著豐富多樣的動植物圖案,他們將楓樹、蝴蝶、龍、魚等自然物作為本民族的守護神和崇拜物,以此表達自己民族的神圣和祥和,滿足自己的心理訴求。施洞地區苗族服飾的原始文化內涵,凝聚了本民族的民族信仰、民族認同以及民族文化觀念。
祈福納祥是施洞苗族服飾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們認為穿戴吉祥寓意圖案的服裝,可以得到神靈和祖先的庇護,在苗族的服飾上有很多祈福納祥寓意的圖案,如燕子、喜鵲、蝴蝶、龍鳳、魚、鳥等,這些在苗族古歌中都有所體現。此外,施洞地區的苗族服飾綴有造型各異的銀飾,更為直接的傳達了祈福納祥的心愿,其佩戴的銀飾多浮刻著各式各樣的花紋,并兼刻著“長命百歲”、“吉祥平安”等字樣,并對其賦予美好的寓意,來滿足精神上的訴求。
施洞苗族服飾所體現的“非文字”的苗族民間文化形態,更為本質和直觀的體現了苗族人民的遷徙歷史、圖騰崇拜、生殖崇拜、民族信仰以及祈福納祥的觀念,它不僅保留了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還客觀呈現了不同歷史時期苗族人民的生活狀態和文化形態,是研究苗族歷史和文化存在實物的直觀物象。然而,苗族服飾在現代化和工業化的沖擊下,程式化約定俗成的苗族傳統服飾已經在現代追求創新的趨勢下有所變遷。所幸目前政府對傳統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同時,我們應自發加強對苗族服飾的立法式保護、開發式發展、研究性傳承,使其在未來持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楊正文.苗族服飾文化[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
[2]彭香忠.貴州民族服飾[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3]貴州省臺江縣志編纂委員會編.臺江縣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