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0)
藝術創作方法論既可以說是一門沒有方法的方法論,又可以說是一門有很多方法的方法論;首先,說它是一門沒有方法的方法論,這是因為藝術的創作是離不開“靈感”、“直覺”、現代的藝術心理學家稱之為“無意識”的能力。
這種“無意識”的能力英國神學家拉爾夫.柯德俄斯是最早的提出者,他曾指出“生命中可能存在某種我們不能清晰地意識到或不能及時注意到的能量.....對于它的作用,我們稱之為生命的感應。對于這種使我們同自己的靈魂聯結起來或是使我們的靈魂同身體結合為一體的生命的感應,我們自己是不能意識到的,我們所能意識到的只是它生產的效果。......在心靈還有一種更加內在的造型性力量.....我們對它不可能自始至終都能意識到”。
對“無意識”這個概念加以正確并加以系統闡述的人是弗洛伊德,他曾定義“無意識”是指很久以前發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印象、感覺、情緒,它們還沒來得及進入意識,便很快沉入或儲存在意識下的記憶艙里。然而,它們又不是就靜靜躺在那里,而是以相當強的力量沖擊著、翻騰著。
弗洛伊德的學生對此提出更完善的詮釋提出“集體無意識”,容恩以大量的事實證明,決定人的一切行為,包括藝術、宗教和道德活動的最終源泉,是心靈的某種秩序或結構,正是這種深層次的結構,才把個體的種種經驗和印象組成了美的形式——對稱、和諧和富有節奏的簡化形式,縱然這種組織是自動地、無意識的完成,看上去像是藝術家的某種本能,其實這種深層次的審美結構的出現并非偶然,進化過程本身就是篩選和淘汰相結合的過程。在進化中只有那些既使人節省精力又能對外界作出判斷和反應的能力才能被保留下來,只有那些簡易的形態才會被記憶、儲藏。這種不斷積淀和簡化的過程,使人類心靈有了最基本、最穩定的審美模式。由此看來既然審美是有基本模式的,那么,藝術創作便是可以根據這個模式,作有跡可循的藝術創作。
作為一個有跡可循的創作方法論便有需要其解決的問題。一,藝術創作方法是需要研究人的思想和行為的;二,藝術創作需要探討藝術創作與審美的關系;三,解析藝術創作的規律;四、藝術創作需要尋找創作中的自我定位。
藝術創作需要研究人的思想和行為,藝術創作說到底還是取悅人的創作,所以就要研究人,研究人的生活環境背景,向往或信仰等,一件藝術品能成為一件藝術品,它至少必須符合或揭示人的深層次無意識本身的秩序和運動規律,換言之,它必須是一種主體性的結構;另外,它還必須是向人們傳達他們向往或信仰的社會內容,包括特定階級和特定時代的愿望、理想、思想、情趣等。
我們知道,藝術創作是以美為本質特征的。藝術對生活的反應是審美的反應,必須從審美理想出發,對現實加以選擇、提煉、改造,使之高于生活,美于生活。審美即美的欣賞活動,通過個體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應現實,這就不可避免地帶有個人愛好的主觀傾向性。對美的欣賞活動便需要對對象的美作出評價和判斷,和邏輯判斷一樣,要求社會的普遍有效性。其實,綜觀人類的審美實踐活動就不難發現,人類的審美總是自覺不自覺的使用某種相對固定的尺度去衡量審美對象,對其作出評價和判斷。
所謂審美標準,其實就是這種判斷美的尺度。這種尺度既是評價美丑的標準,也是考察對象審美價值高低的尺碼。這種審美標準產生于人類的審美實踐,是人們有意無意總結的審美經驗的積極成果。所以,它既具有主觀性和相對性,又具有客觀性和絕對性。說它具有主觀性和相對性是因為它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對象反映的產物。不同時代,和社會的個人、階級、民族,都以主觀判斷的方式,運用各自的審美進行審美評價。但是歷史上的某些個人、階級、民族,按照各自的標準作出的審美判斷,在漫長的審美實踐中證明,他們對美的評價和判斷有的具有普遍有效性,有的不具有普遍有效性。這一點是不依個人或某個階級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所以說它是具有客觀性和絕對性的。
盡管在美的欣賞和判斷之中,主體的能動作用十分突出,但是在主體的千差萬別的主觀感受之中,還是會反映著對象的客觀審美屬性,反映著主體與對象的客觀關系。美的本身就是隨著社會實踐的歷史發展而不斷更新著和創造著的。所以,客觀審美的標準也不是一個凝固的、一成不變的尺度,它同樣是歷史的、具體的尺度。普列漢諾夫說:“人們對美的概念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無疑地在變化著。但是,如果沒有絕對的美的標準,如果所有的美的標準都是相對的,這也并不等于說我們沒有客觀的可能性來判斷某一藝術構思表現好不好。”因此,審美標準的客觀性,歸根到底是由美的客觀性決定的。凡是客觀符合美的本質的,都不同程度地對美的發展起到過有利作用;或者說,凡是有利于美的發展的審美標準,都在某些方面或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美的本質。根據我們對美的本質的理解,審美客觀標準的具體內容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把握:
