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艷(遼寧金融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在我國高等教育中,高等職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成員,在教育體系大的結構框架上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國家和地區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在高等職業院校中,對學生技能的關注度也往往比審美教育略高,在多學生專業知識體系和結構的培養中,往往也忽視掉了藝術素質教育方向的發展。而審美素質做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應得到我們的重視,很多高等職業院校都有自身的育人特色,如何將審美教育有效的融合到藝術素質教育之中,讓藝術審美素養對學生自身修養起到作用,輔佐學生完善自身內涵建設,不斷提升自身修養,來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為未來的就業提升有力的砝碼。
(一)《人物形象設計》課程開設的現狀
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對于人物形象設計課程設計理論知識的研討也在不斷地深入,培養學生的設計理念、實際操作、審美能力為主,在此同時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綜合職業素養,在人才的培養模式上看是非常符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核心培養目標的。社會的不斷進步與新時代發展,人們并不滿足于簡單修正一下服飾、發型、化妝等造型設計,他們試圖形成多元化的審美思路,來引領自身對于美好事物的認知點的建立,審美心理與審美內容,審美認知與審美標準都體現了人們對于美的追求與向往。人們也試圖通過人物形象設計嫻熟的技能與內在設計的禮儀規范來重新包裝自身,而不是簡單停留在外表的修飾,這就對于高等職業學校人物形象設計選修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人物形象設計課程僅僅停留在應用性與技能型的設定上,而現在更多地著中培養學生較高的審美力和能廣泛欣賞高雅藝術情操上,一名具有較好的審美能力的人物形象設計人員,就更應在時下互聯網絡信息交匯的時間里尋求出流行風尚與審美情懷,基于此就要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多去體會和研究教學。
這里在過去更多的關注與學生技能的培養,而對于審美的教育體驗應該更多地注入其中和融合開來,讓我們的學生真正去了解一門藝術的同時,達到領悟藝術的真諦。
(二)高等職業院校中藝術選修課改革現狀
首先來看在高等職業院校中,專業技能課師資力量和教學環境、教育教育資源可以說是非常不錯的,但是對于藝術相關審美教育師資力量和教育教學資源就會呈現出參差不齊的局面,有點可以說是嚴重不足,在相關藝術類的高職院校中,公共的資源還是可以達到共用的,但是對于非藝術類的高職院校就非常的緊張和缺乏,呈現出課程設置面窄,課時量少,教學資源設備缺少,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都有缺陷,教師不受重視,提升學習空間小,教育教學質量不高,被并入主修課程的機會就更加少,基本都是與公共藝術選修課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理念滯后,與新鮮事物不能有機的結合。
其次,審美意識與現代思想并不沖突而是精神文化的融入和升華,藝術本源就是來源的生活,生活中注入更多的智慧就會有了更加充盈的人生,將審美的思想代入到自身的工作和學習中,但是很多時候藝術審美教育教學的目標不是很受重點,高職院校有的會存在專業課程設置多,學生參與意識不強,知識結構不合理,審美意識和情趣較低,有的課程設置也并未過多的考慮審美元素在其中。這些都是源于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改革滯后所致。
最后,學生的審美素養也并不趨同,很多高職院校升上來的學生從生源地來看都是較多的農村學生,有時候由于條件限制高中開設的藝術課程對于審美知識講解的方面甚少,很多學生審美能力較低,對于審美對象的認知能力趨于泛眾化,很多學生會認為審美是藝術生的事情和自身沒有任何關系,這樣也就從主觀和客觀中逐漸丟棄了對于審美知識的渴求。
(一)如何全面培訓學生發展,提高學生素養從德智體美全方位的體現,美育是不可替代的,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勢必會讓學生體會到在教育面前素質的提高,審美教育是在教育的發展歷史進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有力的注入人類思維的層次,使人在精神世界有所提升和延續。人物形象設計課程賦予給審美多元化的意識,現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無論是思想還是情感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和體會,觀念的改變和藝術審美品位的不斷更新變化,追求不同的行為個體,不同的氣韻,打造自身特色的自己的美,人物形象設計更多的會受到審美的趨向的作用,如果設計者審美意識高那么他所出來的作品也會相對審美趣味濃些,審美心理也會好些,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對于積極引導設計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審美教育對于學生藝術素質的提高與拓展有著積極的意義,新時代背景下的高職院校要緊跟時代脈搏,本身人物形象設計藝術就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形式,服裝、化妝、發型、飾品等,比如熱播劇甄嬛傳,其中女主角甄嬛從翩翩少女先是荷塘碧色著裝把人物含蓄清雅的人物特點表現出來,也暗喻了她的官家小姐的身份,在馬褂裙伴有葡萄碩果的團,也是盡可能的將祝福含在其中,也暗示主人公多子多福命運。入宮后的甄嬛先以橘粉色,顯示人物略帶情竇初開,鮮艷活潑特點。當獲寵以后的甄嬛,精致點翠低調華麗,妝容也越發的濃烈,和最初的少女感受有了一定得區別,顯示人物內心與外在變化。形象設計中化妝的應用體現多方程式化,運用側影粉等化妝工具,將臉型的修飾,粉底色再將面部顏色色彩的調整。審美教育和多元的設計技能,兩者是對立又統一的,人物設計之前,要進行主題定位和氣韻的把控來塑造人物,運用人物設計藝術語言原色,著重進行多方位的打造,將審美教育理念融入人物形象設計中,讓其獨特的造型藝術和審美意識貫穿始終。
