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洱海之濱,是我的家。從我能記事起,便見蒼山十九峰上白雪皚皚,十八溪的水流常年不斷。曾記得那時大理壩子里星羅棋布的水塘,綠樹成蔭的濱河兩岸。也記得在初夏時節(jié)漫步洱海邊,翠柳成蔭,沙灘綿延,湖面白帆點點、水鳥成群。還有那常年盛開的海菜花星星點點漂蕩在水面上,更難忘煮熟之后刺菱角的美味。弓魚、鰾魚、油魚、鯉魚、鯽魚等土著魚類隨處可見,水塘、溝渠、稻田里到處魚蝦成群。螺螄遍地。掬一捧清澈見底的洱海水便可以解渴,一瓢活水便可以煮一鍋原汁原味的洱?;铘~。
洱海用母親般的愛呵護著她的子民,大理的富庶和美麗源于這一灣水天相接的碧藍。居住在洱海邊的人都愛戀洱海,無論在哪里,她都是我們永遠的依戀和思念。
往事里的洱海仍然清晰如昨,而今天洱海的明亮似乎被遮擋了。隨著時光的變遷,洱海的面目慢慢變化,甚至變得模糊不清。一件件的往事堆砌在我對洱海的記憶中。洱海的變化伴隨著我的記憶慢慢流淌,我總想將那些往事記錄下來,去尋找洱海的曾經和現在。
一
在新中國成立前,大理地區(qū)只有兩座小水電站。一座是1944年由當時的下關商會組織下關玉龍電力公司投資修建并于1946年2月竣工發(fā)電的天生橋水電站,裝機容量為300千瓦,這是西洱河歷史上的第一座水電站。這座電站的建成,不僅解決了大理和下關城區(qū)的照明,還帶動了下關地區(qū)火柴廠、肥皂廠、汽車保養(yǎng)廠等現代工業(yè)企業(yè)的發(fā)展。據說,由于天生橋水電站的功率較小,僅利用洱海自然外泄的部分水量發(fā)電。對洱海的出水沒有形成人為干預,對洱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沒有造成什么影響。另一座是由喜洲民族資本家于1945年修建并于當年竣工的萬花溪水電站,這是云南農村第一座水電站,裝機容量大概只有150千瓦,主要用于照明。
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改變國家的貧窮落后面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電力事業(yè)的發(fā)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大躍進”運動中,提出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奮斗目標。1958年開始修建西洱河梯級水電站當中的四級水電站。但由于經濟困難,1961年被迫停工,1966年開始復工,直到1972年完成竣工。在四級水電站竣工的當年,一級和二級水電站先后開工,并于1980年竣工。三級水電站于1980年開工,1988年竣工。西洱河梯級水電站裝機容量共25,5萬千瓦,多年平均發(fā)電量為9,03億度。西洱河電站的建成,不僅有力地支持了昆明地區(qū)的生產生活用電,也改善了大理地區(qū)生產生活用電,對大理乃至云南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一個親歷者,在修建西洱河水電站的過程中。有兩件事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一件事是在1970年,為了加快修建西洱河水電站,發(fā)動了民兵大會戰(zhàn),聲勢浩大,影響深遠。學校組織正在上初中的我們學習解放軍“拉練”,一群十三四歲的小孩背著行李,從龍龕出發(fā),徒步走到大合江,去參觀正在修建的水電站。到達工地后,我們都很興奮,不顧旅途勞累,馬上就去參觀,還看了引水隧道。政府能有本事修建這樣的大工程,讓我們都覺得驕傲萬分。另一件事是從1972年起,為了滿足西洱河梯級電站發(fā)電用水的需要,開始實施西洱河河道開挖工程。將洱海出海口至一級電站攔河閘段加寬、取直、挖深,挖深了5至7米,在開挖中還使用了高度機械化作業(yè)的挖泥船。1973年,大理一中組織正在上高中的我們去下關學工,其中就到新橋參觀挖泥船作業(yè)。習慣于肩挑鋤挖和人海戰(zhàn)術的同學,對此感到極為震撼?;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作文中極力謳歌了挖泥船作業(yè)的壯觀場面。兩次參觀西洱河電站建設的經歷,對我的觸動很大,促使我在1977年參加高考和中??荚嚂r,填報的志愿就是云南電力學校。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西洱河水電站的設計,沒有深入地進行過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評價,裝機容量過大,僅靠洱海的自然外泄水量無法滿足發(fā)電需要,因此實施的修建攔河閘和開挖出海口這兩項工程對洱海和西洱河下游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災難性的破壞。修建攔河閘,致使西洱河完全斷流,使江魚無法洄游到洱海,是導致洱海弓魚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挖深了洱海出海口,動用了洱海的死庫容,使洱海水位大幅下降,讓洱海的灘涂大量裸露出來,不僅極大地改變了洱海生態(tài)環(huán)境,也為人們開墾灘涂、占灘建房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應當說,西洱河電站對洱海水資源的過度開發(fā)利用是造成洱海生態(tài)環(huán)境重大變遷的起始。
二
