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忠(西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典型的伊斯蘭繪畫藝術中的裝飾,是以花卉和幾何圖案為主。由于受伊斯蘭教義的影響,具象繪畫藝術便趨向抽象化。穆斯林藝術家便以旺盛的精力從事于植物花草和幾何圖案的創(chuàng)作,開拓出光彩奪目的伊斯蘭圖案藝術天地,而且在這方面獲得了很大成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別的美術風格,歐洲藝術家們高度評價這門藝術,專門稱它為“阿拉伯斯克”(Arabesque)[1]、“阿拉伯式”或“阿拉伯式花紋”。這種美術風格往往超脫三維空間,富有哲學意義上的抽象性。無論是花卉、枝葉還是幾何圖案,都仿佛伸向無線遙遠之處[2]。
阿拉伯式蔓藤花紋圖飾似乎是從伊斯蘭之前地中海東部盛行的葉形和葡萄藤蔓裝飾演化而來的。阿拉伯紋飾包括幾何紋、植物紋和書法紋三種[3]。
1.幾何紋
伊斯蘭文化最擅長利用幾何圖形來達到藝術效果。阿拉伯書法很早就有幾何圖案的特點,之后演變?yōu)槿岷惋h逸的幾何形式。圓形和方形是所有幾何紋的根本,由此繁衍其他類型紋飾。阿拉伯幾何紋飾以星形圖案為主,它蘊蓄了伊斯蘭教天地融合的觀念。幾何紋飾不但表達了穆斯林的欣賞品味,也證明了他們豐富的幾何學知識。從12世紀中期開始,埃及的設計者用分割開來的幾何圖形發(fā)展出特別復雜和多樣化的圖案,大多數(shù)都利用圓形的要素和星形。
2.植物紋
阿拉伯紋飾中的植物紋,并非具象描摹樹木和花草,而是波狀曲線幾何紋的一種變體。植物紋出現(xiàn)于公元9世紀,當時撒馬拉城[①]墻壁的灰泥紋飾和埃及圖倫[②]遺址上可見到這種紋飾。法蒂瑪王朝時期,植物紋飾藝術得到發(fā)展,到13世紀則登峰造極[4]。之后,植物紋飾傳往伊朗,裝飾在彩釉瓷磚上。隨著時間推移,蔓藤圖飾變得越來越抽象,離自然之物越來越遠。通常整個的空間都要被覆蓋,互相重疊和交織的蔓藤圖形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加復雜的效果,能在平面的裝飾中造成有深度的感覺。
3.書法紋
阿拉伯文字類似于花紋,比其他文字更適合于做裝飾圖案,因而變成了伊斯蘭教藝術的主要花樣。阿拉伯紋飾是伊斯蘭藝術的一大特色,而書法紋飾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庫法體、納斯赫體[③],還是三分體、馬格里布體、迪瓦尼體等各種變體,都以富有裝飾性的曲線變化為特征。在有限的空間內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圖案[5]。阿拉伯的圖案花飾是以線條為主,具有曲線變化的藝術,同阿拉伯書法線條配合起來尤其顯得自然貼切。阿拉伯書法裝飾表明看起來錯縱交織,紛繁無窮,雜亂無章,仔細觀察、體會,整體上卻意外地和諧默契,高雅圣潔,自然流暢,[6]氣度不凡。在伊斯蘭裝飾藝術中,書法紋往往與幾何紋和植物紋交叉重疊使用,渾然一體。“庫法體”是阿拉伯字母中最早用做裝飾的字體,因其創(chuàng)自庫法城而得名。這種字體多直筆,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具有金石味,是一種適合用做紀功刻石和鑲嵌的書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是唯一用于建筑裝飾的字體。大約10世紀左右,庫法體已經(jīng)完全脫離書寫的規(guī)范,成為一種純粹的裝飾語言,書法其實也已經(jīng)變成伊斯蘭藝術中最重要的裝飾紋樣。它可以在穆斯林的生活空間中與任意一種美術品類相結合而成為一種最為普及的美術形式,比如金屬、陶瓷、玻璃和紡織工藝中的書法裝飾。
阿拉伯紋飾藝術幾乎遍及阿拉伯繪畫和裝飾藝術的各個領域。
1.繪畫藝術: 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創(chuàng)造的最早繪畫藝術作品保存在耶路撒冷的圓頂清真寺內壁上。石殿是公元691年根據(jù)哈里發(fā)的命令修建的第一座大型建筑,其內墻壁鑲嵌著一幅幅精美的彩色玻璃馬賽克畫。這些畫模仿植物枝、葉、花與果實的形狀畫成,不僅重復采用了枝、葉、花與果實的形狀,還配有花瓶和角型裝飾圖案,構成繁雜的花葉幾何圖案[7]。圓頂寺內所用的裝飾圖案的母題分別來自薩珊、拜占廷及當?shù)亍K聝葞旆w書法飾帶長240米。在建筑底部的大理石板上有抽象的結合紋飾。撒馬拉城的壁畫是伊斯蘭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初,德國考古家咪奧萊曾發(fā)掘出撒馬拉封建皇宮的部分基址、發(fā)現(xiàn)許多裝飾廳堂、走廊和門戶的繪畫,同時發(fā)現(xiàn)了許多件陶瓦器皿。這些器皿上的繪畫多半用各種花卉的幾何圖案的邊框圍住[8]。在阿拉伯伊斯蘭繪畫藝術中,除了反映宮廷生活和城鄉(xiāng)社會生活,還有專門用來裝飾書籍尤其是裝飾《古蘭經(jīng)》的線條和和植物枝葉、花和果實構成的花卉幾何圖案。從11世紀起,這便成為裝飾《古蘭經(jīng)》的固定圖案。
