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小峰
【摘? ? 要】道德是社會和諧重要的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動力。道德是維持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它在很大程度上維持著一個組織、一個團體乃至一個國家的團結和穩定。道德的墮落會使一個社會的人際關系陷入可怕的分崩離析的狀態中,將會嚴重地阻礙一個國家的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小學德育? 資源整合? 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4.051
從某種意義上說,加強道德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道德建設水品的高低,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當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突飛猛進的時期,我們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是否也會遭遇西方發展經濟所付出的道德代價。思考這個問題對于我們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道德水平的不斷提升不僅不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利于建立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營造一個良性的競爭環境。
一、整合德育資源,優化德育管理
(一)充分發揮學校德育資源的主導作用
德育工作是學校發展的源動力,要發揮學校在德育工作的主陣地功能。常規的有:一是不斷強化學科德育,重點是思想品德課,把教書育人滲透到教師思想中,落實到課堂教學中。二是認真落實班隊會的開展,做到有過程、有效果。三是組織好每一次德育活動,做到有方案、有組織、有總結;包括校園廣播、黑板報、宣傳專欄、文化墻、教室文化等;五是校園文化建設上,充分體現人文精神;六是扎實抓好以文明禮貌為習慣養成教育等等。
(二)積極爭取家庭德育資源的整合
可以以家長學校為主陣地,促進學校和家庭德育資源的互補。家長學校一方面是成立講師團,以講座、咨詢和分散自學、發放資料等形式,提高家教水平;另一方面由學校向家長反饋家庭資源建設的指導意見,建設健康向上的學生成長環境;三是成立家長委員會,積極為學校德育工作積極出謀劃策,及時報告和反饋學校德育與家庭德育、學生德育活動,并通過家訪、家長會形式,確保學校、家庭溝通、交流渠道暢通。
二、挖掘社會資源,拓寬德育空間
(一)挖掘人文歷史資源,重在開發
我國歷史悠久,先人們創造了彪炳于世界的光輝燦爛的文化,人文歷史資料十分豐厚。波瀾壯闊的世界歷史變遷及其中涌現出來的具有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的英雄豪杰,以及對于生產實踐,科學發明,歷史進步做出決定性貢獻的勤勞勇敢智慧的人民,都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資源。必須在充分發揮歷史等課程主渠道作用的同時,輔之以課外閱讀,探幽訪古,社會實踐等教育活動。這既是學生自我豐富“史料”的過程,也是“書本”與“實踐”結合的過程。
(二)挖掘自然景觀資源,重在規劃
壯山、秀水、活壤、寶藏是祖國概念中的內涵之一。愛祖國除應包括對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社會制度有深厚的感情之外,還應包括對自然景觀有深厚的感情。而且通過愛自然景觀的教育,會對其他方面的教育起促進作用。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由于自然景觀具體形象、充滿情趣,可能會起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切入點”的作用。但在發揮自然景觀資源的德育功能過程中,要特別注重發揮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要注重規劃,積極創造條件,實現兩個轉化,一是自然景觀資源的客觀性向教育性的轉化,二是時間空間的轉化。
(三)挖掘社會人力資源,重在組織
萬物之靈是人,德育是以人育人的工作。任何一種德育資源發揮作用都離不開人。學校內部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通過嚴密的教育教學組織和教育法規而納入一定的教育程序;一個家庭有以血緣或非血緣法律關系為紐帶的權利義務關系,將教育和接受教育的人組織起來。同樣,社會上的人力資源也需要以某種形式加以組織。社會上的人力資源有的是革命史的參加者或見證人;有的是某社會組織的成員;有的是某個方面或某個領域的代表性人物等等。這些人,自身成就的典型性、代表性只有發揮組織作用才有益于德育工作。
三、樹立新德育大觀,更新德育傳統資源
(一)由學生自我理想教育或說教式教育更新為豐富、互動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人的一生中,理想信念的力量是不可估量和無以替代的。但我們在實際中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多是回避或者是說教,這也不完全是我們的錯,社會發展太快了,學生接受的知識和我們幾乎同步了,甚至超前了。我從全國小學生一般狀況調查提供的數據中了解到當代小學生的人生目標、態度與價值趨向:從個人生活的目標和追求來看,小學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友誼”、“健康”、“知識”,而選擇“為社會多做貢獻”的不多;大部分學生認為“尊重個人選擇的生活”“重要”或“比較重要”。因而,我們要果斷地拋棄不適合今天小學生實際的教育內容,從社會現實出發,使人生的理想教育更富有情趣,更具時代氣息,更有說服力。
(二)由“學雷鋒”活動改造更新為“志愿者”行動
“雷鋒精神”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瑰寶,曾經激勵著千千萬萬青少年學生“為人民服務”,我們這代人就是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成長起來的。時過“境”遷,如果我們現在去“號召”學生“學雷鋒”,恐怕很難說會有多少人響應。但是如果同如火如荼的“青年志愿者行動”結合起來,情況就會完全兩樣。志愿服務的志愿、自覺特點,突出了主體選擇的內在要求,從根本上適應了學生展示自我、實現自我的強烈愿望,因而得到廣大學生的熱烈響應。讓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在學生身上得到繼承和發揚,應該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德育最豐富、最生動、最可靠的教材。可以定期分批組織學生參觀農村或深入高科技工業園區進行專題調查訪問,并撰寫心得體會,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所思、所學來豐富內心感受,使思想認識經歷社會實踐的檢驗和升華,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會在社會實踐的磨煉下得到全面的培養和提高。要讓德育變成學生的一種需要,使德育目標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就必須使學生由被動的參與者成為主動的參與者。
德育資源的整合不是內容的質變,也不是追求形式上的花樣翻新。是對傳統的教育資源,根據時代發展所進行的一種充實和發展。由于內涵更加豐富、形式更加新穎、內容更加貼近現實,它所帶來的是生動活潑的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和豐碩的德育成果。
參考文獻
[1]張磊.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的實踐研究[D].沈陽大學,2018.
[2]許珂.我國文化背景下的學校德育模式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