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豪(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36)
佛教最早起源于印度,遍布于印度大部分地區(qū),其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實現(xiàn)了佛教藝術的大變革,具有歷史意義。其很大一部分被中國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藝術氣息所同化并得以發(fā)揚,外國人對佛教文化以及佛教造像的研究也促進了佛教文化的傳播。上世紀90年代,阮榮春先生指出佛教藝術最早由印度傳入中國,近年來的考古陸續(xù)出土的佛像也為佛教造像的起源點和佛教藝術的傳播與發(fā)展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新的線索。印度是盛行佛教的國家之一,也是佛教的重要據(jù)點,早期印度佛教經(jīng)過一系列演變逐漸傳入中國,也對中國佛造像帶來了直接啟示。印度造像以犍陀羅式菩薩像居多,從裝束上看,大多數(shù)看上去都是帝王奢華的造型,一般頭發(fā)束高髻以及其他奢華首飾,身上佩戴華麗,腳上佩戴腳環(huán)、腕輪等,身軀佇立,神態(tài)威嚴,顯示出形態(tài)的美感;而相比印度的佛造像而言,佛像造型整體比較樸素,不佩戴雍容華貴的服飾和飾品,大多數(shù)是端居式坐姿,表情大多慈祥親切或嚴肅,特別是那一雙手,象征著接納和仁慈,它能夠忍受一切,固守著大地并保持著內心的真。印度佛經(jīng)中有嚴格規(guī)定:人定坐式、頭頂高起的肉髻,兩耳垂肩手長過膝等,目的就是為了渲染一種超自然的狀態(tài)。
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寺院建筑也經(jīng)歷了一些演化,有供奉舍利的塔,也有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的佛塔,另一種是由石窟演變的佛教代表性石窟建筑,還有就是中國民居式的佛教寺院。
釋迦摩尼也是一個能忍能仁的象征,造型一般結跏跌坐或是立像或是臥像,坐像左手置于左膝,右手掌心向下,表達一種大地萬物作證,為了解救眾生的精神。釋迦摩尼佛像一般每個寺院都會供奉,大多坐落于大雄寶殿之中,神態(tài)安靜,表情安祥,大雄寶殿多坐落于地勢高的地方,以此來體現(xiàn)雄偉莊重感。雖然不同的姿勢的佛像手勢姿勢不同,但表達的意愿是一致的。經(jīng)過時間的演變,佛教寺廟布局形成了靈活的樣式,佛殿相對規(guī)矩化,佛造像的形態(tài)神態(tài)更加具象化。修建寺廟應注重因地適宜,根據(jù)山脈高低順勢而走,梯形布局和“凹”字布局是多數(shù)寺廟建筑的主要選擇,并且寺院的建筑坐落于群山環(huán)繞之中,即可塑造佛教的意蘊。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后,形成了一種士族的生活方式追求,這種反映在洛陽龍門石窟中,主要特點是頭頂?shù)陌l(fā)髻多數(shù)為磨光式,面相略瘦,多為圓臉型,額頭較寬,大眼睛,袒右肩式大衣,佛像或坐或立,眉目清秀,有著極其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的形象。龍門石窟分為大、中型洞窟50多個,洞窟中中間為主佛阿彌陀佛,兩側分別會有一個菩薩,四周為兩個佛弟子兩個天王和兩個力士,洞中佛像特點明顯體現(xiàn)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佛像服飾豐富多彩,本尊服飾多以袈裟為主,菩薩服飾以披帛和長裙為主,天王力士服飾以鎧甲為主,弟子的服飾以僧袛為主。其中佛造像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tài)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整體及其動人。河南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寺廟形成一種七堂制度,主要包括:山門、講堂、方丈、齋堂、佛殿、東司和浴室組成。整個寺廟坐北朝南,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主要分布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白馬寺是保存最完整的歷史寺院,迄今為止還能夠依稀看到漢朝時的臺和井。天王殿主要供明代時期的夾纻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和韋馱天將像等一些神像,大佛殿主要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觀音菩薩等塑像,大雄殿一般供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韋馱、韋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23尊造像,接引殿主要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毗盧閣供毗盧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
南京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佛造像大多以金桐佛教造像和泥塑佛教造像兩類,宿白對棲霞山個別石窟做了一定的考察,認為棲霞山千佛巖石窟的開鑿受到了云岡石窟的造像的影響,而里面的一些造型也影響了北魏遷都后的北方的造像。棲霞寺與白馬寺不同是坐東朝西,造像坐落位置一處位于底層環(huán)繞無量殿的石窟群,一處位于山頂紗帽峰一帶,造型特點表現(xiàn)在:均是穹窿形窟頂,佛像的身軀粗短又呈現(xiàn)出方形,大多數(shù)頭部為高髻摞發(fā),有后著蓮花,菩薩持方形寶冠駐足于蓮花寶座之上,左右兩側各坐佛像,身著佛衣,左手扶膝,右手施無畏印,棲霞寺內主要建筑有山門、彌勒佛殿、大雄寶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jīng)樓、鑒真紀念堂、舍利石塔。進入山門就是供奉帶著笑容的彌勒佛,背后有天王相襯,跟多數(shù)寺廟一樣,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形態(tài)安詳,是佛教文化的象征。
中國古代佛造像一尊尊生動形象的佛教造像,造型逼真,千姿百態(tài),令我們的心境達到最深處的純凈熏陶。塑造這些佛教造像是為了弘揚佛教文化,也便于佛教徒的宗教修行實踐,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用雕塑的形式對佛像進行傳播和宣傳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佛像的本質,舉止,表情進行深入研究,加上客觀的人性化,人情化,平民化世俗化和理想化,探究佛像造型的發(fā)展和規(guī)律,同時也促進中西方佛教文化交流以及傳播。中國佛教藝術的成就越來越發(fā)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中國的佛像往往把形似轉為神似,提倡“傳神”,重視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的塑造,佛教造像的成功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
佛造像不像其他雕塑藝術,它與佛教的精神體悟直接關聯(lián)。我們應該從中國博大精深的佛教造像的藝術特點中汲取精華將其藝術元素和風格提煉出來,并將之融入現(xiàn)代造像的每一個細節(jié)當中,反復琢磨,歸納總結出佛教造像的嚴密格式并運用在今后的寺廟修建中去,給佛教文化帶來巨大的價值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河南山林式佛教寺廟園林研究,婁飛,【J】
[2]中國四大石窟盛唐時期佛像服飾造型對比研究,王晨琳,【J】
[3]中國佛像造型表情與民族特征,周洋,【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