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維維
【摘 要】“媒介融合”是時下熱詞和媒體發展趨勢,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產生了越來越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媒介、有效利用媒介,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導向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個具有時代挑戰和現實意義的重要研究課題。
【關鍵詞】媒介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9.002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戰略要求,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提高實效性,形成全面育人格局。2018年,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持續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全球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特征更加明顯。媒介融合實現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雙方取長補短、互惠互利,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拓新的路徑。
一、媒介融合及特征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伊契爾·索勒·浦爾在《自由的技術》一書中提出,是指當時的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形態的融合。這種融合帶來了媒體界限的模糊甚至消弭,這種動態發展過程致使媒體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態勢。亨利·詹金斯認為,媒介融合更多的是指跨媒介平臺中的內容流動,多種媒介產業之間進行合作,以及受眾主動獲取媒介信息的行為。最早將“媒介融合”概念引入到國內的蔡雯教授認為,媒介融合是在數字技術和網絡傳播推動下,各類型媒介通過新介質真正實現的匯聚和融合。媒介融合思維正在深入人心。在新一輪智能化浪潮的驅動下,媒介融合呈現出新的特征。
(一)融合步伐加快
新傳播技術的發展造成全球新媒體格局變遷,諸如紐約時報、路透社、英國BBC等國外大型媒體集團相聚開啟了數字化和移動化發展之路。2017年,全球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特征更加明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廣度拓寬、速度加快、力度增加。
(二)“互聯網+”成為媒體深化融合新引擎
繼2014年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第一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等技術與各領域融合。2016年7月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推動各類媒體不斷積極探索,在內容、技術、渠道、管理等多方面深度融合。
二、媒體融合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影響
媒介的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重塑著社會關系,重塑了輿論的環境和格局,也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媒體融合給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帶來機遇
1.鞏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媒體要有陣地意識,新媒體己經成為高校師生獲取信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己成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媒介工具。推動媒體融合,既可發揮傳統媒體理論重鎮的優勢,又可集中新媒體的開放、靈活、包容的特征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載體和現代化育人的手段,有利于進一步鞏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陣地,提升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以我院為例,河南警察學院專業網站、河南警察學院微博、河南警察學院學警時光微信公眾號平臺,從內容到形式都突破了傳統媒體載體的局限性,構筑了符合學生思想發展的話語體系。
2.豐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
媒介的深度融合突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概念,改變了思想政治工作單向傳播的特點。多媒體融合特性,豐富了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可以面對面談心,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一對一、一對多或者多對一進行交流談心。學生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留言等形式及時把意見想法反饋給學校。
3.拓寬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大學生中手機普及率極高,基本達到百分之百,課余大多數時間都花費在互聯網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學校通過互聯網多種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但具有豐厚的受眾基礎,同時可以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
(二)媒體融合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帶來挑戰
1.網絡文化具有虛擬性。
互聯網傳播速度快,傳播信息海量。信息質量良莠不齊,既有健康積極的信息,也存在一些消極腐朽思想。在信息選擇過程中,那些不良信息會影響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使大學生思想行為誤入歧途。如有些學生,片面相信網絡,通過一些P2P平臺或者APP進行高利不良貸款。
2.輿論引導較難。
傳統媒體,例如黨報、電視臺等,具有較強的引導性,可以正確引導輿論發展方向。在媒介融合環境下網絡媒體呈現出開放性特點,受眾的知情權得到滿足,而且受眾自主選擇權力擴大,按照“選擇性接受”理論,他們傾向于接受那些自己認知或者價值觀符合的信息以及社會思潮,輿論引導難度增大。
3.宣傳途徑不完善。
媒介融合的發展拓寬了傳播的途徑,如社交媒體、博客、游戲等融合形式,學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傾向于選擇形式活潑的傳播方式,如網絡游戲、視頻、即時通訊、微博、微信等。而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有上思想政治課、學習先進事跡、談心談話等。傳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形式主要有上思想政治課、學習先進事跡、讀文件、談心談話等。同時,高校媒介融合的程度也需要進一步加深。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形成網絡育人的模式,需要探索研究。
三、基于媒介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創新思路
(一)完善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體制機制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體制機制構建與創新是實現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媒體融合時代,由于媒介載體和受眾群體的細化,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全面的宣傳隊伍。首先要有較高的媒介素養,掌握新媒體的特點和運用;宣傳隊伍要體現多元化、層次化。
構建科學的運行機制。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運行機制,不只是單一的媒體疊加,更不是一種媒體取代另外一種媒體,發揮兩者甚至是多者的合為。
構建科學的管理運行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高校宣傳部口必須將各部口的宣傳工作落實情況作為單位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標,使考核工作常態化、長效化,改變過去校園媒體資源各自為政的運行模式。
(二)完善校園網絡建設
學校要完善校園網絡的建設,通過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進行緊密的結合,改革傳統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聯網中豐富的教學資源,通過時事熱點等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由于互聯網具有高度的虛擬性,學生在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與教師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更好的放松戒備,敞開心扉的交談。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所暴露出的問題,針對性地加以疏導,從而緩解學生出現的錯誤的思想問題,提升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水平。
(三)整合校園媒體資源,形成高校校報文化傳播的合力效應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報要想實現真正的發展,就必須打破“靜態”報紙的狹隘思路,主動擁抱新媒體,實現校報網絡化。在信息渠道收集方面,可利用網絡、博客、微博、微信、QQ、論壇等新媒體,發現新聞線索,挖掘新聞亮點,拓寬新聞來源,讓報道內容更加豐富與鮮活。在內容傳播方式方面,通過校報手機版、校報網絡版、校報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實現新聞二次傳播,借助文字、圖像、視頻、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讓傳統的“讀”報紙,變為“看”報紙,“聽”報紙。同時,通過開展網絡征稿、網絡調查、線上點評、微信留言等活動,提升師生參與性和互動性;通過提供閱讀鏈接、拓展校報容量,堅持實時上傳內容、方便及時下載服務,讓校報真正成為師生獲取信息、探討學術、溝通思想、文化交流的載體,為校園文化的傳播提供廣闊而有效的空間。
構建新媒體中心。強化大學生新聞中心建設,對內統一校園新聞采編播,提高整體效率;對外整合傳播優勢,加強與其他高校媒體和社會媒體的接觸,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提升校園文化的傳播力。新聞中心實施新聞“廚房”式生產機制,推行“一次團隊采訪,分類編輯生成,多渠道交互推送”的模式。
總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應主動利用和借鑒新媒體優勢,努力加快媒介融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體水平,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和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謝精忠,朱俊.“微”時代的大學生媒介素養與思想政治教育——挑戰、融合與創[J].新聞知識,2016(11).
[2]李桑燊.網絡環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8).
[3]孫珊.新媒體對大學坐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4]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J].中國出版,2015(8).
[5]林東生.媒介融合:發揮高校校報對大學文化傳播的主導作用[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