2.建筑物:古代和近代的穆斯林藝術家們建造了許多宏偉的建筑物,創(chuàng)造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裝飾圖案,他們汲取了大自然的絢麗色彩,并以其結構勻稱而著稱于世。當這種圖案花飾在伊斯蘭建筑上以對比的藝術形式,產生出獨特的藝術效果時,它的藝術價值才越來越被人們公認。它不僅是書法佳作的裝飾物,還是清真寺,殿宇,宮廷建筑,陵墓……等一切伊斯蘭建筑藝術裝飾的基本內容。阿拉伯伊斯蘭藝術可以說是始于清真寺的建筑。在阿拉伯穆斯林的建筑內,很少具像藝術,普遍的裝飾形式是書法、旋渦飾和花卉,還有幾何圖案。印度德里素丹國奴隸王朝(1206~1290年)曾在新德里南郊15公里的庫特卜興建清真寺和尖塔。它是為了紀念1192年穆斯林攻占德里而興建,這座尖塔因此被稱為“勝利之塔”。塔高約72.5米,是印度最高的宣禮塔。外壁是垂直的半圓形與三角形凸條裝飾相間的凹槽縱溝,這種由銘文和藤蔓花紋裝飾的垂直凸條增加了尖塔的纖細感[9]。
3.紡織品:公元8世紀起,在埃及、亞美尼亞等伊斯蘭地區(qū)就已出現(xiàn)地毯制造業(yè);16至18世紀間,伊朗地區(qū)的地毯制造業(yè)達到鼎盛,著名的產地有伊斯法罕、大不里士、設拉子等。早期地毯的裝飾一般采用植物或幾何紋樣。阿拉伯地毯久負盛名,不僅質地優(yōu)良,而且圖案新穎,獨具特色。有的地毯畫面中央像一個大型獎章,周圍飾以細小的幾何圖形。王室的地毯通常是“大團花飾”式圖案,復雜多變花紋圍繞中央的花飾[10]。世界文明的地毯是伊斯蘭晚期的波斯、土耳其地毯,至今伊朗仍然保持著傳統(tǒng)的織毯工藝。織毯裝飾多用植物花卉或阿拉伯文字構成的抽象圖案。除了大幅的地毯和掛毯外,伊斯蘭世界還大量生產為遠離清真寺的穆斯林商隊所用的拜毯。拜毯的主圖案一般設計成紋樣化的壁龕[④]。
4.書籍裝幀:穆斯林在歷史上一直非常重視文字和書籍,因此,裝飾書籍的書法和插圖在伊斯蘭藝術中也就顯得十分重要。伊斯蘭書籍的皮面,也成為藝術裝飾的對象。使用皮革、絲綢或硬木板制作書皮,然后采用拼花、牙雕、金銀鑲嵌、阿拉伯交織花紋等方式裝飾封面、封里,從而推動了書籍裝幀造型藝術的發(fā)展[11]。當時通用的裝飾方法,是壓紋和印花,這是從古代埃及科普特人在書皮上裝飾花紋的裝訂法繼承而來。阿拉伯的圖案花飾是《古蘭經(jīng)》和其他伊斯蘭經(jīng)典書籍的裝幀藝術內容,如封面、封底、書頁邊飾、章節(jié)的標志等等。彩飾書籍和裝飾《古蘭經(jīng)》的藝術,是在阿巴斯王朝晚期開始的,到了十五世紀時,已發(fā)展到最高峰了。[12]十二三世紀,伊拉克的書籍插圖畫派曾經(jīng)風行一時,遺留下的藝術作品,被認為是中世紀手抄本書籍插的珍品。伊拉克書籍插圖畫派的特點,首先是這一畫派重視畫面的裝飾,幾乎整個畫面上,都用人物、鳥獸、花卉裝飾起來[13]。有些學者精心設計書籍的裝訂、裝璜及字體,有些甚至采用燙金封面。傳述家們則相互爭奪大書法家,如伊本·穆格萊[⑤]和伊本·白瓦布[⑥]抄寫的書籍[14]。
5.工藝品和器物 : 各種陶器受到波斯薩珊朝裝飾藝術的影響,上面描繪了十分精美的人物、動物、花卉、翎毛、幾何圖案、金石銘文等。有的陶器是嚴格按照阿拉伯式花紋來安排表明裝飾用的花草圖案。如16世紀生產于土耳其伊茲尼克的瓷盤,代表了當時伊斯蘭世界陶瓷裝飾藝術的最高水平,它就是按照一種對稱的阿拉伯花紋式樣來制作的,顯得既華麗,又莊重[15]。
阿巴斯王朝時期,波斯傳統(tǒng)的玻璃加工技術已在伊斯蘭國家和地區(qū)流傳,穆斯林工匠們已經(jīng)能夠熟練地運用水晶玻璃切削工藝和研磨工藝制作出各類瓶子、酒杯和飾以動物、植物花卉的各種器皿。大約在14世紀左右,馬木路克王朝[⑦]統(tǒng)治下的埃及和敘利亞地區(qū)又發(fā)展出彩繪玻璃的新工藝。其中,大馬士革生產的彩繪玻璃燈具享譽世界。這種彩繪玻璃燈主要是為清真寺和王宮制作的。器身彩繪著纏枝幾何紋和庫法體書體的圖案,色彩華美[16]。
以雕花和鑲嵌細工為特征的伊斯蘭金屬工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在古代的埃及、兩河流域和波斯時期,該地區(qū)的金屬工藝就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繁復的制造技術被代代流傳下來,伊斯蘭的工匠們在金屬器皿的表面雕刻阿拉伯式圖案和書法[17]。