當時的農業(yè)生產面臨的問題很多,如何防治病蟲害是農業(yè)生產面臨的永恒主題。膩蟲是小麥、蠶豆、洋芋、蔬菜等農作物最為常見的病蟲害。當時我們國家農藥工業(yè)十分落后,滅膩蟲就用灶灰,效果自然差。后來有了一種叫666粉的農藥,這種農藥滅膩蟲的效果好,但在撒藥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人體造成一些傷害,而且在農產品中的殘留量也很大,后來就不再使用了。70年代初,出現了一種叫做樂果的新農藥,對防治膩蟲非常有效,而且兌水用噴霧器噴灑效率高,對人體的傷害也小,非常受農民歡迎。后來,隨著國家農藥工業(yè)的發(fā)展,新的農藥品種不斷出現,農產品產量得以穩(wěn)步提高。八十年代初,農田承包到戶以后,農民充分運用種植自主權,加快了農業(yè)種植結構的調整步伐,洱海流域蔬菜面積大幅度增加。與糧食作物相比。蔬菜對農藥的依賴性更大,農藥的使用量也更大。長期使用農藥,使病蟲害產生了抗藥性,現在已經到了離開農藥就無法種莊稼的地步。農藥的普遍大量使用,雖然保障了農業(yè)生產的穩(wěn)產高產,但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食品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在使用的諸多農藥中,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五氯酚鈉除草劑。村民們不僅將五氯酚鈉用于除草,還用于滅釘螺。記憶中除草是一項費時費力的農活,也是婦女從事的主要農活之一。特別是在稻田里除草,既要站著用腳踩,還要時而彎腰用手拔草,非常辛苦。當然,苦中也有樂。當時,稻田里有魚、泥鰍、田螺、螃蟹、黃鱔,還有鵪鶉。婦女在除草收工之際。腰間系的小竹簍里面往往裝滿了田螺、螃蟹,有時還會有鵪鶉蛋。那時人們會在稻花開的那段時間,下午天氣熱的時候,將田埂子扒開一個口子,然后支好撮箕,等待谷花魚隨著水流進入撮箕。不一會,就會捉到滿滿一撮箕的谷花魚。那時稻田、溝渠里的魚蝦很多,吃魚方便。大概從1975年開始,在上級農科部門的指導下,開始將五氯酚鈉除草劑用于稻田除草。五氯酚鈉的除草效果特別好,使除草從一項由大多數婦女參與的農活變成只需少數幾個人負責,極大地節(jié)省了勞動力,還除得非常干凈。但五氯酚鈉除草劑的使用也產生了副作用,在除草的同時,也將魚蝦殺死了。雖然村民們后來也看到了使用除草劑的副作用,但因為有利于節(jié)約勞動力,降低農業(yè)生產成本,還是接受了這個事實。
血吸蟲,是一種以釘螺為宿主的寄生蟲,遇到入水的人畜,可在十多秒鐘之內鉆入皮膚,并在體內發(fā)育成成蟲,危害肝、脾等。血吸蟲病在我國許多地方,特別是南部及長江沿岸一帶蔓延,死亡率極高,嚴重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1956年2月1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fā)出“全黨動員,全民動員,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從1956年春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大規(guī)模的防治血吸蟲病的群眾運動。
大理也曾是血吸蟲病的疫區(qū),有的地方還比較嚴重,比如葭蓬村。過去曾聽老人說,由于血吸蟲病肆虐,該村歷史上人口增長率極低。大理大規(guī)模消滅血吸蟲病的活動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時消滅血吸蟲病,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通過在溝里撒五氯酚鈉除草劑消滅釘螺。二是將血吸蟲患者集中到龍龕完小統(tǒng)一治療。通過這次活動,以后就很少聽說血吸蟲病的事了。在溝里撒五氯酚鈉除草劑消滅釘螺這種做法,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這種方法在消滅了釘螺的同時。也殺死了溝渠里的魚蝦。
五氯酚鈉除草劑的濫用,使稻田和溝渠里面的魚蝦幾乎滅絕了。五氯酚鈉除草劑的殘留部分淌進洱海,無疑對洱海水體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三
當時流行“農業(yè)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過去,我國化肥工業(yè)十分落后,直到六十年代末,仍以使用農家肥為主。農家肥的來源主要是廄肥、大糞、綠肥。我們生產隊種過的綠肥品種有大麻和苕子,綠肥用于稻田。由于種植綠肥,需要占用農田,減少了糧食種植面積,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后來就不再種植了。由于人口少、家畜養(yǎng)殖也少,自產的廄肥和大糞滿足不了需要,我們生產隊就去下關包廁所,組織社員到下關積肥,將大糞和干肥(可用作肥料的生活垃圾)用船運回來。還發(fā)動社員上蒼山割茅草、耢松毛,用茅草、松毛墊廄,或堆捂成肥。
過去,我們村海邊都是沙灘,僅靠溪流人??诤痛遄又苓吽恋挠倌酂o法滿足需要,村民們就在雨季來臨前,在海邊挖塘。隨著雨水來臨水位上漲,塘里充滿了淤泥。到次年春季,水位下降后,村民將塘里淤泥挖出運到菜地里。挖淤泥不僅能肥田和改良土壤,客觀上也起到了凈化洱海水質的作用。
但隨著我國化肥工業(yè)的發(fā)展和進口化肥的增加,化肥開始普及,上蒼山割茅草、耢松毛,去下關積肥、挖淤泥這些傳統(tǒng)的生態(tài)農業(yè)方式,到八十年代初就逐步消失了。因為雖然農家肥有肥料成份齊全、改良土壤等諸多優(yōu)點,但是制肥耗時耗力,肥效遠不及化肥,使用化肥更加方便和衛(wèi)生。特別是農田承包到戶以后,洱海流域蔬菜面積大幅度增加,其中大蒜增長尤其迅猛,對肥料的使用量更大?;蚀蟠筇岣吡宿r作物的產量,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帶來了副作用,不僅使土壤板結,未被吸收利用的肥料還污染了水質。專家分析,農業(yè)面源污染是構成洱海污染負荷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
