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杰 趙 亞 丁勇
[摘要]世界各國對于反腐有著不同的制度要求,但是僅憑法律制度的規范很難從根源遏制腐敗的現象。反腐需要的是一把高懸于頭頂的體制利刃、一只牢牢關住權利的籠以及一個牢固的思想堤壩。三者牢牢結合,相輔相成,最終形成一套可以傳承且標本兼治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在該體制下形成的自覺,是反腐工作的最大成果。
[關鍵詞]制度;反腐;自覺
[作者簡介]李微杰(1987-),男,漢族,湖南邵東人,云南省煙草公司昆明市公司富民分公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從事黨務、群團、工會業務工作。趙亞(1990-),女,漢族,湖南邵東人,云南省煙草公司文山州公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基層黨支部工作。丁勇(1973-),男,漢族,云南尋甸人,云南省煙草公司昆明市公司富民分公司,本科,主要從事辦公室業務工作。
[中圖分類號] D64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8)06-0045-02
縱覽中國歷史,各朝各代的滅亡均來自于內憂外患,其中內部的腐敗是其重要原因。新時期當以史為鑒,堅持反腐無禁區、零容忍、強高壓、長震懾,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增強不敢腐的自覺。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的,只有以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深化標本兼治,保證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歷史周期率,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一、新時期反腐建設思想剖析
(一)確立新時期反腐價值取向
首先,必須確定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反腐倡廉制度,其中主要由反腐倡廉制度,價值觀,心理意識,情感態度等諸多因素決定,必須將反腐的觀念深入人心,真正實現反腐倡廉主觀能動性。
(二)塑造反腐倡廉的制度形象
塑造反腐倡廉的形象,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水平,對黨內的個體和組織起到較好的心理引導和暗示的作用。包括加強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創新,完善其運行機制,加強反腐倡廉工作的執行力度,堅守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等。
二、反腐治理對策
古代對于為官不廉的官員,國家予以正法的居多。歷代針對貪腐官員的刑法是非常嚴厲的,《秦律》中規定官員行賄或受賄只需達到一個銅錢之數,就要受勞役的處罰并且在臉上刺字。唐代、宋代及清朝初年也是提倡重刑以懲治貪官。嚴苛的刑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員的腐敗。然而,單靠嚴刑整治腐敗現象卻有明顯的局限性:古代封建制度多采用人治而非法治,君主建立的法律是以君王個人權利為基礎的,加上朝代的變更頻繁,法律的平等性、持續性受到了挑戰,缺乏體制下的自我約束,在法律實施的過程中,法外用刑及借機尋私仇現象泛濫。
在國際上,新加坡雖提倡高薪養廉,但同時針對腐敗制定了《公務員懲戒規則》《防止貪污法》等法律法規,并把官員的廉潔信仰放在第一位。美國制訂了《廉政法》約束官員,同時成立專門的道德署,將反腐道德化,將道德法治化,成為美國反腐的一大特色。韓國為了防治腐敗,制定了嚴格的檢察制度,同時十分注重對國民和官員的廉潔教育,專門在學校課程中加入了反腐的相關內容,并通過媒體大力宣傳廉潔文化。在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既崇尚廉德,又注重健全監督制度,如政黨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等。
綜合古今中外反腐經驗,不難看出:主張集權的嚴刑峻法式反腐或者主張分權的道德引導(單純的自覺)式反腐均不能有效反腐,唯有將法律約束、完善監督體制及弘揚廉潔文化三者結合才能培養制度下的自覺,進而徹底鏟除腐敗的土壤。
(一)高懸制度利刃,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
近年來,反腐立法,規范公職人員行為的工作不斷取得進展,反腐制度也逐步完善。中央有關領導在各種場合不斷重申中央在反腐問題上的立場,習近平在中央紀委十八屆五次全會上就著重指出:“必須從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深沉的使命憂患感、頑強的意志品質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嚴肅查處腐敗分子,堅決遏制腐敗現象蔓延勢頭,著力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圍。”在反腐制度的高壓下,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使制度反腐深入人心,形成較大的震懾。然而,反腐制度設計不夠完善,執行力度不夠強,體系不夠健全,一些具有特殊性的部門沒有相應的約束制度等因素也給腐敗留下了滋長的空間和土壤。
