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春子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200)
隨著人類文明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化古跡傳承至今,幫助我們了解古代歷史,感受文化藝術熏陶。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遺存中,中國壁畫藝術作為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對我們研究中國美學藝術和古代社會文化有著極高的價值。我國是壁畫大國,其中最為精美的要數敦煌壁畫、山西永樂宮壁畫和北京法海寺壁畫這三大壁畫。北京法海寺壁畫的聞名程度遠不如另外兩處,雖然已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但國家對法海寺明代壁畫的重視程度不高,研究投入也相對較少,因此,對法海寺明代壁畫的研究和探討有很大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從法海寺明代壁畫色彩入手對法海寺明代壁畫進行一些研究。
法海寺位于北京西郊石景山區模式口,據歷史記載,寺院于明英宗1439年建造,1443年竣工,歷時五年。這座皇家寺廟是由明英宗御用太監李童捐建的,內有“五絕”:四柏一孔橋,曼陀羅藻井,千年白皮松,梵文經咒佛鐘,還有一個便是大雄寶殿內壁的明代工筆重彩壁畫。
法海寺獨自隱匿于山腳的綠樹叢中,遠離塵世的喧囂和紛擾,外人很難找到它的位置,這也成為法海寺明代壁畫保存下來沒有被破壞的重要原因。法海寺院內建有大雄寶殿、伽藍、祖師二堂、四天王殿、護法金剛殿、藥師殿、鐘鼓樓、藏經樓以及云堂等,寺院坐北朝南,護法金剛殿作為今日山門,從護法金剛殿進入后映入眼簾的是天王殿,護法殿東、西分別為東鐘樓和西鼓樓。從天王殿通過就到達大雄寶殿,它位于整個寺院的中心位置,是寺院的主殿,其他各殿環繞大殿而建。壁畫共十鋪,分別為佛龕正壁三世佛像身后三幅《祥云圖》,佛龕背壁三幅《三大士(水月觀音、文殊普賢二菩薩)圖》,東西兩壁兩幅《佛眾赴會圖》,和北壁兩幅內容相連的《帝釋梵天禮佛護法圖》。由于是皇家寺廟,畫師們不惜人力財力,使用上等天然顏料,部分線條貼以金箔,人物眾多,表情豐富,服飾講究,圖案細膩,是明代壁畫的巔峰之作。雖已歷經五百多年風雨洗禮,但法海寺如今基本保存完好。
法海寺壁畫建于明正統年間,明代由于“僧人參政”現象,佛教逐漸進入政治領域,對宋代以來的儒教“三綱五常”倫理道德起到重要的政治輔助作用。佛教在明代逐漸進入民間,同儒教一般,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儀禮相融合。因此,明代法海寺壁畫,雖以佛教法會為主題,但壁畫中大量運用了紅、綠、金色等皇家崇尚的色彩,而不是佛教中最為崇尚的藍白紅綠黃五色。以法海寺壁畫三大士中的文殊菩薩為例,在佛教人物文殊菩薩的下方,分別是胡人馴獅人和身著黃袍的道教信士,色彩呈現出多元性。相比元代青綠格調的道教永樂宮壁畫,法海寺的色彩更加豐富,由大的塊面平涂轉向更加豐富多變的線條化色彩,以及暈染、罩染等細節描繪,青綠色彩主要體現在大面積的山石草木中。
法海寺明代壁畫在色彩用料上應用中國傳統礦物顏料,受佛教美術的影響,多以青、綠色構成的冷色調為主色調。
壁畫工筆重彩,距今多年,仍光彩奪目。法海寺壁畫能歷經幾百年卻依然保持著鮮艷的色彩,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在用色顏料上使用了純天然礦物質和植物顏色,包括朱砂、石青、石綠、石黃、花青、藤黃、胭等大量使用,這是明顯區別于明清壁畫的水墨渲染風,而是直接繼承并發展了唐宋時期重彩畫法,但法海寺壁畫在顏料使用上的考究及奢華程度,則是敦煌壁畫和永樂宮壁畫所無法比擬的。中國傳統礦物顏料據記載,我國傳統礦物顏料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所應用,后在西漢墓中也發現礦物顏料大量使用的痕跡。一些藥材也被加工為繪畫著色顏料,如丹砂、空青、扁青、雄黃、雌黃、鉛丹、岱赭、白堊等,這些具有藥用功能的礦物具有不同的色彩,兌入膠之后也是優良的彩繪顏料,多數礦物色都具備色彩穩定、不易變色的特點,這是其他植物色或化學色所欠缺的特性。
“瀝粉堆金”繪畫技法早在唐、宋時期就有所應用,之后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寺觀壁畫中,明代像法海寺壁畫一樣運用“瀝粉堆金”技術的壁畫也不在少數,如明代的青海樂都瞿曇寺和甘肅連城妙因寺壁畫等,但像法海寺明代壁畫這樣大量應用“瀝粉堆金”和“描金”繪畫技法的還是史無前例的,其恢弘、富麗程度更是同時期其他壁畫不可比擬的。法海寺明代壁畫大量運用“瀝粉堆金”和“描金”的繪畫技法進行全部壁畫創作結束后,有了這些用金技法在法海寺明代壁畫中畫龍點睛的一筆,壁畫的檔次得到很大提升,局部細節也得以完善。法海寺壁畫“瀝粉堆金”中所用材料皆為優質礦粉,通過一道道精細的工序制作完成,加上宮廷畫師高超的制作技巧,達到“歷久不變”的效果,壁畫描金處不脫落,不斷裂,至今依然金光閃耀,充分體現出法海寺明代壁畫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