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璇
【摘 要】中考語文試題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求新求變,我們的教學也應該時刻圍繞著“中考”這個指揮棒與時俱進,只有吃透“新課標”的精神,認真研究中考試題,不斷改進我們的教學,扎扎實實地在文言文教學中切實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實”,重視學生運用感悟能力的提升,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在最后的中考中讓學生贏得好成績。
【關鍵詞】基礎知識 文言文 反思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7.062
中考作為一項很重要的教育評價方式,一方面是要檢測考查學生對三年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為教師的日常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試題對我們教師而言,不僅僅是考了哪些內容,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答題情況來反思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并及時予以糾正,才能在教學中事半功倍,最終讓學生在考試中贏得分數。
一、基礎知識落實粗線條,不細致
文言字詞的準確解釋是讀懂文言文的前提和基礎,在文言文試題中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日常文言文教學中也是重中之重。初中文言文課文相對而言比較簡單,教材中比較重要的字詞在課下注釋中都會有所標注,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就能大概看懂課文,加之前幾年的中考試題中所涉及到的字詞解釋絕大多數出自重點課文的課下注釋,這就導致很多老師在教授文言文時,著重強化了課下注釋的識記,而忽視了課文中那些對讀懂文章內容看似不是很重要的詞語,這樣就造成了文言文教學中的盲區,也必然使學生無法應對考試中的變化。比如2015年第7題:
與“母子相視而笑”中的“相”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與人期行,相委而去;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兒童相見不相識;D.相形見絀
此題考查的是“相”在文言文中的兩種釋義,一種是“相互”,另外一種是“偏指一方”,答案為D。從得分情況上看,這道題是2015年整個試卷中最難的一道題。從后來反饋回來的信息看,學生根本不知道這道題的考點在哪,絕大多數的學生甚至都不知道“相”有“偏指一方”的釋義與用法。從試題本身說,并沒有超出考綱與教材范圍,D項中的“相形見絀”是我們經常用到的成語,C項中的句子是小學學過的一篇課文,而A與B項的句子分別出自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陳太丘與友期》和蒲松齡的《狼》。既然出自于課文,為什么學生還是不會甚至是不知道呢?教材中對《陳太丘與友期》“相委而去”的課下注釋,“委:丟下,舍棄。去:離開”教參中給出這句話的翻譯是“和別人約好一起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己走了。”《狼》中“眈眈相向”的課下注釋“眈眈:注視的樣子。”教參中給出這句話的翻譯“兩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著屠戶。”可以看到,兩句話的課下注釋都沒有對“相”字做出相應的解釋,而教參中給出的翻譯似乎和“相”字的關系不大,或者說“相”字的意思沒有在句子的翻譯中體現出來,這樣很多教師在講解這句話時就把“相”字遺忘在了一邊,并沒有做到真正的“字字落實”,最后導致學生在中考試題中無法得分。
基礎知識落實不細致還表現在“就文論文”,就是學這一篇課文就學這一篇,而缺少必要的歸納總結,在題型的訓練上也較為單一,缺少知識的融會貫通。2015年的第10題,“請寫出你學過的初中文言文中與‘相委而去’中的‘委’意思相同的一個句子來。(1分)”答案是“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這道題既考了“委”字的意思,又考了默寫,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是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一道很好的試題。但是,這道試題也是當年試題中得分率很低的一道題,大多數學生都能知道“委”是“丟下、舍棄”的意思,但很少有學生能夠想起與這個意思一樣的句子。我們平時的教學比較多的注重了一詞多義的歸納,過于強調了字詞中“求異”的思維而忽略了“求同”的總結,并且在題型的訓練上也較為單一,要么是單純地訓練默寫,要么是單純地解釋詞語意思,很少把這些基礎知識融會貫通到一道試題中,因為平時缺少這樣的思維訓練,致使學生在中考考場上無法對試題做出準確而迅速的判斷。
二、對文言文知識的遷移、學生能力的培養關注不夠
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是文言文教學應遵循的主要目標,這種能力的形成一方面是文言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對所學知識的遷移和應用,但是在現今的文言文教學中,往往采取的都是教師講學生記的方式,文言文教學上更多地注重知識的識記,忽視方法的傳授,注重所教知識的掌握,忽視知識的遷移,這樣就導致學生閱讀學習形成了一種依賴心理,有老師的指引就能看懂,離開老師的指點就不知道該怎么辦。無法將所學文言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比如2016年11題“你學過了陶淵明和周敦頤的文章,請簡要寫出他們品格相同與不同之處。(2分)”。
這道題的答案相同點:自身品格高潔。不同點:陶淵明,厭惡官場,辭官歸隱,出世思想;周敦頤,在污濁的世間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這道題學生的丟分主要集中在不同點的回答上,一方面少數學生能夠回答出“出世思想”,另一方面,學生不能很準確地回答出兩者的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老師對文言文內容的挖掘還不夠深入,教學過程中缺少對比,缺少聯系,缺少方法的指導。
三、結束語
中考語文試題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求新求變,我們的教學也應該時刻圍繞著“中考”這個指揮棒與時俱進,只有吃透“新課標”的精神,認真研究中考試題,不斷改進我們的教學,扎扎實實地在文言文教學中切實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實”,重視學生運用感悟能力的提升,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在最后的中考中讓學生贏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