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日卓瑪(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分別試談三大系統的科學性特點:
1.知識系統——括物質世界(色法)知識和精神世界(心法)知識。
物質世界微觀原子結構到三千大千世界,微觀原子有八種物質成分,八元素組成的,佛經里有記載。三千大千世界,包括我們現在的地球,有10億個地球那么大,這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密嚴世界,有的叫華嚴世界,這還不是全部世界,佛教的世界觀是無限的,現在物理研究提出來第五空間、第六空間,以至十一、十二空間,都提出來了。
比如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以及世界形成的過程成、住、毀、空,整個過程佛教中都有知識說明。佛教認為人是物質和非物質的結合物,物質只占人體的20%,就是這看得見的肉體、骨頭、精髓、大腦,這些只占人體的20%。80%是看不見的、無形的,感覺、思想、心理、情緒等組成的人體,將人的精神屬性稱作心法。心的主體稱心王,心的功能和心理現象稱作心所生法,漢文譯為“心所”。
美國哈佛大學的班森教授說:“西藏具有最卓越的內在科學文明,這就是藏傳佛教。它對心智影響身體潛力之了解,西方是望塵莫及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瑟曼教授說:“藏傳佛教是西藏的精神科學。”
這就是佛教的心理科學,現如今在世界上最推崇的一個部分。
2.哲學系統——有人說:“沒有哲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藏族不但有哲學,而且有系統、完備、發達的哲學。佛教最高的哲學是中觀,——即“性空幻有”。認為存在都是虛幻的(幻有),世事如幻,一切存在都沒有實體本質(性空)。2500多年前佛陀說的《般若波羅蜜多經》系列中說的緣起性空之理,被現代科學證明了。愛因斯坦說:“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每一次科學新發現都能驗證它的觀點,這就是佛教。”量子理論之父普朗克說:“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后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震動的量子組成”。量子物理學家薛定諤說:“最后把一個粒子不能看成一個恒常的實體,而應該看成一個瞬間生滅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連續不斷而造成了恒常實體這樣的錯覺。”
追溯這樣思路的歷史,似乎最初是由喬達摩·悉達多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喬達摩·悉達多是佛陀在家時的名字)。這個概念并非虛無主義,它不是否認現實或存在,但它確實是對存在本質的最深的見解。” 萬物性空的推理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常用的是“一和多”的推理法。
佛教哲學上的無常、苦、空觀念中的“空”被證明了,都被愛因斯坦證明了,愛因斯坦說是人們的錯覺,這個和佛教的觀點不謀而合,“無常”和“苦”是經驗范圍不難證明的。這個就是哲學上的問題,哲學上還有很多,小乘的毗婆沙、經部、大乘的唯識論還有中觀論等很多。東方哲學就是佛教哲學。他們很早就研究了,日本人在知識上非常重視,在佛教研究上他們都是第一流的。他們對佛教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3.道德行為系統——慈悲利眾被稱作大乘心。
慈悲就是愛心,平等的愛。利益眾生,這是大乘佛教的最高價值觀,稱作大乘心,也就是說我們進入大乘佛門到自己解脫成佛只有一個目的——眾生獲得幸福快樂。這就是佛教的目的,眾生獲得幸福快樂,這樣的立志發心出于一個熱愛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心——就是現在說的大愛。佛經中說:“掌握一法,就等于掌握萬法。這一法就是慈悲心”。大慈大悲和見空智慧相結合,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慈悲心是成佛的種子、陽光水分、成熟的果實三個概念來表達的。修慈悲心就是要把一切眾生看做母親,我們念一句經、念一句六字真言都是發心為了眾生幸福。藏傳佛教不是為了下一世生到極樂世界這樣的發心,不是為了自己。我們阿媽啦叩頭、轉寺的時候有的記者問:你是為了什么?她回答說:“為了眾生的幸福”。多么偉大啊!樸素而偉大的感情!把一切眾生看做母親、看做大恩人,以平等大愛對待。這就是佛教的最高道德價值觀。
佛教哲學是佛教用來闡述佛教真理的學問。佛教哲學,是佛教闡述佛教宇宙觀、闡述佛教世界觀的學問。佛教哲學直接以佛教的教義為其內涵,因此,佛教哲學的內容,異常的豐富和多彩。由是,也造成了佛教哲學是一個困難的題目。
參考文獻:
[1]阿色·益西降錯仁波切.生命的飛翔.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08
[2]索甲仁波切/著 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04
[3]楊慶堃/著 范麗珠/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修訂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11
[4][德]馬克斯·韋伯/著,龍婧/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