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長(哈爾濱市道外區南三道街106號《老街泥匠》工作室,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藝術創造中的靈感表現出突發性的特征。靈感的到來,往往是突然發生,在事前難以意料和控制的。這種突然的和偶然的情形,是每位藝術家都能體驗到的。他們在創作中常常要為一段構思、一個意象、一個細節、一段話語或一個字詞苦思冥想,久久不得要領,正是“山重水復疑無路”。而藝術家又會在突然在料想不到的情況下豁然開朗,文思泉涌,意象紛呈,可謂“柳暗花明又一村”,使藝術家迅速進入創作的興奮狀態。其突然到來和偶然出現的特點,是指主體不能預期靈感何時能夠來到,難以強求和預測。但這種突發與偶然的特性并非是無跡可求,在其偶然性中蘊含著必然性,亦即這種看似不期而至的靈感,其深層有著生成的必然條件。這種條件,主要在于創造主體長期的生活經驗、審美體驗和知識含量的積淀,正是由于有了較為豐富和厚重的積累,才可能在某一瞬間得到爆發和涌流。因此,藝術家的長期探索和艱苦實踐是靈感生成的必然前提。此外,靈感的突然到來,也與此時此刻主觀情感情緒因素以及某種客觀因素的促動有關。主體的心境如何,所處的環境怎樣,是否有某種易于觸動藝術家靈感的外因出現,都是影響靈感到來與否、以及靈感的基本形態的重要因素。許多有成就的藝術家都有體會,在何種契機之下易于激發自己的靈感,因而他們往往習慣于創造和促成這種契機,以使自己較快地進入思維的最佳境界。所以說,在創作這一過程中,每一點閃念和情感律動都是非常重要的、珍貴的,都應極為珍視、善于捕捉,并盡可能地延長靈感中意念的生成時間,使其匯入更多的審美信息和智慧,在靈感逝去之前完成意念形成的主要工作。
核雕,是以桃核、橄欖核等水果之核為原料進行雕刻、加工的藝術。藝人們充分利用果核的形狀、麻紋、質地,隨形就賦,精心布局,進行浮雕、鏤雕、圓雕等多種手法的造型。由于果核小不盈握、質地堅硬,給雕刻帶來很大的難度,沒有一定的功力和經驗是難以駕馭的。核雕以其體微藝精而難能可貴。這種在小“核”上施展技藝的民間工藝品,被人們贊譽為“鬼斧神工”。
結語
中國的雕琢工藝,無論玉、石、竹、木、牙、角,皆能因材施藝,達到神奇的美學效果。即使果核,也能出奇制勝,雕出生命或意境來。核雕是一種真正的化腐朽為神奇的手工藝作品,古已有之。人們將橄欖、核桃、杏子、桃子等的內核或外殼加以利用,這些果核本身沒有價值,但經過藝人的構思和精雕細刻之后,即賦予了它藝術生命力,讓它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參考文獻:
[1]戴祖權.方寸之間的天地――談核雕藝術的魅力和創作感悟[J].現代裝飾(理論),2016,(07):166-167.
[2]蔣德文.淺談核雕藝術[J].大眾文藝,2014,(03):85.
[3]李績.論核桃雕刻技藝[J].美術教育研究,2014(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