記得過去洱海的海灘大多是沙灘,不同程度地向海里延伸,少的幾十米,多的幾百米,面積較大。沙灘上除了沙子,還有鵝卵石、貝殼、螺螄。沙灘不僅是水鳥的棲息地和魚類的產卵地,還是洱海自凈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對沙灘的記憶總在我的腦子里揮之不去。
生活在洱海邊的人,大多都會游泳和潛水。小孩自打生下來就喜歡玩水。到了六七歲就要到海邊玩水,一邊玩水一邊學習游泳。每到夏天,村里的小孩經常到海邊游泳,游泳是那個年代小孩的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在游泳的同時,順便拔海菜。我記得在水淹到胸口深、長有海菜的水域,腳碰到海菜時潛入水底,一只手捏著海菜,一只手掏空海菜周邊的沙子,然后捏著海菜,用腳一蹬,就把海菜拔起來了。不一會,就能拔一大捆海菜回家。海菜白白的那一截菜幫給人吃,綠葉子喂豬。這個時候,若還沒有芋頭,就用老豆米或洋芋加上臘豬油或臘豬肉煮海菜。拔海菜是一種集玩耍、鍛煉和勞動為一體的活動,還能獲得勞動成果。我記得到每年七八月份,大、小關邑的海面上這種海菜花很多。船在劃行時,人身子靠在船邊拔海菜花,不一會功夫,就可以拔到一大捆。那時,我們不吃海菜的花,只吃海菜的花莖。同時也到吃芋頭的季節(jié)了,用臘豬油或臘豬肉煮的芋頭海菜花莖湯,更加爽口下飯。
每年夏季,村民們會利用閑暇時間到海邊捉魚。過去生態(tài)比較好,捕魚都是使用釣魚、罩魚、扳罾、手撒網等傳統(tǒng)手工方法。捕魚強度不大。捉魚也不難,很少空手而歸。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每當夜幕降臨,洱海邊罩魚的手電筒燈光時隱時現,甚是壯觀。晚上,鯉魚、鯽魚來到海邊沙灘上產卵,由于水淺,罩魚比較容易。晚上罩魚需要借助手電筒,人們還將兩節(jié)手電筒加長以增加亮度。魚被手電筒照著的時候,往往會發(fā)呆。只要手腳輕一點,罩得準一點,捉到是十拿九穩(wěn)的。
一夜的大風大浪過后,第二天清晨就會有很多螺螄被打到沙灘上,村民們可以到海邊撿螺螄。洱海里面的螺螄,個兒大大的,殼厚厚的。螺螄渾身是寶,不僅螺螄、螺黃可以吃,連螺螄里面的汁都可以加工成螺螄豆腐。我們村南邊的北羅久邑村,有不少人就是以撈螺螄、賣螺螄為生計的。北羅久邑村邊堆放得像小山似的螺螄殼以及婦女挑著螺螄、螺黃和螺螄豆腐叫賣的身影讓人難以忘懷。挑好的螺螄才幾分錢一斤,花上幾毛錢可以讓一家人吃個夠。大概到了1970年前后,村里人開始買螺螄喂鴨子,海邊多了一道村民向船家按撮箕論價買螺螄的風景,村民多了一項副業(yè),也多了一項收入。
可惜的是,綿延不絕的美麗沙灘后來被持續(xù)不斷的挖沙賣錢的行為逐步破壞了。1974年我高中畢業(yè)回鄉(xiāng)后,為了多掙工分,就參與了生產隊的木帆船作業(yè)組。木帆船作業(yè)組四個人一組,隊里的大多數成年男子都參加了。我們隊過去只有一條木帆船,載重量約為四五噸,主要任務是將隊里的蔬菜運到下關,將下關的大糞運回村里,同時,也捎帶社員的貨物。七十年代初,由于下關興起的混凝土建筑,產生了對沙子、碎石的需求。僅由航運公司供應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沙石材料需求,海島、海印、挖色的船隊也開始往下關運送沙石。為了增加社員收入,改善社員生活,我們村的幾個生產隊在七十年代中期也加入了挖沙賣沙的行業(yè)。我們隊在1976年克服困難新造了一條載重量為9噸的木帆船,主要用于往下關運沙,回來時運干肥。老船四天一個來回,新船兩到三天一個來回。在開船的過程中,有風靠風力,無風靠人力。人力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劃槳,二是撐竿。水深、有淤泥的地方劃槳,水淺、沒有淤泥的地方撐桿。當時,從我們村到洱濱村北面的小樹林一帶都沒有淤泥,我們就用撐竿。從小樹林到下關淤泥多,我們就劃槳。剛開始挖沙的時候,我們挖的是海邊歷史上自然形成的小沙包,小沙包挖完后,我們就挖沙灘上的干沙子,沙灘上的干沙子挖完了,我們就在水齊腰深的地方挖海沙。通過挖賣沙子,確實增加了隊里的收入,提高了工分值,改善了社員生活。1978年初我考上大學后,村民們繼續(xù)挖賣沙子,一直持續(xù)了好幾年。后來這些年,不僅我們村的村民在挖,其他地方的船隊也來挖,還有人開著車子來海邊挖。這樣的現象,不只在我們村發(fā)生,在洱海邊有沙灘的地方都普遍發(fā)生過。經過各地多年的挖賣沙子,洱海邊的沙灘幾乎被破壞殆盡了。洱海邊的沙灘被挖完以后,有人又用挖沙船到海心去挖。到九十年代后期,挖沙行為雖然被政府徹底禁止了,但是,長時間、大規(guī)模的挖沙,對洱海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的破壞已經無法恢復了。
五
傳統(tǒng)思想中土地是農民的命根,農民對土地有著一種天然的渴望。而由于人口不斷增加,人均占有土地面積日益減少,住房日益緊張。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開墾海灘、填塘造田、占灘建房,無疑是改善生活的自然選擇。而西洱河電站的建設使洱海水位逐步下降,為開墾海灘、填塘造田、占灘建房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從國家宏觀政策來說,以糧為綱的指導思想,正在開展的農業(yè)學大寨運動,又為村民開墾海灘、填塘造田、占灘建房起到了鼓勵和支持的作用。在熱火朝天的昆明滇池圍海造田大會戰(zhàn)的示范下。視“靠山吃山、靠海吃?!睘樘旖浀亓x的村民們便順理成章地于二十世紀70年代開始了開墾海灘、填塘造田、占灘建房等一系列活動。
