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璨(南京農業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南京 210095)
高郵民歌屬于江蘇民歌,是揚州地域及周圍地域的廣為傳唱的民間歌曲,表現形式主要為號子、小調和民俗歌等[1]。高郵民歌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先秦、秦漢時期,最初高郵樂舞與民歌融合了相當多的吳楚成分。高郵民歌反映了高郵古往今來的歷史、社會、人民生活、當地風土人情、百姓愛情婚姻等,是了解長江三角洲民風民俗的寶貴資料,也是進行人文教育與歷史傳承的重要手段。歷史的長河中,高郵民歌的創作從未停止,并且一直廣受歡迎。耳熟能詳的彈詞、清曲等都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因揚州在歷史上所具有的文化與經濟方面的重要地位,高郵民歌具有其他地域所沒有的濃濃的文化氣息與人文特性,其恬美、溫軟,但也不乏爽朗,獨特的方言氣息使其更清雅有趣、獨樹一幟。高郵民歌發展至今,離不開一代代音樂人的努力[3]。無論是集畢生精力于高郵民歌音樂記錄、搜集與改編的作曲家們;亦或是將高郵民歌唱遍大江南北。
隨著現代文化與流行音樂的發展,民歌的發展與傳承受到了很大的挑戰,高郵民歌同樣如此。高郵民歌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獨具鄉土氣息和地域特色,表達著高郵久遠豐富的歷史與高郵人民唯美閑適的情懷,具有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價值。國人正在探尋民族的文化自信力,高郵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勢必能豐盛傳統文化的未來。
民歌貼近廣大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與大家的每日生活、學習、工作相伴。人們往往在茶余飯后、集聚交流的過程中傳唱民歌[4]。高郵民歌是運河流域高郵段人民在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中創作出的極具地方特色的音樂類別,可以說是運河孕育了高郵民歌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運河文化衰落,現代音樂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更多地被各種移動通訊設備、網絡等充斥,更多新穎的表現形式更靈動的文化形式吸引著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民歌因其濃厚的鄉土氣息、地域特色在現代的生活元素中顯得頗為“土氣”,年輕人更喜歡刷微博、刷朋友圈[5],聚坐在一起彈唱民歌的情況很少,而農村鄉間紅白事中,更多的是民歌形式上的一種表達,少了過去的鄉民們投入表演的熱情,年輕人更是關注甚少。
現在流行音樂、網絡音樂盛行,高郵民歌日益被忽視。流行音樂因其新穎、流行、時尚的元素,加之聲光電式樣的表達,更輕松愉快,已經成為廣大群眾消遣的主流。從本研究來看,在高郵市區和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區少有民歌的蹤跡。除去專題的表演或教育活動,日常勞作、閑暇生活中自娛歌唱民歌的百姓寥寥無幾。在調查中問及年輕人了解哪些高郵民歌[7],多數一無所知,少數也只能說出揚劇等一些形式,對具體劇目、經典高郵民歌知之甚少。這無疑對高郵民歌的傳承是巨大的挑戰。
高郵民歌是運河經濟下的產物,隨著經濟結構發生轉變,運河經濟空前繁榮的時期己經成為歷史,而其孕育出的運河文化也隨之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高郵經濟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在城鄉建設上不斷的開疆拓土,原有的民歌文化土壤被新農村建設所迫壞,同時,人們在精神物質文化生活上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面對傳統文化保護工作上,重申報、輕保護、輕管理的問題隨之出現,在將民俗文化轉化為商業價值中,將原生態高郵民歌按照現今審美趣味加以改造,損害了高郵民歌原有的生態環境,高郵民歌文化空間被壓縮的越來越小,并隨意篡改高郵民歌藝術,使其喪失了原真性[8]。
高郵民歌在爭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道路上,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會團體的大力支持,但是當高郵民歌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后,人們的熱情反而消退下許多,如今高郵民歌仍然以少數愛好者在傳承,并沒有形成廣泛的群眾保護意識。高郵民歌的傳承仍然最傳統的口頭傳承為主,由于傳統高郵民歌在傳承方面主要以口傳心授為主,沒有原始的曲譜存于世間,沒有形成專業化的教學課程[9]。高郵民歌在大學教育中并沒有作為教育課程,僅僅在最近一兩年才有個別高校聘請高郵民歌表演藝術家以嘉賓的方式到學校進行助教。這些藝術家都為60歲以上的老藝術家,而新生代高郵民歌藝術家幾乎沒有。很顯然,高郵民歌在人才培養方面嚴重脫節,并且沒有形成良性的教育體系。
高郵民歌的保護正在高郵地區范圍內引起民眾的廣泛參一與興趣。但是,由于開展過程中出于經濟利益的驅使,讓本來出于良好目地的文化保護工作變成了對文化的一種破壞[10]。例如在對高郵民歌產生的地區搞文化保護建設,完全將原有的村莊歷史文化記憶載體清除,以新的空間去淦釋高郵民歌。這會讓群眾感覺高郵民歌就如外來音樂一樣是陌生的。此外,我國農村改造,城鎮化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快,縱觀過去的幾十年,高郵民歌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遭受到的破壞問題己經非常明顯,這給高郵民歌的保護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難。