人物形象設計課程在培養既要熟練的設計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還需要有很強的藝術審美能力,人物形象設計選修課的開設不僅僅是提高學校的藝術素養,更本質的要嵌入學生內在,從學生的內在素質培養上進行升華。
(一)審美教育課程貼近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展現設計
人物形象設計選修課成從教育計劃和大綱上看,從藝術色彩、人物形象設計風格、禮儀、化妝、發型造型等課節設置,例如對于色彩基礎知識的講解,從幾個方面進行的講解色彩在人物形象上的心理感受,視覺對色彩的反應,隨外在環境而改變。影響到人們的心理,作用于感情,乃至左右人們的精神與情緒。視覺受到色彩的明度及純度的影響,會產生不同感受與聯想。從而產生視覺沖擊感、冷暖感、情重感等,學好色彩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為人物形象設計審美鑒賞補充基礎知識,色彩的含義,色彩色料三原色、色光三原色、間色、復色和色彩三對主要的補色,紅與綠、藍與橙、黃與紫色,以及色彩的三屬性,色相、明度、純度。又例如色彩在電影元素的應用,不僅是電影深化主題、渲染情緒、塑造人物、展現風格的一個重要戲劇手段,而且也有著特定的文化內蘊。在國產很多影片中,色彩的出現已經成為一種中國傳統文化視覺符號化的元素,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經典通過形象設計主題和氣韻融入其中,現實對人物整體呼應,加深色彩應用于人身上的層次感。
(二)審美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
依據人物形象結合外在形象、氣質等,通過從上到下,從內到外整體的構思,實現造型、通過教學實踐實物、道具設定,豐富實踐造型,這種造型雖然有適當變化,但是也并不是飾無忌憚,形象的出現必須符合審美的原則,以最生動化、立體化的特點表現出來。人物形象設計中用到輔助診斷設計工具如色布、飾品、配飾等,是一種輔助的診斷客體,不是獨立的判斷依據,這些元素需要形成是為最終形成較好的人物形象審美體現所需要的,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去探索審美形式,體會審美樂趣和需求體現,從而不斷地提升美學的素養。
(三)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相融相和
學生學習藝術方面的知識時,不僅僅停留在課堂的學習,還需要在課外不斷吸收養分不斷接觸和學習,作為學校可以多轉化課堂教育教學形式,采取靈活多樣的課外學習形式,例如組織參觀藝術畫展、藝術展演、舞臺劇等,成立興趣小組或者學生課余藝術社團活動,為學生形象的塑造,特別是形象設計能力的提升提供實踐和展示的舞臺。也可以組織參觀名勝古跡,讓學生身臨其境去體會美,對美麗的感悟,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抽離出來,轉變主動的學習,藝術修養不是短時間可以錘煉出來的,需要在生活中慢慢的感悟和體會著,通過直觀的、感性的、直接的認知去體會,往往視覺的沖擊才會產生最大的效應。因此,課外學生的自主學習對體會和提升審美素養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學校領導的重視和相關部門要深刻認識到課程對學生自身審美修養認知的重要性
在高職藝術教育的發展情況上看,著眼于“普及藝術教育, 提高全校學生藝術素養, 促進素質教育 ” 的目標 。多給學生提供涉獵藝術形式的機會和平臺,貼近于生活的形式,人物形象設計課程的設置,為學生自身形象素養審美提供了教育平臺。不斷吸收多元素的力量,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
(二)理論知識避免學習形式的單一
在人物形象設計課程中,有別于其他藝術課程,有涉及理論講解的部分,教師在教育過程不單單停留在書本的課程中,適當加入時下流行元素。授課教師要運用啟發性、引導性的教學方法,不僅僅局限在書本上的生搬硬套,課程需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人體身材特征針對性的進行教學,身臨其境發揮藝術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加強教師隊伍力量,加強校際之間的學術交流
高職院校非藝術類學校藝術教師相對比較匱乏,有些院校設置的藝術專業課程教師嚴重不足,有的也有兼職的情況,雖然現今教師流動性較強,但不能保持穩定的教師隊伍,這將對于工作的正常開展設定障礙,另外為了教師業務能力的提升,在重視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培訓及進修的同時,也應該例如像人物形象設計課程的選修課教師提供提升業務能力的機會,讓學校的藝術審美教育,注入新鮮的養分。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多彩。讓人物形象設計課程對學生從自然界、社會生活的新發現,理念的深度思考,從新科技,新的理念的更新,伴隨著對人體自身新認識,不斷的融入到個人的形象設計中,這就促使人物形象設計課程在審美素養的培養上提高到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孫小平.論影視造型藝術與審美特性[J].電影評介,2012(8).
[2] 袁宴林.我國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的現狀及思考[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2( 30).
[3] 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