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容(湖北省恩施市文化館,湖北 恩施 445000)
媒介文化的范圍正在不斷擴大,它包含著人與人之間信息上的交流和溝通,同時也是所有“中介”的集合,如今新媒介的出現已經改變了許多社會原有的文化產業類型并將其不斷融合。傳統的戲曲也是以信息為媒介進行傳播的,它是以人本身作為媒介,用表演的方式來進行文化傳播,但是目前我國的傳統戲曲和曲藝正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我們應該思考傳統戲曲的下一步發展方向以及它在當前時代中的定位以及產業化是否可以重新為傳統戲曲、曲藝注入活力,所以,我們要深入分析傳統戲曲自身特點和準確把握未來的市場發展方向。
由人類文化學和戲劇發生學等理論,可以看出當人類處在發展初期時,受大自然殘酷競爭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人們的認知程度和文化程度有限,在整個生態圈中處于弱勢地位,只能想象宇宙內存在著神掌控著一切,為了能得到神的庇佑,古老的戲劇就此誕生,人們以自身為傳播媒介,用歌舞來祈求上天的眷顧,遠離災難,現在仍就有一些戲曲還依稀存在著這種原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不斷對環境認知,戲曲的功能也就向娛樂方面轉變了,中國傳統戲曲還存在著上百種,這些都是從漫長的歷史環境中沉淀下來的。
中國現存的傳統戲曲、曲藝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戲曲中反映出傳統時期炎黃子孫對生存環境的感受,展示了不同歷史階段的戲曲、曲藝的發展史,具有時代代表性,同時也反映了每個時代人們的審美觀、文化價值觀等。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不斷進步,傳統戲曲、曲藝受到了來自新時代文化的沖擊,其自身也逐漸顯露出時代局限性。中國傳統戲曲是經過千百年來積累和創造出的文化財富,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但畢竟是從傳統時代流傳至今,傳統戲曲中會蘊含著一些封建文化、思想,導致了所反映的文化也與目前21世紀的文化不相符,人們對傳統戲曲的熱情也不高。另外,目前觀眾對傳統戲曲、曲藝給出的評價為:思想落后、人物特征單調、故事情節陳舊、演出節奏過慢等[1]。
人類社會正在不斷進步,一些傳統文化在新文化的影響下會失去往日的光環,這樣的現象在文化發展史上層出不窮,而且中國傳統戲曲不僅是目前僅存的古老戲劇,還能在當前社會文化中發揮著一定作用,但是若還想綻放更多的光芒,這明顯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從發展規律來看,舊的媒介會在新的媒介到來后,失去往日的繁榮,只能選擇兩種方向繼續存在下去,第一種是被新媒介融合;第二種就是轉變自身形式,適應新時代觀眾的需求,延長自己的存在時間。我國傳統戲曲、曲藝也不例外,也變得不景氣,所以如何直接面對當前的生存狀態,對于傳統戲曲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在網絡媒介發展的大環境下,其他媒介產業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傳統戲曲和曲藝若想在中國當代社會中延續下去,離不開我國傳統農業社會的背景,同時其發展也能夠影響媒介產業和社會文化結構。
第二,中國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城市化進程當中,中國傳統戲曲是以封建農業社會為背景創造出來的,生存發展空間必然會受到限制。若想大眾化推廣和發展傳統戲曲、曲藝,就一定要從根本進行改變,使其逐漸符合大眾的觀賞標準。
第三,傳統戲曲、曲藝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不會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消失,但是一定要融合新的媒介藝術,在大的媒介發展環境下,逐漸彰顯一個特定的媒介的價值。
縱觀文化發展史,當一個民族丟棄了其文化根基時,就會迷失發展方向。現在正是經濟全球化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來自外國文化的沖擊,我們必須要清楚的認識到,只有不斷的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才能加強文化辨識度。所以我國的傳統戲曲、曲藝也要按照這種眼光發展,更好的實現對民族文化的傳承,重視現存的中國傳統戲曲、曲藝的發展,這是我們民族藝術和文化表達的延續,每一代人都有將其繼承和延續下去的社會使命,所以在新時期要采用特殊的方法使其能夠良性發展和繼續延伸,這需要社會乃至個人的不斷努力。
第一,在新的社會文化結構下,中國戲曲、曲藝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都包含著同新文化不相符的特征,例如蘊含特定民族文化的歷史等,所以當前社會都是保存之前的民族歷史片段。社會的發展是具有連續性的,民族和國家都是歷史沉淀的結果,社會雖然在不斷進步,但是并不能割舍之前的歷史,要以史為鑒,這些原因使得傳統戲曲、曲藝的地位不可被取代,每個時代的人們都需要面對戲曲、曲藝等傳統文化帶來的影響,我們需要正視傳統藝術,這也是加強了自身的認同感,我們要對傳統戲曲、曲藝等傳統文化給予認同和維護[2]。
第二,為了順應當代觀眾的審美,傳統曲藝的內容要在一定程度下進行積極地調整和創新,同時也要加大宣傳力度,這并非是無用之舉,反而使傳統戲曲、曲藝得到很好的延續,不僅可以留住現有的對傳統戲曲和曲藝感興趣的觀眾,還可以發展新的觀眾。
第三,政府也要在推廣傳統戲曲和曲藝這項工作上下一定的功夫,例如在當今實行的文化強國戰略中,加大對戲曲、曲藝的宣傳力度,不僅給予資金上的支持,也要安排專業人士組織如何對其進行發展和推廣,例如可以開展“傳統戲曲進校園”活動,大學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實力,在校園中宣傳傳統文化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實力,目前我國大學生受外來文化影響頗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不深,傳統戲曲、曲藝走進校園可以加強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也可以借助電視、電影等媒介進行宣傳,使傳統戲曲得以振興,能讓它在文化市場中取得一定的地位,這些都是為傳統文化能在新時期延續下去而做的努力。
雖然目前傳統戲曲、曲藝的發展狀況不佳,但是仍舊需要直面傳統戲曲輝煌的時代已經謝幕的情況,隨之而來的是新時期文化,我們要保護好這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使其逐漸向大眾化推廣,找到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傳統+戲曲的定位,再進行積極地發展,我們就能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以繼承和發展下去,同時也是解決當下文化環境問題的最佳方式,只有通過政府和民眾團結一心,才能為傳統戲曲、曲藝的發展提供厚重的基礎和不竭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楊韻.中國傳統曲藝與戲曲元素影響下的民族聲樂發展探析[J].藝術評鑒,2016,06(09):56-58.
[2]王茹.從新興商業舞臺表演市場看傳統戲曲藝術的現代化改造[J].四川戲劇,2016,20(0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