歷史上洱海邊的柳樹林比較多。柳樹往往栽在村子周圍、溝渠邊和海邊,大多在海邊。成片的柳樹林,為小孩提供了嬉戲打鬧的好場所,為人們提供了遮蔭避暑的好去處,也為鳥類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場所,還成了海邊村莊和農田的防護林帶。過去栽種柳樹是一種自發(fā)的行為,只要栽在公地上,誰栽歸誰。在七十年代開始燒煤以前,村民的燃料主要是稻草、秸桿、木柴。稻草、秸桿不經燒,消耗量大。我們村離蒼山較遠,上山砍柴不易,買海東人背出來賣的柴火又要花錢。栽種柳樹的直接原因,就是為了解決柴火困難。到了冬天,通過間伐或修枝打權解決燃料問題。
我們村南海邊的那一片柳樹林,在七十年代初期被附近的生產隊開墾成了菜地。前人栽種的那片美麗的柳樹林從此消失了。八十年代以后,政府開展了湖濱帶建設,在海邊種植了水杉和柳樹,為洱海增加了一道風景線,也避免了村民侵占海灘。由于洱海實行高水位運行,樹林常年浸泡在水里,不少村民認為,湖濱帶也有它的弊端,樹林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十分有限。常年泡在水里不利于樹林的生長,泡在水里的樹林使洱海里的死亡水草無法到達岸邊,樹林本身的落葉也會在水里腐爛,增加了洱海的內源污染。因此,村民普遍建議砍伐泡在水里的樹林。
記憶里洱海邊的水塘很多,可以說是星羅棋布。我們村邊就有三個,共有二十多畝。其中有兩個是在村北,也就是今天龍龕碼頭進村道路的兩邊,東邊那一個,叫招塘,約有兩畝;西邊田間那一個,叫秧塘,約十多畝。另外一個在村南我家門口,叫老爹塘,面積可能有兩三畝。老爹塘與上登村的老姑塘相連,中間有一條寬窄不等的溝。這些自然歷史形成的水塘美極了,水塘里生長著海菜花、刺菱角和水草,還有魚蝦、黃鱔、田螺,水面游弋著野鴨和鵪鶉,時有翠鳥到塘里捕食魚蝦。這些水塘提供村民諸如洗滌、澆地等生產生活用水。當年村里草房居多,時而發(fā)生火災,水塘也成了附近村莊的消防池。水塘還能將上游淌下來的水和農田、村莊的污水蓄積起來,經過沉淀和凈化再進入洱海。對保護洱海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上?,村北的兩個水塘,在七十年代初期被附近的生產隊填埋成了水田。村南的水塘在1982年農田承包到戶以后,也被填埋成為水田和建房用地。隨著洱海周邊大多數水塘被填埋成田,千百年來形成的農田、村莊生產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生態(tài)系統(tǒng)被徹底破壞了,從此人湖河水和農田、村莊污水沒有任何阻擋地直接淌進了洱海。加重了洱海的污染。
自古以來海灘是海洋、湖泊自我凈化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凈化海洋、湖泊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死亡的水草和魚類等水生動植物經風浪打到海灘上,就不會在水里腐爛而污染水體。那些年一夜風吹浪打過后,第二天清晨會有很多海草被打到海灘上。一些腳勤手快的村民天剛亮就到海邊耢海草,將一種像面條一樣寬的海草直接挑回家喂豬,將其他海草耢成堆,晾曬后再挑到菜地里作底肥,通過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進而改良土壤、增加地力。
但由于西洱河電站的建設,對洱海水資源的過度利用,洱海水位不斷下降,原來常年浸泡在海水里的海灘逐步裸露了出來。隨著洱海水位的下降,歷史上水退人進的大戰(zhàn)再次上演,而且這一次規(guī)模之大、破壞之烈,真是觸目驚心。
在過去,生活比較貧困,村民們無力修建新房,住房擁擠不堪,單家獨院的很少,大多為草房。我們村到七十年代只有極少數村民建房。且沒有人到海邊建房。因為在海邊建房。風浪較大,要用大量的石料和土方填埋地基,石腳要砌得很高、很堅固,才能抵御海水的浸泡和波浪的拍打,建房成本很高。過去的住房密封性比較差,風會往屋里灌,人穿的衣服又單薄,冬春季節(jié)刺骨的寒風讓人害怕。如果住的是草房,還要擔心風把房頭吹走。因此,過去很少有人愿意在海邊建房,原來在海邊住的人家,后來有條件都搬走了。
而到70年代末,由于人口繁衍,住房日益擁擠,村民改善住房的愿望強烈起來。加上糧食產量有了明顯提高,糧食緊張的狀況有所緩解:通過挖賣海沙增加了集體收人,社員分紅有所增加,村民也有了改善住房的經濟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村里不得不開始考慮村民的建房用地問題。當時,生產隊對農田管得很嚴,為了不占用農田,我們村就將因水位下降而裸露出來的海灘規(guī)劃為村民建房用地,村民陸續(xù)開始在海邊建房。農田承包到戶以后,隨著村民生活的進一步改善,在海邊建房達到了高潮。2001年,政府為了保護海灘實行“三退三還”,規(guī)定在海拔1974米以下實行“退房還湖”,村民轉而在村邊利用自己的承包田建房。村邊沒有承包田的村民,就通過私下交易在村邊建房。至今,全村270多戶人家中大約有30%的人家把房子建在海邊,有20%的村民在村邊建房。70年代末至今,整個村莊農戶大約增加了100余戶,占地面積卻擴大了一倍多。村莊占地面積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農戶增長速度的原因,主要是村民建的新房大多是單家獨院,許多人家蓋了新房,老房子卻閑置下來無人居?。哼€有就是近年來,隨著洱海邊鄉(xiāng)村旅游的發(fā)展,一些人家將海邊住房出租給外地人用于經營客棧,自己又蓋了新房。目前,村民建房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意愿非常強烈,只是政府對建房的嚴格管控,才使得村莊擴張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
