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曾明確提出,必須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積極的培養,并要不斷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唯有如此,學生才可能會獲得可持續性的發展。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已和現代英語教學目標不相符合,老師需要勇敢的對其擯棄,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教學原則,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創新化與合理化的教學,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與教學質量。本文筆者對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性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初中英語;培養;積極性
【作者簡介】楊佩珍,福建省永安市第九中學。
初中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是國家的未來,更是民族的希望,初中英語教學中需要始終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要明確如果學生的主體意識無法覺醒或者主體地位無法確定,都無法將教育的真正價值發揮出來,更難以達成最終的教學目的,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很難培養出創新的人才,無法造就創新的民族。因此,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積極性極為重要。
一、培養興趣
對于興趣的重要性,較多心理學家、科學家都曾明確表示過。如皮亞杰曾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初中英語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需要讓學生對學習產生享受感、快樂感與需求感,這樣學生才能具有內在的學習動力,興趣是學生英語學習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一步,需要通過多種激趣手段來實現。
第一,巧用人格魅力激趣。老師永遠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實際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舉止落落大方,語言風趣幽默,用一口流利的英語來進行課堂教學,不斷散發人格魅力,實現“親其師, 信其道”目的。
第二,巧用情景激趣。英語語言不是我們的母語語言,所以老師需要善于給學生創設較多生動的情景,以此種方式來組織教學,營造濃厚、輕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欲望及興趣,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目的。情景激趣方式必須要選擇的恰當,要以生為本的進行選擇,如猜謎語、對話表演、演講比賽、辦墻報、課外閱讀等, 都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鼓勵性激趣。傳統英語教學中我們常會見到此種情況,只要學生表達英語中存在一點問題,老師會立馬打斷學生,進行及時的糾正,此種方式看似沒有錯,但是卻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學生學習英語語言課程,需要進行不斷的口語交流,本就需要較強的勇氣,所以老師要善用鼓勵性激趣方式,讓害怕出錯遭到嘲笑的學生不再存在此種心理,而是樂于參與到不斷的嘗試中。老師要善用贊許的眼神、鼓勵的話語(very good!thats great!等),真實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
第四,減負激趣。素質教育背景下,倡導增效減負,老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精講精練,徹底從硬灌及題海戰術中走出來。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發現,此種減負的方式能使學生從傳統的沉重學業負擔中走出來,具有激趣的目的。
二、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第一,培養學生的課前主動預習能力。課前預習是確保學生高效學習的重要基礎,需要引導學生根據導學目標、知識塔橋和學法點撥等環節,進行有效的獨立學習,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掌握聽課的主動權,有效提升聽課效率。傳統教學中常能發現有些學生的英語學習十分的吃力,無法和老師的思維同步,究其原因是未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導致的;還有就是對于新課過于陌生導致的。因此,必須要培養學生的課前主動預習能力,這樣能使學生的課中聽課更具針對性與目的性,更輕松的突破學習重難點,順利達到預期教學目標,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課前主動探究能力與習慣,當然這些目的的實現都需要老師做好學生的預習檢查工作。
第二,培養學生的課后主動復習能力。即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回憶,將所學的知識進行一整遍的回憶,把知識經過大腦的思考, 整理編碼用交際的方式再現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即朗讀閱讀文中的重點詞匯與句子,實現內化與靈活運用;引導學生做好補充筆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培養學生的主動延伸能力。即組織多元化的課外活動,讓學生選擇自己想要參與的活動,逐漸消除學生的抵觸學習心理,提升英語綜合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持續發展
第一,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培養學生此種意識不可著急,需要循循漸進的進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做好思想工作。這樣學生才能逐漸意識到英語語言課程,具有穩定性特點與時代鮮明特點,從而明確自己的英語學習主體性,進行終身的學習與提高。
第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需要老師從培養學生的自我認識英語、自我定向、自我管理及自我評價等四個角度著手,實現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總結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想要取得好的效果,想讓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都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積極性的培養,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具有學習興趣、主動學習能力及主體意識,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蔣莉.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興趣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 2013(25).
[2]魏麗云.淺談新課標下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J].學周刊, 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