第一,應當進一步加強法律震懾作用,將職務犯罪原本比較靠后的位置適當提前,適當縮小瀆職罪、貪污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之間的量刑差距,增加腐敗的成本,從律法上體現政府對腐敗案件的重視;第二,應進一步統一各地對于貪腐案件的量刑標準,明確對貪腐案件的刑法規定,減少沒必要的政策性,從輕量刑,避免出現重案輕判、違規減刑、違規庭外執行的情況;第三,完善一些特殊部門的反腐體系,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填補體系中的漏洞,避免出現“燈下黑”、制度外違規的情況;第四,加大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堅持有貪必肅、有腐必懲,不因觸犯而“下不為例”,不因最小而姑息,堅持反腐的高壓狀態,讓每一個國家公職者時刻謹記:莫伸手,伸手必被抓;第五,建立通達、敏捷的揭發檢舉、彈劾、罷免機制;第六,嚴把公職人員選拔關,在選拔過程中,將道德水平作為選拔公職人員的一項重要指標。總之,要發揮制度利刃的威懾作用,就必須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時刻堅持有貪必反,有腐必懲不松懈。
(二)扎緊關住權力的籠,形成不能腐的監督機制
沒有健全的制度,權力沒有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腐敗現象就控制不住,所以要在制度的嚴密性上下功夫,要朝緊一點、嚴一點的標準努力,切不可“牛欄關貓”,確保權力在監督下進行,才能避免權力的變異和腐敗的滋生。
建立完備的權力監督機制,首先要保證權力的合理配備,確定權力的范圍和界限,確保權力來源合法,行使合理,通過黨內分權,將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三者分離,建立一個正職監管,副職分管,群體領導,民主決策的相互制約的機制;第二,進一步完善民主公開機制,確保權力在陽光下行使。對于重大決策、公費開支、重大項目建設和采購、重要人事任免等事務必須在合理的范圍內公開,擴大全體群眾和職工的知情度,避免權力尋租、暗箱操作等情況發生;第三,進一步提高全體群眾的參與度,集思廣益,使決策、部署更加貼近民意;第四,進一步提升內部巡查制度的異體監督作用,發展立體化、多樣化的巡查方式,巡查過程中運用審計、聽取群眾、職工意見等多種方式考察公職人員,并充分發揮輿論和群眾監督的力量;第五,建立同級黨代會與紀委相互制約的機制,避免權利日益擴張的紀委成為腐敗新的增長點。
(三)加固思想之堤,形成不想腐的文化氛圍
人民在關注制度反腐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制度反腐的價值引領作用。反腐需要辯證地看待文化與制度的關系:實際上,制度的執行需要文化的支撐,文化以及道德的作用貫穿于反腐工作的始末。營造一個人人不想腐,視權錢交易為恥,視行賄受賄為骯臟的全民自行奉行廉潔自律的氛圍,從而使反腐制度、廉潔觀念真正深入人心時,反腐工作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自古,道德教化是古代統治者重要的反腐方法,即通過道德去教育感化人,促使人們知榮辱,去貪欲。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頭百姓,都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廉”與“禮”“義”“恥”并稱為國之四維。著眼于當今社會的官員腐敗,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便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的思想認識開始滑坡,廉潔自律意識缺失,受不住引誘,欲望膨脹。
對此,公職人員首先要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把不間斷地深入學習黨史黨章、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作為一種工作常態,不斷增強自身理論自信和理論水平,保持正確的品行操守,守住底線;第二,要加強對道德法規制度的宣傳,著力凈化社會風氣,增強群眾對廉潔奉公、依法依律辦事的認同,這樣,即使領導干部執行制度不力,人民群眾也會起到監督作用,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廉潔自律的好風氣,從根本上鏟除腐敗的溫床;第三,將樹立廉潔的信仰和價值觀貫穿于國民教育的始末,在小學、中學、大學、入職教育等各個環節加入廉政教育,促使廉潔信仰深入人心。
反腐工作任重而道遠,只有堅持將完善制度約束機制、完善監督體制和弘揚廉潔文化、培育廉政氛圍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既用制度和監督約束公職者,又用文化影響全體群眾,才能建立起公職者在制度下的自覺,樹立全民的廉潔信仰,營造廉潔奉公氛圍,最終形成一套可以傳承且標本兼治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
[參考文獻]
[1]馬占穩.韓國反腐敗中的制度建設[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3(3).
[2]單揚.全球反腐敗大勢對我國反腐倡廉的幾點啟示[J].理論視野,2012(9).
[3]李永忠.王岐山的反腐思路[J].領導文萃,2015(4):28-31.
[4]田旭明.善德與善制的耦合—論制度反腐與廉潔文化建設的協同[J].理論與改革,201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