80年代初,我們村又將村子兩邊的灘涂按人頭分給村民種菜。記得1983年年底的一天,在州委宣傳部工作的一位老鄉(xiāng)告訴我,州級機關食堂剛買回來的洋芋最適合作種子,可以給家里買一點。我聽從建議給家里買了幾十斤。次年春季,我父母就在生產隊剛分的海涂菜地上種了洋芋??赡苡捎诤M坷锔缓迟|,又是第一次種莊稼,洋芋長得特別好,洋芋個頭大形狀好,畝產特別高。隨著村子兩邊的海灘被開墾成為菜地,我們村村域范圍內的海灘幾乎被徹底占用了。由于洱海周邊各地村民普遍性地占灘建房、開墾田地,大量的海灘被占用,洱海的湖面逐步縮小,洱海的自我凈化系統(tǒng)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洱海的內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在逐步增加。
六
“隔山容易隔水難”。從小生活在海邊的我,對這句古老的俗話感受頗深。我們村是海西離海東最近的地方,到大理古城也不過三四公里。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使龍龕碼頭成為往返海東海西的主要碼頭。千百年來,海東老百姓到大理古城趕街就將船??吭谶@里,甚至從各地趕來去雞足山朝圣的信徒也在這里乘船。
過去的船是木帆船,載重量只有幾噸,運力十分有限,除了隨身攜帶的貨物,一般也只能搭乘四五十人。開船時,有風靠風,無風靠人。從海東到海西,風平浪靜的時候,因為水深無法使用撐竿;劃槳不僅耗體力,速度也很慢。如果是順風,不用一個小時就可以到達碼頭,如果是逆風,不僅要花幾個小時,搞不好還靠不上碼頭。起航的具體時間還要看風向。因此,海東老百姓去大理古城趕街,后半夜就要起床。到了下午,又要趕到碼頭乘船。如果東西沒有賣完,或者買東西誤了時間,就趕不上船,只好在海西過夜。當時,在海西過夜可是個大難題,由于貧窮人們舍不得去住旅店,只能勉為其難地去附近親戚家借宿。當年,海東人往下關、賓川、挖色都要徒步,交通極其不便,生活非常艱辛。1982年初我大學畢業(yè)到海東公社工作時,盡管木帆船已經加裝了柴油機,成了機動船,但是仍感交通的不便。
改善海東的交通條件,是海東人民世世代代的夢想,也是政府心之所系。新中國成立以后,政府一直致力于基礎交通設施的建設。在修通了下關到海東、挖色的簡易公路后,九十年代,政府考慮到洱海東邊的村莊大多在洱海沿岸,為了便于村民出行,帶動東岸經濟發(fā)展,開始著手海東沿湖公路的建設。又由于修建機場公路和開發(fā)海東的需要,幾經調整,不斷建設,形成了今天美麗的環(huán)海東路。
由于歷史原因,海西海濱村莊之間沒有一條暢通無阻的連接線,原有的許多路段汽車無法通過。在環(huán)海東路日益完善的同時,修建環(huán)海西路的呼聲日益高漲,在爭論與遲疑多年之后,2010年終于以市級補助、鄉(xiāng)鎮(zhèn)協調、村為主體的模式開始實施。不久,從下關大關邑至喜洲沙村能滿足汽車通過的環(huán)海西路終于建成。
環(huán)海東路的建設,極大地改善了海東人民的出行條件,也極大地帶動了海東經濟的發(fā)展,使海東的面貌和海東人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huán)海西路的建成,改善了海西海邊一帶村民的通行條件,使海西的路網更加完善。環(huán)海路的修建,也為市民和游客環(huán)海觀光游覽、休閑健身創(chuàng)造了條件,帶動了環(huán)海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在充分肯定環(huán)海路建設必要性的同時,我們也毋庸諱言,環(huán)海路的一些路段是在海灘上修建起來的,使海灘遭到進一步破壞,湖面進一步縮小,洱海的內源污染進一步增加。
伴隨著環(huán)洱海交通條件的日益改善,洱海沿線的開發(fā)價值日益顯現。近十年來,四面八方的投資商、房地產商紛至沓來,在洱海邊跑馬圈地,以海景房為賣點,建酒店、開客棧、開發(fā)房地產。當地村民在投資商、房地產商的帶動下,也紛紛租房租地給外地人辦客?;蜃约恨k客棧,洱海邊儼然成了一個大工地,一幢幢新樓拔地而起。環(huán)海旅游業(yè)迅速升溫并成為一個重要產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又占用了一些海灘,海灘遭到進一步破壞。至此,從70年代以來,經過村民開墾海灘、占灘建房,政府修建環(huán)海路,房地產商和村民建酒店、建客棧等行為,使洱海邊的大量海灘被占用,湖面不斷縮小,洱海的自凈機制不斷遭到破壞,洱海的內源污染不斷增加。同時,由于環(huán)湖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酒店、客棧準入條件的制定嚴重滯后,大量污水直接排到洱海,加劇了洱海的污染負荷。
七
大理人素來對魚情有獨鐘,平時很愛吃魚,招待客人更是少不了要吃魚。簡直到了無魚不成席的地步,對魚的需求量很大。隨著洱海流域人口的增加和城鄉(xiāng)人民生活的改善,旅游業(yè)的興起,湖泊、江河的野生魚類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魚類的日益增長的需求,利用湖泊、水庫養(yǎng)魚便成了人們的自然選擇。
1984年底,在大理州科技局提議并指導下,大理州洱海管理局開始在洱海里開展網箱養(yǎng)魚。洱海之濱的村民聞風而動,也紛紛效仿開展網箱養(yǎng)魚,還利用洱海水位下降、大量灘涂裸露出來的天賜良機,在灘涂上圍塘養(yǎng)魚。其他地方也看到了發(fā)展?jié)O業(yè)的商機,紛紛利用湖泊、水庫發(fā)展?jié)O業(yè)。由于人工養(yǎng)魚的快速發(fā)展,在短時間內迅速緩解了魚類短缺的狀況,滿足了市場需求。
