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
【摘 要】“一帶一路”背景下,河南省成為了中原經濟區的重要部分,外向型經濟發展展開了新局面。河南省高校日語專業應抓住時機,改革日語專業課程設置,培養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復合型專業化人才。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導師制在實現該培養目標上具有積極作用,因此根據日語專業特點,整合專業課程,將導師制融合到課堂中,對學生實施針對性指導,并貫穿大學四年,從而達到導師制實施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日語專業 復合型專業化人才 導師制 中原經濟區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9.005
一、關于導師制
導師制最早起源于英國。杜智萍曾對牛津大學進行了深入研究。她指出,早期導師負責學生在校的行為、道德、經濟等多方面,并不以學業為主,而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牛津大學導師制是在19世紀初牛津大學考試制度改革之后建立起來的[1]。它作為牛津大學各學院教學的基礎,是一種以學院為依托,以本科生教學為主旨,以導師個別教學為主要特征的教學制度。
我國在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引入了導師制,魯繼曾就曾在1929年的《大夏周報》上,介紹了歐美各國大學導師制的情況,提出我國要急起直追,試行適合我國國情民性的導師制[2]。最早實施導師制的大學是大夏大學即華東師范大學的前身,大廈大學導師制將導師指導的內容包含身心修養問題、家庭問題、婚姻問題、事實問題、畢業后選擇職業問題等各個層面,“每組為五六人至十人,每兩星期分組集會一次,討論學術上及個人立身處世問題,一方研究學問,一方聯絡情感,打消一切隔閡”[3]。當時,導師制不僅在大學興起,還涉及到醫學界、司法界等領域[4]。上海、廣州等發達城市的中學也興起了導師制。可見,導師制在當時已經有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然而導師制隨著連續不斷的戰爭而夭折。
新中國成立后,在1977年恢復高考后直到二十一世紀末期,中國高校教育穩步發展,逐漸繁榮起來。1999年高等教育的擴招改革以來,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通識教育。高校普遍出現師生比例嚴重失調的問題,導師制主要還是圍繞專業指導展開,以輔導專業知識、指導畢業論文、提出就業考研建議為主體。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的高等教育觀,除了關心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就業去向,導師更有責任走進學生的內心,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及良好的興趣愛好、輔助其成為社會需求的人才。這也說明,我國高等教育逐漸走向重視學生個體教育的趨勢。
二、河南省高校日語專業教育發展的契機和挑戰
2017年起中日關系逐步回暖。2018年5月9日,李克強總理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中日雙方都希望進行長期穩定的友好往來。李克強指出,務實合作是中日關系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撐。中日兩國經濟互補性強,應進一步挖掘潛力,加強節能環保、科技創新、高端制造、財政金融、共享經濟、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合作,探討“一帶一路”合作,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安倍晉三表示,要進一步擴大投資、旅游、文化、食品、減災、海洋開發等領域交流合作。聯合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可見,在“一帶一路”合作關系中,日本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兩國之間的合作關系將更加深入。
2015年以來,“一帶一路”中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設、以鄭州為起點的“中歐班列”、鄭州航空港建設所形成的中原經濟區在快速建成。河南省成為“一帶一路”中的重要省份。在農業、物流、科技、文化、旅游等各個領域里都需要復合型專業化外語人才。
但是,河南省在2015年其外向型經濟只占GDP的1%。作為內陸省份,日企、中日合資企業少之又少,導致日語教育相對沿海地區及東北地區比較滯后,日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也不容樂觀。我們必須直面當下日語專業所面臨的困境,分析問題。
(一)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與市場需求不對應
近年來,日語專業學生對就業前景非常擔憂。從侯巧紅對一本院校鄭州大學外語專業畢業生做的就業滿意度調查可以看出,60%的學生并不滿意[5]。
