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嘉蕓(曲阜師范大學,山東日照 276826)
竹笛作為中國音樂歷史上年代最久遠的樂器之一,以獨特的音色獨立于世,以悠揚的曲調特立獨行,融合竹子高風亮節的孑然品質。目前竹笛不但是伴奏(戲曲和舞蹈伴奏等)與合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樂器之一,而且已成為一件富有表現力和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獨奏樂器,在民族音樂中地位穩固,在民族樂隊中翹首而立。
所謂民族樂隊,通常指在漢族地區和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的、主要由漢族樂器組成的管弦樂隊。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后,在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多樣性發展的基礎上,借鑒西方音樂的經驗,去粗取精,逐漸形成獨具東方藝術特色的民族樂隊。
民族樂隊又被稱為是“民族管弦樂隊”,是與“交響樂隊”對立而成的演奏樂隊,規模由幾十人至一百多人組成。現如今,較常見的是現代專業民族管弦樂隊,通常由拉弦樂器組、彈撥樂器組、吹管樂器組以及打擊樂器組構成。在實際的藝術創作與表演中,根據作曲家或指揮家不同的思想情感和個性色彩有所增減,常加用的樂器有中胡、中阮、大阮、鍵盤笙、大提琴、倍大提琴以及定音鼓等。時至今日,民族樂隊的功能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用以演奏民族管弦樂曲,各聲部、器樂組之間相互配合;二是為獨唱、對唱、戲曲、曲藝等演唱類節目伴奏,豐富表演內涵。
竹笛隸屬于吹管樂器組,是現代民族樂隊中不可或缺的樂器。不論是在傳統的民間樂曲還是流行的通俗歌曲中,時常能夠覓得悠揚的竹笛聲。建立在廣泛的民族音樂之上的,既是傳統音樂與現代元素的水乳交融,又是各個樂器之間的默契配合。
以大型樂隊套曲《百鳥朝鳳》為例:
《百鳥朝鳳》原是流行于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間樂曲,主要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相融合,表現出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樂曲在中國民間音樂史上由來已久,廣泛流傳于祖國的大江南北,是一首典型的經典傳統佳作。純樸智慧的勞動人民用美麗的音樂語言創作了《百鳥朝鳳》,優秀卓越的演奏家用其精妙絕倫的高超技藝,為欣賞者勾勒出一幅百鳥爭鳴、生機盎然的美好畫卷。
第二段“春回大地”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嗩吶高亢洪亮,粗獷而又爽朗;民族樂隊整體配合為之伴奏,節奏雄壯有力,情緒歡快;竹笛聲音悠揚嘹亮,曲調優美而流暢,與嗩吶交融和鳴,旋律明亮開闊,強烈的表現出喜慶與熱情,直指樂曲主題。此樂段的旋律來源于戲曲音樂,旋律過后,緊接著便是群鳥歡樂的鳴唱。
第三段“鶯歌燕舞”,帶有幽默滑稽色彩:嗩吶與竹笛交相輝映,一問一答,一唱一和,將那茂密叢林中的小鳥啾啾演繹的惟妙惟肖。嗩吶與竹笛自由的模擬各種鳥叫聲,樂隊伴奏聲部則以舒展的節奏和優美如歌的旋律作陪襯,既豐富了音樂中想象出的美好畫面,又加強了樂曲的音樂性和表現力度。
雖說嗩吶是全曲的“主角”,但竹笛確是整套曲目的亮點。嗩吶音量宏大,音色高亢明亮,善于表現熱烈奔放和歡快活潑的情緒。倘若整首樂曲只有嗩吶的單獨演奏,不免有些沉悶單調,但竹笛的出現改變了曲目的整體風貌,使整首曲目更加富有新意:按部就班中有了許多別出心裁,輕巧靈動的音色使樂曲錦上添花,樂隊整體配合默契,將整套曲目演繹得更加氣勢昂然。
“悠揚婉轉”——用這樣的詞匯來形容竹笛的演奏,是恰到好處,再也合適不過的了。無論是氣勢磅礴的竹笛協奏曲,還是旋律朗朗上口的小品小調,總是能讓人心動不已,為之傾倒。那悠揚婉轉的笛聲,那動人無比的旋律,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簡直讓人回味無窮、過耳不忘。
竹笛素來與我國的人文經典有著難舍難分的淵源,在豐富欣賞感知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充沛的精神給養,竹笛以其悠揚的音樂旋律,拂去人們心靈上的塵土,照亮人們心中的黑暗,使心靈得到凈化,使情感得以升華,從而使人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面對絢爛紛擾的大千世界。
竹笛精神如此,一個人的品格亦是如此。在學習和演奏竹笛時,既能夠陶冶情操,又有益于身心健康。秉承竹子及竹笛高潔的品質,在竹笛演奏的過程中,不僅要把握作品的整體與細節,更要在習笛的過程中鍛煉和培養優秀的傳統與美德,把那種孑然一身的正氣,既在藝術的道路上提升造詣,勇攀高峰,又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贏得尊重,活出精彩。
參考文獻:
[1]范乃信.關于民族管弦樂隊的建制問題[J].中國音樂,2005,(03):33-43.
[2]張新用.百鳥朝鳳音樂美略談[J].藝術探索,2008,(0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