1984年開始在洱海引進太湖銀魚,1991年終于大獲成功。銀魚繁殖很快,產量也很大。銀魚的市場需求量很大,還大量出口日本,而且價格比較高,因此,許多人紛紛加入到銀魚捕撈、收購、加工的行業(yè)中,既帶動了群眾致富,也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從1991年到1996年,洱海銀魚累計產量3000多噸,獲得了數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洱海里大量發(fā)展網箱養(yǎng)魚、圍塘養(yǎng)魚和養(yǎng)殖銀魚,在極大地滿足和豐富了市場需求,促進了地方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由于大量投放飼料和魚的大量排泄,網箱養(yǎng)魚和圍塘養(yǎng)魚加重了洱海的污染。圍塘養(yǎng)魚還占用了海灘,破壞了洱海的自我凈化系統(tǒng)。因為銀魚個頭極小,捕撈銀魚的網眼很細,捕撈銀魚的同時,往往將其他魚類也一網打盡了,對洱海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造成了嚴重影響。據專家說,由于銀魚的食性,造成浮游植物的天敵減少,為藍藻的生長創(chuàng)造了條件,導致了洱海污染。銀魚在產卵之后不久就會死去,腐爛在海底,又加劇了洱海污染。
八
當時村民的農業(yè)生產用水,主要是農田灌溉用水。大理壩子的種植習慣,主要分為大春和小春兩季。小春這一季,主要種植小麥、蠶豆、洋芋和油菜;大春這一季,主要種植水稻、包谷和芋頭。這些作物都需要引水灌溉,大多數作物泡兩三遍就可以了,水稻卻不一樣。水稻從育秧、插秧,直到水稻收割前的一段時間,都需要用水灌溉,用水量特別大。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來說,稻田是一種人工短期濕地,屬于農業(yè)濕地的范疇,對吸收上一季的殘余肥料、防治病蟲害、增加空氣濕度,是非常有效的。歷史上,大理的灌溉用水都引用蒼山溪水。由于大理壩子的農業(yè)生產結構雷同,蒼山溪水不可能同時滿足各地村民的灌溉需求,只能按照先山腳、后海邊的順序進行。像用水量大的栽秧,山腳的田栽完了,海邊的田才能栽。因此,就出現了海邊村民“芒種將至,點火栽秧”的情景。雨水來得晚的年份,還會出現過了節(jié)令栽秧影響產量甚至因為缺水栽不了秧的情形。其次是菜地用水方面,大多數地方種菜主要是為了自家食用,澆菜用水靠河水或井水,只有海邊的龍龕、生久等少數幾個村種菜主要是為了出售。龍龕、生久、才村、下雞邑的菜地都在海邊,當時蔬菜面積不大,澆菜的用水量在農業(yè)生產用水中占的比例很低,可以忽略不計。
為了解決洱海邊農業(yè)灌溉的用水困難,政府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按照政府補助和村民投工投勞相結合的方式,開始建設抽水站,逐步解決了海邊一帶的灌溉困難。不僅可以按節(jié)令栽種,做到滿栽滿插,使農田得到充分利用,而且由于洱海水溫比蒼山溪水高,更有利于莊稼生長,產量得到明顯提高。隨后由于蒼山溪水減少,蒼山腳下的農田灌溉也開始變得困難,政府接著建設二級站。又因西洱河電站建設導致的洱海水位下降。原來的抽水站顯得力不從心,政府將一級站直接建到洱海里。將原來的一級站改為二級站,將原來的二級站改為三級站。再后來建設了一條龍灌溉系統(tǒng),廢棄了原來的一些抽水站,解決了壩子里大多數農田的灌溉問題。
當時村民的生活用水主要是飲用水。大理壩子里的村民,歷史上飲用水的水源主要有三種:一是蒼山溪水;二是洱海水;三是井水。大多數人飲用蒼山溪水,離溪流較遠的飲用井水,居住在洱海邊的村民直接飲用洱海水。過去蒼山溪水常年不斷,農田不用化肥農藥。上游村民不會往下游村民飲用的溪流里排放污水、傾倒垃圾,溪水就比較干凈。井水則因所處的地方不同而有較大差異,有的甘甜,有的苦澀。山腳的井水普遍較好,壩子里的井水普遍趕不上山腳的井水。我們村就在海邊,一般飲用洱海水,波浪大時才飲用井水或溪水,我們感覺海水比井水和溪水好喝。而這種情況從70年代中期開始滅釘螺、使用除草劑和化肥農藥以后就逐步改變了。先是溪水不能喝了,壩子里的村民自發(fā)打井的多了。而有些井水又不好喝。村里就只好自發(fā)組織起來到蒼山溪口接水。再后來,洱海水也不能喝了,一些海邊的村子也加入了去蒼山溪口接水的行列。由于氣候變化,蒼山溪水減少,山腳下居民增多,原本不多的溪水被大量截流,壩子里村民的飲用水就日益困難。目前,許多村民都在買瓶裝水喝,生活成本也在增加。
生活用水還有平時的洗滌用水。過去洗滌用水量不大,衣服一般到村邊池溏、溝渠、海邊去洗。廁所多為旱廁,洗澡的次數也不多。而80年代以后,隨著城鄉(xiāng)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洗衣機、水沖廁所、家庭浴室的逐步興起和普及,特別是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酒店、飯店、客棧的井噴式發(fā)展,生活用水呈幾何級數增長,排放的污水也隨之增長。不僅水資源越來越緊張,污水排放也使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堪重負。城鄉(xiāng)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時,也付出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化的沉重代價。
九
西洱河梯級電站中的一、二級電站建成投產,對洱海水資源的過度開發(fā)利用,導致的洱海水位急劇下降的一系列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引起了大理州委、州政府的警覺,從此拉開了洱海保護治理的序幕。1982年成立了洱海管理局,1984年州人民政府制定了洱海管理暫行條例,1988年州人大頒布了《洱海管理條例》,確定了洱海的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分別為1974米和1971米(海防高程),在全省首開依法治湖的先河。1989年4月開工建設西洱河節(jié)制閘,限制了西洱河電站發(fā)電對洱海水資源的過度利用。