再以二本院校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為例,2018年學生培養方案發生巨大變化,從重視學生語言文學的研究能力,轉向重視學生對外實際應用能力。其培養方案的主要內容如下:主要培養具有扎實的日語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和能力,能夠適應我國對外交流、國家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熟練運用日語從事教育、科技、經貿、外事、旅游、文化交流等領域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開放型日語專門人才。其對學生的要求為:在素質要求上,格外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在知識要求上,不僅注重日本的語言、人文科技等知識,還注重我國傳統文化、國情、外交、教育、經貿、文化、交流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在能力要求上,除了日語語言能力以外,還要求學生在教育、翻譯、商務、旅游等行業的基本理論、業務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獨立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能力。
在2018年之前,新聯學院日語專業至今只有不到15%的畢業生從事日語相關行業的工作。即便被企業聘用,企業對畢業生也不十分滿意。只會日語沒有專業技術的畢業生對其所在企業的行業領域沒有一定認知,需要一段時間的基礎培訓才能上崗。不僅不能及時為企業創造價值,還需要企業花費時間成本來培育新人。
由此以來,企業和畢業生都不滿意的雙重困境。如何才能夠讓新的培養方案落實在日常課堂中,在四年內培養出中原經濟區急需的復合型日語人才,還需要在課程安排、教學方案上下功夫,進行探索。
(二)學習內容與學習動力不對應
首先,日語專業生源較差。在對新聯學院72名日語專業新生的調查中發現,第一志愿的學生只占全體學生的23.16%,調劑生達到41.67%。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很難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其次,課程設置單一化、碎片化。日語專業課根據聽說讀寫被分解開,分別設置并細化為基礎日語、日語語法、聽力、口語、作文、閱讀、日本概括等多門課程,平均每周高達20課時左右。學生需要將大部分時間放在日語專業,通過專業拓展選修課等途徑深入學習就力不從心了。經調查,課下主動學習時長不到2小時的學生只占全體新生總數的47.22%。學習時長為3小時的只有30.56%的學生。日語專業學生幾乎為零起點,要在短短的四年內精通日語,最低達到國際二級水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又面臨艱巨的學習任務。這種不能快樂學習的心理壓力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厭學心理。
(三)日語專業導師制實施效果與學生學習需求的不對應
由于師生比例失衡,盡管日語專業教師努力嘗試各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但課堂教學形式并沒有明顯突破,達不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教師不僅要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還要完成相應的科研任務。導師制作為非硬性的教學任務,自然不會引起教師的重視,導致導師制流于形式,并沒有發揮其真正的作用。通過對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日語專業教師的調查發現,教師在每月都會定期舉行一次導師見面會,會議通常由導師自行安排,多在教研室或教室,會議主要解決學生現階段學習時遇到的難題,所以時間較短,一般在一個小時內。
但是,在對該校日語專業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學生對導師制有更多的需求。如下圖所示,希望跟隨導師的帶領,圍繞日本、日語相關的不同主題,學習更廣泛的知識,開拓視野的學生最多。其次才是解決專業學習的難點。這也說明調劑生和第二志愿學生并非對日語專業毫無興趣,而是對專業課以外的其他領域更加好奇。
再從導師制的實施頻率上來看,75%的學生并不滿足于平時課堂學習,他們對導師的指導寄予極大的期望。其中希望導師督促學習的學生將近一半,不難看出現行導師制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零起點的日語專業學生比起其他專業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更強。如圖:
綜上所述,日語專業面臨的困境是由于專業課程的單一和碎片化導致學生沒有充裕的課余時間深入學習專業拓展選修課。另一方面,現今高校導師制的指導內容同樣圍繞專業展開,其優勢是指導方式靈活自由,不限制場所和時間,教師可以自由支配。導師制的靈活性、可操作性、發動學生自主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常規課程難以替代的優勢。但是,如上所述導師制沒有發揮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三、日語專業課程設置的新變化
新聯學院根據自身應用技術型大學的特色,將日語專業課程分為三個板塊,分別是:1.專業基礎課,包括基礎日語、日語語音、聽說、會話、寫作、閱讀。2.專業核心課,包括基礎日語、高級日語、日語聽說、日語演講與辯論、日本概況、日語語言學概論、日本近現代文學史、日語翻譯理論與實踐、日語學術論文寫作。3.專業拓展選修課包括兩大類,語言與文化類有日語語法、應用文寫作、日本古典文學史、日本古典語法、日本文學作品選讀、中日同形語對比研究、中日跨文化交際、中日交流史;應用日語類有日漢/漢日筆譯、日漢/漢日口譯、IT日語、對日BSE項目日語、國際貿易實務、旅游日語、商務日語函電、電子商務概論。
新聯學院在以往的專業課程設置中,主要增設了應用日語類的課程,這充分體現了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應用日語類及語言與文化類課程都屬于專業拓展方面的選修課程。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科目,但是否可以長期探索,可以對畢業論文及就業起到深入且積極的影響,有待考察。
四、對新形勢下高校日語專業導師制的改善建議
