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蝶
摘要:辦公室管理工作存在諸如溝通渠道不健全,溝通信息不完整等問題,應用管理溝通理論能夠有效解決辦公室管理工作困境。辦公室可以通過優化溝通條件,豐富溝通渠道,完善信息庫和信息系統建設,強化溝通的雙向性和有效性,加強日常管理溝通,促進溝通方案落實,從而提升辦公室管理工作效率,達成組織目標,促進組織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管理溝通理論;辦公室;管理工作
一、管理溝通理論概述
管理溝通理論就是指一定組織或者管理者為了達成既定目標,而綜合應用多樣化的溝通方法,加強組織內外部和人員之間的信息傳遞、資源共享、情感交流和思維碰撞,充分發揮管理職能。簡單而言就是以實現組織發展目標為導向,以組織內部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為媒介,通過溝通加強管理,提升管理效率的一種有效管理手段。
管理溝通理論萌芽于科學管理中的下行溝通研究,以泰勒、韋伯、埃莫森、法約爾等為代表。法約爾提出了“等級鏈和跳板”原則,為組織溝通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20世紀20年代,伴隨行為科學的發展,管理溝通理論開始重視非正式組織溝通和文化溝通,強化人際溝通,此階段以梅奧、明茨伯格和巴納德等為主要代表,巴納德提出了溝通渠道全面性、溝通程序規范性、溝通線路便捷性、溝通信息權威性、溝通管理工作嚴肅性和連續等基本溝通原則。20世紀中葉開始,管理溝通理論進入了革命性飛躍發展階段,以西蒙、德魯克、薩維奇等為代表,增強了管理溝通理論研究的國際性和網絡性。
二、管理溝通理論在辦公室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辦公室要提高工作效率,推動組織發展,就必須加強溝通,借助管理溝通理論的優勢,解決當前辦公室管理工作面臨的管理困境。在具體應用中要重視管理溝通的策略技巧、全面性、實效性和可持續性等特點。
(一)優化溝通條件,重視日常管理溝通
傳統管理工作重視計劃性、組織性和權威性,尤其忽視上下溝通聯系。因此要加強日常溝通,讓組織內部全體成員理解溝通的重要性,樹立有效溝通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確實提高管理質量。但溝通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文化基礎之上的,必須加強組織內部的溝通環境建設,更新溝通工具,營造民主和諧的溝通精神氛圍。辦公室是承上啟下,連通內外的中樞部門,要加強與領導階層和各業務部門之間的聯系,還要加強溝通精神文化建設。因此辦公室要注重人才培養,定期開展培訓,提升工作人員的溝通能力;合理分配工作人員,保障溝通信息傳遞的時效性、真實性和完整性。
(二)強化溝通的雙向性,豐富溝通渠道
傳統溝通渠道主要是會議、通知、談話等,方式局限性較強。伴隨信息技術發展,溝通渠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溝通手段多元化,溝通渠道多樣化,溝通時間自由化。計算機信息技術成為了重要的溝通媒介,辦公室可以通過企業網站發布管理信息,增強管理溝通的時效性;通過建立微信群、QQ群等疏通組織內部成員之間的溝通渠道,實現領導階層和下級人員之間的雙向溝通;通過互聯網手段建立信息交流平臺、信息收集和反饋系統,幫助領導階層了解下級意見,展示溝通成果,改進管理方案,調整管理手段,提升管理質量。其次,還可以創新信息交流方式,如將傳統會議“領導定基調,下級僅響應”改為“領導提議題,下級各抒己見”的模式,增強溝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三)完善信息系統建設
辦公自動化是目前較為普及的信息系統溝通方式之一,是互聯網信息技術在辦公室溝通管理中的重要應用,因此要不斷完善信息系統建設的完整性和針對性。根據企業特點、發展目標、管理職能、實際運行狀況進行信息系統的開發與完善,不斷優化系統配置,增強互聯互通。此外還要重視信息庫建設,保障信息庫全面覆蓋人、財、物等日常事務信息、公文相關信息、績效考核信息、會議記錄等內容,進行分類管理便于存儲和查詢。
(四)提升溝通結果的落實效率
溝通是為了提高管理質量,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但簡單的開會、發文、部署只是紙上談兵,必須強化溝通結果的落實。從部署、安排到執行都要進行嚴格的監督審查,對未落實的要探明原因,對落實中的要加強監管,對己落實的要注重效果考評,做到獎懲分明,有理有據。辦公室可以按照企業內部實際情況對目標進行分解分配,監督各部門協調互助,按時保質完成任務,落實發展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大爆炸時代,增強溝通的有效性,發揮溝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對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辦公室作為企業管理體系的樞紐,要注重提升辦公室全體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實踐應用能力,充分發揮管理溝通理論在管理工作中的實際效用,促進企業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宋季.電網企業辦公室行政管理的應用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03):169-172.
[2]劉威.深入推進農電企業辦公室管理提升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赤子(上中旬),2016(16):174.
[3]彭燦.從國家電網公司“一流三化”辦公室建設看辦公室管理創新[J].辦公室業務,2015(12):7.
[4]張剛,焦建軍,王文奎.管理溝通理論的變革性質和意義[J].理論導刊,2005(0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