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34)
當代背景下的藝術
自哲學出現時,哲學家就對藝術進行分析研究,在二十世紀的藝術中,繪畫的發展就讓哲學家產生一定的困擾。 在此之前藝術應呈現所描繪的自然世界是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逐漸發展起來的繪畫流派應準確的反映客觀世界這一原則,模仿理論即被忽略。在后印象中的藝術家文森特梵高和愛德華蒙克中,從他們的作品中更多的關注還是表達藝術家的痛苦。隨著抽象藝術和概念藝術的出現,更多傳統方式藝術將被埋沒。這些變化詮釋了二十世紀在藝術哲學中存在的討論的為何如此強烈。在十八世紀之前,沒有與現代意義相仿的“藝術”的概念。直到十九世紀藝術哲學才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是在這時的藝術討論中,并沒有二十世紀那樣充滿疑惑了。
偉大哲學家柏拉圖對藝術具有懷疑的態度,他認為只能喚起人類的情感,不會激發人類的理智。又與藝術對受眾的作用有關,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設計了真、善、美系統,即能達到理想國的境地。
柏拉圖認為音樂不是對事物的模仿,并且又在其他方面指出,人們所不想去并且不會激起人們的情感的音樂就是理想國,即藝術的目標是對客觀世界的模仿。蘇格拉底認為藝術創作是指繪畫與詩歌,即三種存在中最不真實的一種存在,這種觀點是藝術的目標對現實世界的模仿。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講,藝術家還沒有技術者那樣更加真實,因為技術者會努力復制“形式”,因此,創作出日用品,而藝術家只會對這些日常品作為創作的模具,通俗來講,藝術家就是對復制品再次進行復制。
從某種程度來講,藝術對哲學進行了挑戰,哲學對人們進行一些影響,但是經其理性手段進行的,并不是感性手段。因此,對于日常品進行模仿的藝術,巴拉圖提出與社會實用性與關的批判—藝術是危險的,因為藝術對于人們有感性的一面,并對理性的追求有制約的影響。
貝爾受后印象主義發展的影響,發起了自己的一種觀念,來證明自己時代的先驅藝術品是真實的,尤其是繪畫。同時,在二十世紀初,立體主義的發起者畢加索和布拉克摒棄了對事物準確再現的定義,因為對此革新,所以用夸張的、簡化的、扭曲的抽象化形式來進行創作。貝爾和諸多學者就此認為立體派將會代表未來的藝術。
當然,立體派也提出了哲學問題,自柏拉圖觀點之后藝術都是以再現現實事物為目標,如果背離了這個概念,藝術的本質將會是什么?貝爾說是有意義的形式。抽象的藝術才是藝術,并且能夠激發人們的情感,他還強調可以對物象的抽象與簡化,還可以把物體還原到線,從而打動觀眾的情感。可以定義為“有意義的形式”就是特定的形式與這種形式之間的關系。對此,關于藝術的定義就是能夠喚起人們的情感并且在形式屬性方面有韻味,與再現的內容與情感表現力無關。貝爾的觀念適于歷史與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可以把藝術進行簡單歸類,比如:詩歌、雕像、繪畫、陶瓷及紡織品等,這種被喚起的情感可以稱為“審美情感”。如果我們能夠在喚起人們情感的審美對象中找到其共性,那么我認為就解決了美學的關鍵問題。我們就會找到藝術的本質,即藝術品與其他物品進行區別的性質。
在人們探討藝術時,可能總是對“藝術品”與其他物品進行區分,無論對象的性質是什么,毋庸置疑的是這些藝術品常常伴隨其他的性質,有時這種性質是偶然的,只有這個偶然的性質才是最本質的。在每一件藝術品當中,線條與色彩是以不同的形式進行組成,不同的形式在特定的關系中能夠觸動我們的神經,進而產生了審美感動的形式,并且存在于視覺藝術品中的共同性質。
二十世紀最杰出的哲學家之一馬丁海德格爾對藝術的分析非常復雜,認為藝術是藝術品的本源,也就是被稱為藝術現象的每一個方面,比如藝術家、藝術品本身還有觀眾等,對于藝術品的理解都是極其重要。近代,很多哲學家把真理和藝術相聯系,但海德格爾卻批評了這些哲理,說藝術作品用于指藝術作品自身或者藝術作品產生的影響,所以不得不參照在這些復雜現象中的作用。
一件作品到底屬于什么呢?作品是因為其本身開啟出來的領域。比如希臘神廟置身于巖谷中,這個偉大的建筑包含神的形象,這屬于隱蔽狀態,并通過圓柱式門廳讓神的形象更加突出,通過該神廟神的現身本身就是對神圣領域的界定和拓展。神廟是一件作品,使得神本身現場在身,因而就是神本身。語言作品也是同樣的情形,在悲劇中并不展示什么,而是進行著新神反抗者這舊神的斗爭。
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個世界,只有在我們所走的道路上,世界的本質才得以顯現,然而這種方式顯現也限制于最初把我們對世界本質觀察引入迷途的東西。所以,我們應該從多個方面對藝術和真理的本質進行分析,這樣才可以對作品中起作用的東西更加了解。
參考文獻:
《什么是藝術》重慶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