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月月(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呂劇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是從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揚琴或洋琴)演變而來的,到了五十年代才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我國在建國后進行了一次大的戲曲改革運動,并且提出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國家的重視使得呂劇的文藝工作者對此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呂劇音樂鄉土氣息濃厚、樸實風趣、自然流暢;曲調活潑,優美動聽,多表現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理想,充分的體現了山東的人土風情,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歡。
從呂劇發展的歷史來看,從呂劇興起一直到五十年代是發展的頂峰時期,這個時期呂劇都是沿著自己的路向前發展的,在藝術風格上保持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注重提高藝術品位和時代感,備受觀眾的喜愛。但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審美需求和思想情趣也發生了變化,多種藝術形式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呂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面對這種狀況,廣大呂劇工作者參加了在濟南舉辦的“振興呂劇座談會”,并提出了振興呂劇的口號,但是如何振興呂劇確實值得思考。
呂劇的文化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呂劇的最初的表演形式是山東廣饒琴書藝人時殿元京劇藝術形式之上,第一次將琴書段子《王小趕腳》改為化裝演出,內容方面主要是表現男女感情,家庭倫理,多與兩口子有關。以其豐富的遺存,鮮明的個性, 其唱腔旋律質樸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不僅是我國民族戲曲傳統中十分珍貴的財富,同時對于探討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與戲曲的聯系, 該劇種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并發展成了山東省代表性地方戲曲劇種。在戲曲藝術的歷史發展上,更有效地發掘與繼承傳統,都具有歷史的與現實的價值。
呂劇對山東文化和社會的影響
呂劇在打造城市品牌的建設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個城市的品牌知名度和內在的形象是它最大的無形資產,修飾塑造的技術水平過硬,不但可以提高城市品位知名度,而且能使得城市增值。例如,東營市作為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在建設城市品牌中充分發揮了呂劇的作用,從而有了東營市的文化軟實力和城市綜合競爭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升。呂劇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作用有以下幾點:
1、凝聚作用。呂劇能喚起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民族認同感。在呂劇發源地生活的廣大人民群眾,以因擁有呂劇發祥地的身份而感到驕傲和自豪,猶如同黃河入海口、兵圣孫武故里一樣,令人振奮人心。城市的品牌效應能夠激起市民對自己的城市關注和熱愛,能激勵市民更加自覺地去重視城市自身的環境、文化建設,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從而增強市民的歸屬感。
2、品牌作用。城市品牌的地位具有比較長久的相對穩定性。樹立一個品牌很難,要樹立一個城市品牌更難,只要在人們心中的城市品牌地位得到確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不會有大幅度的增減。人們對名牌城市的關注度、信任度與忠誠度比普通城市高,這是社會公眾中客觀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把呂劇作為城市建設的一個名牌,充分發揮其名牌功能,對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對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具有相當重要的支撐作用。
3、光環作用。呂劇在建設城市品牌過程中,依靠其自身的知名度,可以提高城市文化含量,吸引游人光顧,收到呂劇搭臺經濟唱戲的效果。
(1)在一定的程度上屬于首次系統地對地方性呂劇進行對比分析,和了解地方的鄉土文化。最后根據其各地方的鄉土文化特征和各地方的地方性戲曲特征,系統研究如何將如何將“山東呂劇”和“戲曲創作”緊密結合來傳承和發揚地方性傳統文化。
(2)研究成果可以讓大家更清楚,更系統的來了解山東呂劇。
(3)研究成果也是地方性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和對藝術的提高;
(4)研究成果引導大家,倡導大家熱愛地方文化,熱愛民族文化,保護民族文化 。
在呂劇音樂創作方面的問題。首位是作曲人員后繼乏人的問題;現有的呂劇作曲人員中,樂手出身的只會寫旋律,學校畢業的只搞配器。這樣的合作已經不錯了;重視演員的科學發聲法,是戲曲音樂發展又一重要步驟與措施。呂劇的發展還有待于我們后人的傳承和發展。
現在呂劇已經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我相信,任何藝術在發展的同時都離不開創新,必須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否則這個劇種將會會社會所淘汰,呂劇一定要被改革。一個好的劇目離不開優秀的演員,因此對于演員的要求很重要。要學會培養青年演員,繼承呂劇的唱腔。同時,要注重創新,出新的劇目、新的表演。在新的同時要把新時代的一些觀念融入進去,編導也要有豐富的生活感情和閱歷,杜絕浮夸表面的東西。
參考文獻:
[1]蘇遠尚,山東呂劇調查與研究,山西師范大學,碩士,2010
[2]劉洪艷,當代歷史文化視野中的呂劇藝術研究,山東大學,博士,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