首先,美是人的感性顯現,美感是由于人對審美對象的觀照而產生的精神愉悅,因此,觀照對象是否切合客觀實際,是否符合事物的內在規律,即是否蘊藏著“真”,就成為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審美客觀標準。就藝術而言,藝術美的第一個審美標準就是真實,即切合現實的生活實際,展示社會歷史規律,但是在藝術的表現形態上是豐富多樣的。但是,無論怎樣的藝術表現形態,大凡具有進步藝術觀的藝術品,其審美理想的產生必然根植于現實社會的生活土壤,以超越現實的形式達到否定現存社會秩序的目的,是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特殊形式的展示。其次,對于美的本質,實際上又是人類合目的性的社會實踐的被肯定,這種美感是來自于這種合目的性的實現所引起的精神滿足,這種合目的性的,給歷史發展帶來好處的,進暗藏著“善”,這是審美判斷不可缺少的客觀標準。這在實用產品和實用工藝品方面尤為突出。最后,美感是由于人對審美對象的觀照而產生的精神愉悅,因此,對象的內在與形式是否和諧統一達到這種程度,也是審美判斷的標尺之一。由此可見,凡是以感性形式啟迪人們智慧、促使人們熱愛生活、愉悅人的身心的事物就是美的;在這方面所達到的程度越高就越美。
藝術的創造,其實就是一個美的創造過程,創造美就需要對“美的規律”有深刻的了解?!懊赖囊幝伞痹谒囆g美的創造上,具體表現為:一、再現與表現,再現就是指效法自然、臨摹自然;表現是指在效法自然的基礎上,將自然“打碎”重建一個新的自然。這新的自然,雖然是人工創造的,卻不留人工的痕跡。中國傳統美學強調表現,西方傳統美學強調再現。二、創作的機緣與創作的內動力,郭沫若曾形象地說:“藝術是從內部發生,它的受精是內部與外部的結合,是靈魂與自然的結合。”藝術美的創造,藝術品的生產,其實就是一個由機緣而“懷胎”,經發育而至于“分娩”的全過程。那種不從生活實際出發,而從概念出發,而進行的創作往往是沒有生命力的藝術創作。
三、似與不似,東晉畫家顧愷之曾提出“以形寫神”強調了“神似”,還主張“遷想妙得”,即通過藝術想象,創造嶄新的藝術形象,反對“實對”,主張“悟對”,以達“通神”“傳神”。齊白石概括藝術創造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而這似與不似的妙,才真正進入了藝術美的境界。單純“似”的作品,僅僅是效法了自然;“不似之似”的作品,則是打破自然后重建的自然,包容“似”又超越“似”進而達到“美”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藝術。四、真與典型,真在最初,幾乎是創造藝術、評價藝術的唯一標準。雖然藝術要以真為基礎,為前提,但不能拘泥于客觀現實。藝術創作要以藝術的態度來對待現實,以“藝術之真”去反映“現實之真”。而不是以科學的態度去對待現實,以“現實之真”的自然形態去反映“現實之真”。藝術典型是藝術家“打碎”現實典型以后,根據“美的規律”和審美理想,重建一個新的典型形象。這種典型形象,克服了現實典型本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無論在代表性還是個性方面,都更加鮮明而突出,同時滲透著藝術家的審美傾向性。
對于藝術創作中的主體藝術家來說,能否創作出一幅具有價值的藝術品,這與藝術家本身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藝術家的生活實踐是進行藝術創作的基礎,藝術形象來源于生活,藝術形象的創造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直接或間接的感受開始,以豐富的生活經驗為依據。高爾基說:“印象的庫藏,知識的總量”就是這種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不斷豐富的生活經驗,是藝術家的全部創作基礎。藝術家的生活經驗的深度和廣度,從根本上決定著藝術家的作品對生活反映的深度和廣度。另外,藝術家對各種藝術技巧的掌握和運用也至關重要,具有高度藝術技巧的藝術家在表達一種藝術形式時往往是具有豐富經驗的,對于生活的某一領域的反映也能更深刻的表達出來。除此之外,藝術家的創作個性便是一個藝術家與其它藝術家相區別的特殊性。這是在一定的生活實踐、世界觀和藝術修養上所形成的獨特的生活經驗、思想感情、個人氣質、審美理想以及創作才能的結晶。這種創作個性主要表現為:一是對于現實美的獨特感受和認識,一是獨特的表現方法。
當我們深刻的分析了藝術創作方法論,那么我們該如何發揮藝術創作方法論的價值,怎樣將它用在現實的藝術創作中呢?我們以中國傳統的藝術蘇繡來加以論述,蘇繡是一門既需要將原有技藝進行傳承又需要順應當今社會審美價值觀的藝術。因此,藝術創作對此十分重要。
根據藝術創作方法論的方法我們知道藝術創作不僅需要“無意識”的能力,也需要理性的方法。比如,在創作作品是要結合當下的社會進行分析,順應這個時代人們的需要,要對這個時代的人進行分析研究,在當下這個經濟飛速增長,信息飛速傳遞的高效率網絡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求新求變求快漸漸成了這個時代的標簽,時代的變遷使人們的審美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在蘇繡創作時便要結合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當代人的審美;在創作作品時也需要結合“美的規律”,美的規律是人類存在至今的無意識的選擇,但是卻又是有規律性的選擇,它基本符合人類的審美心理,所以得以保留至今。另外,在當下這個追求與眾不同的創新時代,刺繡藝術的創作自然不能一成不變,并且,刺繡藝術家在創作刺繡作品時還應該逐步找到屬于自己的風格,這是區別與其他刺繡藝術家的最根本之處。讓作品有很高的辨識度,這樣才能讓作品容易被記住。
藝術創作方法論對刺繡創作的啟發由淺入深,引起很多思考,但是要創作出順應這個時代的、具有獨特風格的、能被當代人所喜愛的作品,還需要不斷的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