那么,如何讓學生的畢業論文即可以體現出專業拓展課程的優勢,又能夠結合學生專業興趣偏好,最大限度地發揮導師制的優勢進行學生指導工作呢?除了需要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以外,更需要切合實際,根據現有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進行有效的改革措施。
現行的導師制其主要作用之一是指導學生畢業論文。對新聯學院日語專業學生論文選題的調查(下圖)中發現,雖然個人興趣對論文選題影響最大,導師意見的影響也不可小覷。日語專業畢業論文的使用語言是日語,但選題方向并沒有硬性規定。日語專業學生用日語對其所希望從事的行業進行深入研究從而完成畢業論文,不僅會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可以提高畢業論文完成的質量。這有利于學生就業、考研,達到培養復合型專業化人才培養的目標。
從畢業論文的高質量完成倒推課程設置的優化,就需要將導師制貫穿于大學4年教育,加重導師制實施時間比例。按照導師制的師生比例1:10為準,課程設置的改革方案如下圖:
在該方案中,導師座談會的設置需要著重補充說明幾點:
第一,師生構成:從新生入學后,根據高考第一志愿所報專業將新生和有相關行業經驗或對此有研究傾向的日語專業教師,組成師生比例為1:10以內的導師座談組。為了掌握學生學習需求,因材施教,該座談會成員一旦固定下來,不可輕易變動。
第二,課時比例:把單一、碎片化的課程整改為綜合課,比如日語語法、閱讀、寫作,這三門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為此可以統稱為“日語專業課1”。教研室可將其涉及課程的教材進行深入研討,剔除重復部分,優化課堂教材內容。聽力和口語在對外交流時具有同時性,可統稱為“日語專業課2”,同樣有教研室進行深入研討,提煉出各門課程的重要部分。這樣不僅可以強化學生日語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而且大大壓縮了教師的課時量,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原有的1星期20課時壓縮為一半,剩余課程時間導入導師制,以座談會的形式進行,換算為硬性規定的課時。
第三,座談會場所及時長:由教師根據每次座談會內容,提前安排場所。多為圓桌會議形式,便于研討。也可以設在室外。座談會時長也是靈活的,按照會議內容,最長控制在2小時內,根據座談會時長換算課時量。
第四,對日語專業教師的要求:雖然教師的專業課的課時量減少了,但是由于專業拓展課本身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比如IT日語,這就要求日語專業教師具有繼續學習深入研究的熱情去鉆研專業拓展課程,只有這樣才有能力承擔導師的責任。
第五,關于各階段導師制實施的內容做以下幾點說明:
1.大學一年級,新生最重要的還是打下良好的日語基礎,所以導師可以把座談會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主要負責學生專業課的知識輔導、作業督查等,二是將日本的科技、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等領域展開不同主題的座談會,讓學生實現調查相關數據、資料,加強其主動學習的能力。
2.大學二年級至三年級上半學期,是學生充實知識,開拓視野的重要階段。導師座談會的內容,要根據第一學年學生對主題講座的傾向,深入細化通過專業拓展課導入第二專業。主題座談會的內容不再是概況,而是深入行業本身。特別是中日交流比重最重的行業。比如旅游服務行業。學生可以根據導師的主題,調查中日相關行業動態,將調查結果設計成座談會報告。在該階段,座談會可以盡量多使用日語進行,進行雙語教學。
3.大學三年級下半學期可以說是學生基于上一階段的學習總結階段。通過一年半的學習和訓練,學生已經對自身的職業傾向有所意識,在導師的指導和其他組員的學習交流中,摸索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深入學習第二專業知識,初步設計出畢業論文的選題。在該階段,日語實踐非常重要,座談會應做到全日語教學。
4.大三下學期的導師指導,更偏重一對一。畢業論文的構思,寫作技巧等都需要個別輔導。為此可以,將小組成員分為兩隊,分別進行,從而減輕導師教學負擔,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
5.到了大四,畢業生要面臨就業或考研,導師主要利用座談會解決就業指導、面試輔導、論文寫作的修改等實際的具體的問題。同時也是在檢驗大學入學以來所實施的導師制的成果。
五、總結
導師制在中國的實踐發生得很早,但真正實施發展是斷代的,沒有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高等教育導師制的全備系統。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根據自身專業情況設置合理的導師制,進行學科內部的系統改革,從而達到導師制實施的最終目的。特別是日語專業,其特殊性就在于零起步,導師制的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河南省進入嶄新經濟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培養復合型專業化人才就必須深化改革力度。切實加強導師制的實施效果。
根據導入導師制的課程設置模型,加大導師制的實施比例,四年一貫制的導師制對培養有專業功底、技術能力的畢業生的培養目標的實現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杜智萍.牛津大學現代導師制的發展史及啟示[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9:59-62.
[2]魯繼曾.歐美大學之導師制[N].大廈周報.1929(65):4-6.
[3]大夏大學擴充推行導師制[N].新聞報.1929.6.29(11).
[4]司法儲才館設導師制[N].法律評論.1927.4(30):13.
[5]侯巧紅,祖靜.劉俊娟.“一帶一路”背景下河南高校外語教育新思考[J].河南工程學院(社會科學版).31(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