阿拉伯紋飾也反映了伊斯蘭藝術的美學觀點,它具有深邃的意義,表現(xiàn)真主為萬有起始。正如阿非夫·巴哈尼斯在《阿拉伯藝術美學》一書中所言:“他是前無始后無終的”。
藝術大師達· 芬奇說:“伊斯蘭圖案藝術對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種書法和圖案的古樸,優(yōu)美使歐洲人以為觀止,并樂于在他們的建筑、藝術品、書卷裝幀等方面采擷阿拉伯書法字母、圖案作為藝術裝飾。西方人在建筑藝術的裝飾方面有不少地方是仿效阿拉伯人的。巴黎的一部分教堂,有許多石頭上雕刻著阿拉伯字的圖形;有些碉堡上,裝飾著王冠的圖樣,很近似阿拉伯模式[18]。
阿拉伯紋飾藝術還傳到了西方。西班牙、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都是伊斯蘭藝術和建筑影響西方的主要渠道。例如在西班牙北部的布爾戈斯(Burgos)有一個西多會派的女修道院拉斯·韋爾伽斯(Las Huelgas),修道院回廊的灰泥裝飾完全是穆斯林式的,除了庫法體的銘文、植物蔓藤,還有阿拉伯式圖式中的孔雀[19]。
綜上所述,伊斯蘭藝術與其它伊斯蘭文化一樣,一般都受到臨近國家文化的影響,更擺脫不了這種影響。阿拉伯紋飾藝術也是繼承了古代文明的成果,吸收了這些不同風格藝術的精華,并使之與自己的藝術相結合,它突破了原有的形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因此,阿拉伯紋飾藝術也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的伊斯蘭藝術形式。穆斯林各民族在繼承了古代藝術后,又用這種藝術影響后來的藝術,在藝術領域為人類文明做出了特有的貢獻。
[①]撒馬拉城:地名。又譯薩馬拉。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和提克里特城之間,曾為阿巴斯王朝的陪都。
[②]圖倫:這里指突倫王朝(868~905年)又譯圖龍王朝、突倫王朝或土倫王朝。是640年阿拉伯人進入埃及后第一個誕生于尼羅河流域的獨立王朝。
[③]納斯赫體:納斯赫一詞是阿拉伯語“謄抄”之意,所以也稱為謄抄體。
[④]壁龕:即凹壁、壁籠或窯殿,是清真寺內禮拜正向墻上尖劵圓門型的凹面閣屋,與正向墻一同指示禮拜方向。
[⑤]伊本·穆格萊(886~941年)):阿巴斯時期著名的阿拉伯文書法家,阿拉伯文書法理論的鼻祖。
[⑥]伊本·白瓦布(約1033年卒):一譯伊本·拜瓦布白瓦布,著名阿拉伯書法家。
[⑦]馬木路克王朝(1250~1517年):馬木路克王朝是埃及歷史上軍人執(zhí)政時期。“馬木路克”阿拉伯語譯為“被占有的人”、“奴隸”,故又稱為奴隸王朝。
參考文獻:
[[1]][6][10][11]楊孝柏.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阿拉伯卷[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477, 477,487,487
[[2]][9][15]許曉光.《天方神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2002:174 ,158,179
[[3]][4]秦惠彬[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175,177
[5][16][17]郭西萌.伊斯蘭藝術[M].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68,203,203
[7]丁俊.阿拉伯人的歷史與文化[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170
[8][13][18]納忠.阿拉伯通史·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38, 339, 335
[12][美]希提.阿拉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馬堅譯,2016:106
[14][埃及]艾哈邁德·愛敏.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六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趙軍利 譯,1999:199
[19][英]羅伯特·歐文.伊斯蘭世界的藝術[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劉運同 譯, 2005: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