1996年洱海第一次大面積爆發(fā)藍藻之后,讓人們認識到再也不能隨心所欲地開發(fā)利用洱海了。大理州響亮地提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先后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洱海的嚴厲措施。1996年11月州委、州政府決定開展取消洱海網箱養(yǎng)魚和機動漁船動力設施的“雙取消”,對洱海流域內一批污染比較嚴重的企業(yè)進行異地搬遷、關停并轉。1998年州人大修訂《洱海管理條例》,提出保護第一的原則,將整個洱海流域確定為保護范圍,增設了防洪水位(1974.20米)。2000年11月在洱海公園以西燈籠河口和喜洲沙村灣開展了洱海污染底泥疏浚試驗工程。2001年9月州委、州政府決定開展1974米以內的灘地實施退塘還湖、退耕還林、退房還濕地的“三退三還”活動。從1997年開始,州委、州政府還開展了從洱海流域以外調水工程的調研、勘察、設計和論證,由于專家擔心所引水質對洱??赡墚a生的不利影響,根據專家建議這項工作在2012年被暫時擱置下來。
2003年洱海第二次大面積爆發(fā)藍藻之后,大理州委、州政府根據云南省政府“大理城市建設現場辦公會”精神,提出了“123456”的保護治理思路,進一步加強了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即圍繞“一個目標”:實現洱海Ⅱ類水質目標;體現“兩個結合”:控源與生態(tài)修復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管理措施相結合:實現“三個轉變”:湖內治理為主向全流域保護治理轉變,從專項治理向系統(tǒng)的綜合治理轉變,以專業(yè)部門為主向上下結合、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協同治理轉變;突出“四個重點”:以城鎮(zhèn)生活污水處理、湖濱帶生態(tài)恢復建設、人湖河流和農村面源治理為重點;堅持“五個創(chuàng)新”:觀念創(chuàng)新、機制創(chuàng)新、體制創(chuàng)新、法制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全面實施洱海保護治理“六大工程”:洱海生態(tài)修復、環(huán)湖治污和截污、流域農業(yè)農村面源污染治理、主要人湖河道綜合整治和城鎮(zhèn)垃圾收集污水處理系統(tǒng)建設、流域水土保持、洱海環(huán)境管理工程。同時,將洱源縣雙廊、江尾兩個湖區(qū)鄉(xiāng)鎮(zhèn)劃歸大理市,啟動了洱源生態(tài)文明試點縣建設,在省內率先推出了河長制。2004年州人大修訂《洱海管理條例》,強調生態(tài)優(yōu)先,把洱海以發(fā)電、灌溉為主的功能調整為生態(tài)保護第一的功能。
2008年洱海第三次大面積爆發(fā)藍藻之后,大理州委、州政府進一步加大洱海保護治理力度,及時制止了洱海周邊的一批建設項目。2012年決定實施“2333”行動計劃,即以二類水為目標。用三年時間,投入30億元,實施“兩百個村兩污治理、三萬畝濕地建設、億方清水入湖”三大重點工程。成立了大理州、大理市和洱源縣洱海流域保護局。2013年州人大頒布施行了《海西保護條例》。
2013年洱海第四次大面積爆發(fā)藍藻之后,2014年初大理州委、州政府決定在全州開展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的“三清潔”活動。2014年州人大將《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條例》修改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使保護第一的原則更突出;保護管理范圍由“一湖之治”擴大到“流域之治”,保護管理的范圍更廣:進一步強化了保護管理的機構設置、職能職責、生態(tài)補償等機制,保障機制更完善;突出了“兩污”(垃圾、污水)治理、漁業(yè)管理、船舶管理、碼頭管理、洱海周邊項目建設監(jiān)管等重點難點:進一步細化了保護管理措施,明晰了法律責任,加大了處罰力度,操作性更強。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洱海時叮囑,一定要保護好洱海,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美景永駐人間。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大理州委州政府決定實行“黨委領導,政府組織,鎮(zhèn)村為主,部門掛鉤,分片包干,責任到人”的工作機制,全面推行覆蓋洱海全流域的網格化管理責任制度。建立起縱向以入湖河道溝渠為主線,橫向以周邊村莊、農田、濕地、庫塘為對象,以流域鄉(xiāng)鎮(zhèn)、村委會行政轄區(qū)為單元格的責任劃分體系,推動流域保護網格化管理。同時,還進一步完善以州級領導分塊包干,縣市領導為“河長”,流域鄉(xiāng)鎮(zhèn)黨政主要領導為“段長”,村委會(社區(qū))總支書記(主任)為“片長”,村民小組長及3員(河道管理員、灘地協管員、垃圾收集員)為管理員,掛鉤部門為協管單位的“五級網格化”管理責任體系,不留死角、不留盲區(qū),實行洱海保護的精細化管理。2015年,州委、州政府決定全面啟動環(huán)湖截污干管建設。
