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山東日照 276800)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和西方在文化領域的交流日益增多,使得我們更直觀更全面的看到西方世界,對西方世界藝術有了更理性的認識。對于使用西方傳統繪畫材料的油畫家們,怎樣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進而傳承中國的傳統呢?當今藝術領域推崇“中西結合”,并且做出許多的嘗試,但是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用油畫的材料和技法去畫國畫,這只是存在形式的改變,并沒有在文化和審美方面滿足人們需要;有人認為“中西結合”的油畫就是油畫的民族化,僅僅限定在題材范疇,這也是不恰當的。民族化是基于我國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衍生而來的具有東方的審美體驗和價值判斷。
吳冠中重視探索中西審美的共性,在比較研究中認清了自己民族的特色,20世紀60年代用油畫寫生江南白墻黑瓦、綠柳交錯,表現的并不是西方油畫中的情調。因此民族化是必然的,油畫民族化是畫家忠實于自己親切感受的結果,以至于東西方人們感情的融合。在法國留學的時候,吳冠中的老師曾勸他回到中國,并告誡他只有回到中國才能從自己傳統的根上發出新芽。學習結束后,吳冠中回到新中國,致力于繪畫藝術的研究,不滿足于筆墨剪影,一心捕捉通過新柳所透露出的深遠含蓄充實豐富的形象世界。
以“江南如畫”為主題的2017年中國油畫作品展,對于油畫審美的探索,不局限于中國傳統繪畫的幽遠和靈秀上,也不是西方繪畫的全程模畫,而是更多涉及油畫中的中國南部人文風采。“江南如畫”中的詩性是深埋于江南文化之中看不見卻可以被深深感受到的一種情懷。因此,油畫民族化的前提是,要對傳統繪畫和西方繪畫理性選擇,才能進一步創作優秀作品,不能一味模擬、仿造。
意由情發,境由心生;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借物以抒情,寓情于物中,抒情和寫意不僅是客觀的反映,也是藝術家主觀的反映。意境是一種直觀感覺的東西,在特定環境中,瞬間觸動人心靈的審美感受,通過對物象本質的挖掘,各種技巧運用,達到超越物化層面的精神境界。
西方油畫風景由寫景而自然地切入抒情,而中國的優秀山水畫則是重情,偏向的是文學之情意。吳冠中說:“形式美感來源于生活........我的感情是鄉村山野培育,忠實于自己的感受和情思,挖掘出來的形式美感的意境便往往是帶泥土氣息的。”吳冠中的油畫蘊含豐富的寫意精神,打破了傳統社會對畫作的解讀,解放了思想,將自己的觀點和思想融入到畫作之中。早期的思鄉作品很多,以贊頌江南水鄉為主要創作對象,在筆墨的勾勒上盡顯磅礴氣勢,將其遠大的志向寄托其中,使得油畫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提升了油畫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油畫的民族化在本土更深入的發展,進而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大多數畫家在創作時最先考慮到的是怎么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并不是先考慮自己的作品是否民族化。但是在探索的道路上,藝術家必須充分表達藝術個性及其精神,提倡多元化。歐洲文化和藝術發展到今天之所以還有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因為不斷地在吸收其他文化和藝術的成果使自己不斷豐富和發展;古代中國在王權至上的前提下,堅持儒學正統思想,對各種思想采取兼收并蓄的態度,使得中國古代文化吸收了多元的宗教文化,才形成了當今的優秀中國傳統文化。因此,油畫的民族化,我們要堅持文化的多元化,才能永葆生命力。此外,我國的油畫家還要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同時應具備民族情懷和文化修養,堅持藝術創作原則,做到堅守優秀民族文化,汲取外來文化營養,多元化發展,尋求油畫的民族精神、民族靈魂,建構油畫民族化自覺意識的根本。
那些僅僅認為民族化就是中國的鄉情風土和少數民族等題材、這樣才能突出民族性的觀點太過表面化。不能深層次理解和認識自己民族文化形成和發展,就不可能僅運用外來油畫媒介創作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作品。油畫民族化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藝術先輩們在之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徐悲鴻、吳冠中、羅中立等,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油畫民族化遇到了諸多困難。我們要清醒認識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唯有潛心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借鑒西方藝術道路的成功經驗,才能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實際上,油畫民族化是通過體現民族精神、民族內涵的藝術創作過程,來尋求油畫藝術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
參考文獻:
[1]符藝.試論吳冠中油畫民族化思想[J].廣西:高教論壇,2012.
[2]吳冠中.畫里陰晴[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183--190.
[3]劉淳.中國油畫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