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向輝 陳博文 楊佳豪(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59)
民族元素,即民族在演變和發展的歷程中,所沉積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精神文化是指某些思想層面的追求,而物質文化是對思想追求的特定體現。中國作為有著五千年發展史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與西方的精神文化相比,中國精神文化的發展和變革是比較平穩的,這也正符合我們中國“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傳統精神思想。在此精神文化的指導下所衍生的物質文化,也能夠充分地證明我國精神文化的博大與深厚。比如中國書法、繪畫、建筑風格等,都可以視為精神文化的象征,體現出中華民族兒女對美的追求和創造。
人們感知外界事物的第一感覺便來源于色彩,色彩上的差異帶給人們的心理反應也各有不同,因此產品的色彩也將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理解和印象。色彩文化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逐漸成熟,并深受歡迎。將民族色彩元素應用于工業設計中,其所特有的民族親切感能夠引起中國觀眾的情感共鳴及認可,對于外國觀眾而言,這種色彩文化又是他們未曾目睹過的,從而更加激起他們的好奇心。例如聯想公司當年發布的“天禧”系列電腦,以我們熟知的“中國紅”作為該系列的主色調,中國人對于“紅色”這一代表喜慶、美好的顏色深愛已久,且該系列電腦小巧輕薄,因此一經問世,就受到眾多女性用戶的追捧。因此,色彩可以說是激發觀眾興趣的基礎。在產品中運用民族色彩,首先能夠引起本民族觀眾的認同感,調動他們的消費欲望。另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產品不再僅限于國內市場的流動,富有民族色彩的產品對于外國消費者而言也是很好的賣點。值得一提的是,鑒于各國文化及風俗的差異性,不同的顏色在各個地區有著不同的寓意。例如中國民眾喜愛的紅色,在西方則多是象征著血腥。因此設計者在對色彩的應用中要將這些因素也考慮在內。
圖案是除了色彩之外,工業設計中的另一要素,在產品中運用生動豐富的圖案,能夠降低工業產品的單調感。中國民族文化中向來不缺乏精美的圖案,這也為工業設計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如十年前方正電腦推出的“卓越”系列,正是因為在電腦機箱及顯示器邊框中添加了中國國花“牡丹”的圖案而獨具特色。精練的線條所描繪出的牡丹造型,盡顯大氣和華貴。同時,采用國色天香的國花牡丹,象征著吉祥富貴,使得產品的外形和精神都更加飽滿。又例如2010年TCL推出專為女性設計的系列手機,搭配不同元素的中國風圖案,一經上市迅速掀起一股熱潮。該手機系列中,大膽的運用了中國文化中的中國結、旗袍等圖案,極具典雅美。稻香園在進行月餅的設計時,一改月餅傳統的餅狀造型,而是將其設計成古代方孔銅錢的式樣,富有強烈的中國特色。因此而言,在工業設計中恰當的運用圖案,常常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觀眾通過圖案領悟到產品的特色,提高他們對產品的認同感。
民族精神元素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漫長發展史中所積淀的思想和智慧的結晶。其中包括了天人合一以及中庸之道等著名思想,反映了中華民族獨具的審美和價值觀。因此,為產品賦予中華文化,不能只是民族符號的羅列,更要融入民族精神,前者的設計手法只能使人們對產品產生中國元素的印象,后者才是對設計理念的升華,這也是每一個設計者該具有的設計態度和精神。2008年奧運會的火炬造型之所以被稱為“祥云”,設計靈感一是源于祥云圖案具有“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寓意,這也正是對孔子“君子和而不同”思想的體現,彰顯出奧林匹克精神的包容性;二是火炬的形狀形似于中國古代的紙卷軸。眾所周知,中國是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該設計的用意也是為了體現出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
又例如曾經在德國IF設計大賽中稱為“星雨花灑”的得獎作品,該作品由兩部分組成,外輪廓為規整的方形,輪廓內部出水的位置則是呈圓形,特別是在外輪廓的內部,還設有LED的燈簾,每次打開水龍頭,就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水流從柔美的燈光中噴灑而出,如同斑斕的夜空中無數流星雨劃過,使人們在享受沐浴的同時可以看到這唯美的畫面。這一作品的靈感正是來源于中國古代《易經》中“天圓地方”的思想,該思想認為天空是圓形,象征光明。而大地則是方形的,象征萬物的孕育之地,萬物在天地之氣下應勢而生,而水正是這天地之內蘊含的靈物。因此而言,現代工業設計者必須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才能將民族精神元素恰當的運用到產品的設計中,從而提高產品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趨勢不斷深入和發展的背景下,工業產品設計要想具有自己的特色并獲得多數人的認可,就必須始終保持對產品民族性的尊重和堅守,因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現代工業設計者必須加強對民族文化的學習并扎根于此,才能開花結果,有所成就和收獲。這既是現代工業設計的一條發展道路,更是設計者們民族氣節和民族責任感的宣誓。
參考文獻:
[1]張書良.流動:東方造物思想與設計[J].裝飾.2006(09).
[2]潛鐵宇,孟永剛.論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的和諧觀對當代產品設計的啟示[J].包裝工程.2006(05).
[3]楊先藝.周蘊斐,王琴.論中國傳統造物的“器以載道”思想[J].理論月刊.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