2016年,洱海又一次發(fā)生了大面積的藍藻爆發(fā)。而且這一次的不同尋常之處,在于藍藻發(fā)生在水質本該很好的冬季。這種十分反常的現象,給了人們當頭一棒,警示人們洱海的污染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16年11月30日,省委書記、省長陳豪主持省政府第103次常務會議,在聽取洱海保護治理情況匯報后,作出了“采取斷然措施、開啟搶救模式,保護治理好洱海”的重要指示。2017年初。大理州推出了被社會各界稱為史上最嚴的一系列洱海治理措施,提出要全面實施洱海流域“兩違”整治、村鎮(zhèn)“兩污”整治、面源污染減量、節(jié)水治水生態(tài)修復、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執(zhí)法監(jiān)管、全民保護洱?!捌叽笮袆印?,加快推進截污治污、入湖河道綜合整治、流域生態(tài)建設、水資源統(tǒng)籌利用、產業(yè)結構調整、流域監(jiān)管保障“六大工程”,確?!笆濉逼陂g洱海全湖水質穩(wěn)定保持在Ⅲ類,湖心斷面水質穩(wěn)定達到Ⅱ類的目標,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明顯提升,洱海水質得到根本改善。隨后,劃定洱海流域水生態(tài)保護區(qū)核心區(qū),從4月1日起對洱海流域水生態(tài)保護區(qū)核心區(qū)餐飲客棧服務業(yè)進行專項整治,并開展了截污停污、應急補水、灌裝收集污水、建設生態(tài)隔離帶、流轉土地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等一系列應急控污減污措施。再次在羅時江口開展洱海污染底泥疏浚試驗工程。州人大從6月1日起頒布實施《鄉(xiāng)村清潔條例》。
從洱海幾十年的變化歷程來看,應當說大理州在洱海保護治理方面,認識早、行動早,保護治理的意識不斷增強,思路不斷完善,力度不斷加大,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有些工作還很有前瞻性、超前性,為全國湖泊治理創(chuàng)造了經驗,得到國家和各地的好評。但是,由于政府財政困難,投入嚴重不足,致使一些重大的保護治理措施難以完全按計劃實施。加上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很好的措施未能充分落實,保護優(yōu)先的思路未能貫徹始終,近年來對洱海周邊客棧的井噴式發(fā)展嚴重估計不足。因此,在洱海保護治理與洱海水質污染的賽跑中,保護治理未能跑贏水質污染,無論是外源污染還是內源污染都呈現出一個逐步加劇的趨勢。所做的諸多努力對洱海水質污染進程只是起到了延緩的作用。并未從根本上扭轉洱海水質污染進程。
一樁樁一件件的往事都與洱海有關,在打撈這些回憶的同時。我總在想,回頭看是為了向前看,梳理記憶里洱海的歷史變遷,就像是梳理了一段滄桑的人生經歷。所不同的是洱海似乎還是那個洱海,只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改變著面貌。說到家鄉(xiāng),洱海便是我的鄉(xiāng)愁所系。也是我的思念緣由。洱海的疼痛讓人傷懷。密集的藍藻爆發(fā)讓人憂愁,怎樣才能留得清澈的藍月亮在時光的長河里閃亮?怎樣才能讓我們的“母親湖”恢復往日的靚麗?真可謂任重而道遠?,F在的一切都在提醒著我們,保護洱海是我這個從小生長在洱海邊的大理人的使命,也是生活在洱海流域的所有人的使命,更是全人類共同的使命。只有“洱海清”才能“大理興”,保護洱海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所以即使面臨諸多艱難困苦,我們也必須砥礪前行,將洱海保護放在心中,放在第一。
轉念思考,作為洱海歷史變遷的親歷者,往事堆砌里的洱??偸悄芙o我一些啟示,想要還清澈的洱海于明天,必須統(tǒng)籌推進“治污、清淤、調水”三大重點工程?,F在,必須要突出治污這個重點。通過減量、截污、處理、凈化的思路,有效提升人湖水質,切實減輕洱海污染負荷。同時,還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洱海污染底泥疏浚工程。逐步消除洱海內源污染:并重新啟動從洱海流域外調水工程的調研、論證工作,通過調水增加入湖水量,為縮短洱海水體轉換周期創(chuàng)造條件。
要實現洱海永遠的蔚藍,最重要的是民意、民心和人民行動。摒棄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人心人情的影響下形成全民參與洱海保護的格局。政府要鼓勵城鄉(xiāng)居民節(jié)約資源,減少垃圾和污水,引導城鄉(xiāng)居民自覺參與到洱海保護中來,主動自愿守護好我們的一片蔚藍。從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要踐行低碳環(huán)保、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農業(yè)生產要提高組織化程度,開展規(guī)模經營和集約經營,發(fā)展水、肥、藥一體化的現代農業(yè),轉變千家萬戶分散經營和大水大肥的農業(yè)生產方式。
回憶總是讓人動容。往事總是讓人親切。生于斯、長于斯的洱海,是我濃郁的鄉(xiāng)愁。這一彎藍藍的洱海明月是大理人永遠的“母親湖”,是每一個大理人心之神往、心之所想,心之所念。而大理的美麗、大理的生存、大理的持久發(fā)展全系于洱海的清澈。
曾經的往事里,洱海永遠是最深沉的,也是最憂傷和明麗的。藍藍的洱海,如明亮的月亮嵌在蒼山之畔,讓月亮永遠明亮如昨,是我們大理人永遠的使命和責任。
而記住鄉(xiāng)愁,記住往事,就是記住洱海的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