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勇
【摘? ? 要】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新,不斷改變教學策略,同時還要注重引導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對知識進行分析。此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教學。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教學方法? 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8.140
在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往往會收到不同的效果。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一、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想辦法做到讓學生愿意聽課。如果課堂上總是習慣按照課本生搬硬套,那學生就很難做到“樂學”。例如在講授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新課時,倘若教師只是一味的按照課本的模式去講,那很多學生就會覺得很枯燥乏味,為了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我是這樣教授的:同學們,如果老師給你們三根木棍,你們能圍出一個三角形嗎?很多學生不經思索地回答:能。面對這些自信的學生,我將幾組木棍放在講桌上,然后叫幾名學生上臺示范,當個別學生束手無策,同學們議論紛紛時,我問道:同學們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齊刷刷的一句:想!帶著全體學生的疑惑與好奇很成功地走進了一節新的課堂。可想而知,當學生帶著這樣的求知欲望去學習時,又怎能印象不深刻,又怎能不理解呢?
二、注重各種基礎知識的鏈接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每一節課都要以舊知識作為鋪墊,在全面掌握課程的基礎上應認真研讀教材,注意教材的前后聯系,知識點的遷移。首先,備課要認真備教材,弄清楚每一章書的重點和難點以及每個知識點的考察要求。其次,在上課過程中,一定要講清楚每個概念的來龍去脈,確保舊知識的融會貫通。只有讓學生在理解相關概念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將知識聯系起來。最后,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復習時,要善于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例如在講二次函數的概念時,不妨先復習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又如在講二次函數圖像與x軸的交點情況這一新課時,可先復習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況,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又鞏固了舊知識,達到很好的教學與復習效果。
三、注意教學習題的精心設計
要想每一堂課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習題的設計是關鍵。當某些問題的設計新穎或與眾不同時,往往能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平時的每個新知識教授之前,我都要精心設計每一個問題,以舊引新,讓學生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自然地過渡到新知識,這樣的教學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達到知識遷移的效果。同時也讓學生學習樂在其中。在學生合作交流之后,我又將這一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從而順利地引入新課,使學生對數學有了更深刻地認識。
四、注重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
一直以來,我都要求自己以“授人以漁”的方式進行教學,我要盡可能的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習題講解時,我總是以一種很特別的語言去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例如在九年級上冊圓這一章有關切線的判定的一個問題:在引導學生探討這個問題時,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
1.圓的切線的證明一般有幾種類型?
2.對于每一種類型常規的輔助線作法是什么?
3.在確定了類型以及輔助線的做法之后,我們往往還需要突破什么目標?
4.明白要突破的目標之后,我們接下來該怎么做?
通過這樣帶有引導性和啟發性的提問之后,讓學生討論,合作交流,他們不僅會解決這道題,而且還能更好的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今后類似的探究性的問題也會有了一個思考的方向和方法,起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五、注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
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呢?在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讓學生學會從正面或反面去思考問題。什么是正面思考?什么又是反面思考呢?
從正面思考,就是讓學生將每個條件細化、分解。分解時要這樣想:這個已知告訴我什么信息或會產生什么結論,或者說這個已知涉及到的是哪個方面的知識,當把每個已知分解完全之后,你需要解決的問題答案就是哪些條件分解之后的結論的整理。
從反面思考,就是要求學生先看清題目要我們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進而考慮要解決這個問題所需的條件是什么?也就是要學生明白題目要我們做什么?然后,我們才去考慮怎么做?而怎么做就是要我們去尋找問題解決的條件。當明白了需要的條件之后,接下來就是要努力朝著目標前進。也就是要學生回到已知當中去挖掘需要的條件,最后把問題突破。
通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訓練這樣的思維,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對于今后的解題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我們自然就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六、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初中生剛經歷完小學數學的基礎感知認識,他們習慣于依賴老師。老師怎么教,他們就怎么學,主動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差,創新意識薄弱,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然而,任何一個學科的發現都離不開創新、主動探索及獨立思考。對于初中數學教學,知識點的教授是基礎,關鍵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中要盡量讓學生參與課堂,讓學生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共同分析探討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從而使學生的學習具有主動性,消減學習的依賴性。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現在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師的教學方式在不斷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不斷改變,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有益的、科學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志蘭.關于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探究[J].神州(中旬刊),2013,(1):160.
[2]郭萬里,祁哲晨,楊宗岐,盛清.啟發式教學模式下的分子生藥學教學方法研究[J].教育進展,2018,8(3):297-303.
[3]何雪萍.關于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探究性教學方法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3):245-245.
[4]周春意.初中數學有效教學方法的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2):17.
[5]陳麗娟.關于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思考[J].引文版:教育科學,2015,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