我國高郵民歌音樂受到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漠視乃至奚落,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說是因為教育工作上的脫節。在高郵民歌的非遺保護工作方面,應有計劃、有步驟的組織開展保護宣傳工作。除了在電視上播放高郵民歌專題片,舉辦高郵民歌藝術節,成立高郵民歌培訓基地,組建高郵民歌藝術團,建立高郵民歌數據庫、整理建立高郵民歌檔案等之外,還需要積極輔導培訓民間高郵民歌藝人,在高郵地區定期承辦高郵民歌大賽、藝術節,讓更多的人認識高郵民歌,了解高郵民歌[11],熱愛高郵民歌。將一些傳統的瀕臨失傳的高郵民歌編入教材,結合時下廣問樂見的事,創作新曲,引導更多人來學唱高郵民歌。通過與高校合作培養了一批高郵民歌表演人才[12],積極維護并創造了有利于高郵民歌傳承活動的文化環境、社區環境和公眾環境。
保護好高郵民歌是傳承好民歌的前提條件。首先必須對傳統的民歌的原貌進行采集、記錄和整理,將原汁原味的樣態保存下來。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要求,政府繼續加強對高郵民歌的扶持。一是在組織領導上“強化”[13]。進一步完善組織管理機構,切實加強高郵民歌的普查、挖掘、整理、傳承和保護工作;二是在人才培養幫扶,有計劃地培養“非遺”傳承人,逐級培養,強化考核;三是在獎勵機制上“推進”。制定出臺相關獎勵辦法,鼓勵傳承人參加高郵民歌會活動;四是在陣地建設上“扶持”,加快推進民歌藝術館等傳承基地建設;五是在輿論宣傳上“協調”,整合各類傳播工具,為高郵民歌的保護傳承發展積極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其次,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高郵民歌的保護工作,建議建立完善的民歌采風制度[14],并規范采風流程,讓高郵民歌能夠盡可能多的完整保留下來。在對高郵民歌的學術研究中,完整的、原生的民歌藍本和老藝人口傳的民歌曲目是重點探索的課題,專家學者通過對高郵民歌的挖掘能夠與高郵地區歷史文化的演化過程相結合[15],更加能夠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做出科學的客觀評價。
高郵民歌歷經千年的傳承,是高郵人民力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高郵民歌不作假,不爭名,它來源于生活,在它的旋律后面滿溢著真情。高郵民歌在藝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其蘊含著文明歷經歲月洗禮所承載著的民族情懷。雖然,目前高郵民歌被作為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在保護與傳承中還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在當前高郵民歌傳承與發展中,不僅要在高郵地區形成保護鏈條,并且要充分利用高郵民歌宣傳高郵文化,建立起完善的保護機制,并不斷創新,培養高郵民歌傳承人,使高郵民歌成為高郵新名片。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35[1]牟延林,譚宏,劉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6
[2]隋麗娜.《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文化生態學視角》【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45
[3]肖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產業研發》【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13
[4]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67
[5]索興.《高郵民歌》【M】.成都時代出版社 39
[6]楊紅.《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79
[7]刁艷.《中國國粹藝術讀本——中國民歌》【M】.中國文聯出版社,2011:30
[8]王瀝瀝.《民歌藝術》【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56
[9]黃允箴.《中國民歌與風土》【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65
[10]王惠敏.《淺析中國民歌的傳承與發展》【J】.《鴨綠江月刊》,2014(10):102-105
[11]葛靈月.《揚州民歌的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高郵民歌的傳承與發展》【J】.《北方音樂》,2016:88-91
[12]姚霆.《高郵民歌發展概述》【J】.《黃河之聲》,2016:251-253
[13]馬飛.《高郵民歌的“傳承與創新”之我見》【J】.《西江月》,2016:32-35
[14]李梓.《民國時期揚州音樂傳承與發展研究》【J】.《揚州大學》,2015:20-23
[15]秦忠亞.《高郵民歌美學研究》【J】.《北方音樂》,2016: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