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珍紅
【摘 要】高中歷史作為人文情懷較高的學科,要擔負起傳播儒家文化思想的責任。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之一。在古代,它指導君主治理國家;在現代,它教導人們的品行修為。儒家文化思想已經融進了中國人的血脈。在高中教育中,學生除了在語文課本上可以接觸到儒家文化思想,通過高中歷史也可以讓學生對儒家文化思想有所涉獵,學習儒家文化思想不僅是對中國古代學派的認識與了解,對學生優良品德的養成也有很大幫助。因此,老師在教導中國古代史的時候,就要注意向學生傳播儒家文化思想,弘揚中華儒家文化。在儒家文化思想的教學上,老師也要以儒家文化思想為指導,以“愛人”為前提,讓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接受儒家文化思想的感染。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高中歷史 儒家文化思想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018
儒家文化思想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僅僅通過歷史課本上的點滴不能表現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反而會讓學生覺得儒家文化思想晦澀難懂,從而對儒家文化思想的學習產生反感。老師在儒家文化思想的教學中就要采用一些方法,讓儒家文化思想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一、以史實反映思想
在高中歷史的范疇中,《中國儒家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一單元集中展示了儒家文化思想以及百家爭鳴的歷史事實,老師在宣揚儒家文化思想的時候就能將儒家文化思想與課文結合,遵循儒家文化思想的演變進程和思想內涵向學生介紹儒家文化思想,讓學生形成畫面感,形象的感知儒家文化思想到底是一種什么思想。
(一)儒家文化思想的發展進程
在學習《百家爭鳴和儒家文化思想的形成》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利用史實,向學生講一講儒家文化思想的誕生和發展。儒家文化思想誕生于東周時期,當時周王室衰微,諸侯并起,與此同時出現了各種學說,旨在幫助各個諸侯國治理自己的國家,其中影響最大的學說當屬儒家文化、法家、道家等。老師可以繪聲繪色的描述東周亂世,讓儒家文化思想的誕生更具傳奇色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少學生都認為儒家文化思想就是孔子思想,這是錯誤的,老師可以借著這個時機告訴學生,孔子只是儒家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推動者,并不是創建者。
在學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從秦始皇焚書坑儒開始講起,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決定消除儒家文化思想。之后老師再講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到宋明時期朱熹的理學、王陽明的心學,最后到明清時期黃宗羲、顧炎武等人為儒家文化思想著書立說,自成流派。在老師講述過程中,學生會對儒家文化思想的進程有一個清晰的畫面,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儒家文化思想的教學中,老師要特別注意各個時期儒家文化思想之間的區別,比如在東周時期的儒家文化思想是正統的儒家文化思想,而在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文化思想中,儒家文化思想結合了儒家文化、道家、陰陽家對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是集大成的思想,和傳統儒家文化思想不同。老師要告訴學生,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直接導致了以后的儒家文化思想都不是正統的儒家文化思想,而是結合諸家思想之后的產物。
(二)儒家文化思想的內容
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儒家文化思想包含了“仁義理智信”,這是從先秦儒家文化到孔子再到孟子一步步形成的儒家文化思想。那么要向學生傳達儒家文化思想的內容和內涵,就要清晰的表述出“仁義理智信”各方面所代表的意義。
比如,“理”代表的是唯物主義的思想,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的學說,這也是儒家文化思想發展到近代影響最大的一種學說,它的前身是以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又比如,“仁”是孔子提出的思想,講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愛人”思想。如此,在儒家文化思想的教學中,老師結合一些歷史史實,讓學生將儒家文化思想分開來看,有利于學生更清晰的認識儒家文化思想。
當然,儒家文化思想遠不止“仁義理智信”那么簡單,但是教學的方式都是一樣的,以事實傳達思想,以思想指導行為,這就是學習儒家文化思想最根本的目的所在。
二、通過對比看清思想
在東周時期就出現過百家爭鳴的情景,事實證明,只要是亂世就會有各種學說,在我們印象中最根深蒂固的當屬儒家文化、道家、佛家等等。針對這么多思想學說,如何讓學生從中準確找到儒家文化思想,是老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老師可以通過圖表的形式,將各種學說思想以中心思想的形式記錄下來,比如說,在文化主旨上,儒家的文化是進取文化,道家的文化是規律文化,佛家的文化是奉獻文化;在人生觀上,儒家文化的思想是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的思想是順其自然,自我完善,而佛家的思想是慈愛眾生,無私奉獻。與文化主旨、人生觀同在橫列的還包括做人標準、世界觀、價值觀、哲學傾向、物質與精神等等。在對這些內容進行圖表對比的過程中,學生就能清晰的看到各種學說之間的區別和差異,在記憶的時候就不容易出現混淆的情況,不僅方便了學生學習儒家文化思想,也讓學生在對比中了解了其他流派思想。
對儒家文化思想的對比學習,還可以表現在實踐與課本之間的對比上。比如,老師可以安排學生去博物館進行體驗學習,通過各種古物感受一下歷史的厚重感,通過一些詩詞等文化遺留體會儒家文化思想穿越歷史洪流的痕跡,再把自己的體驗與課本結合起來,做到知識和思想的雙重學習。
三、結語
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國的傳統思想,經過數千年的不斷改進,已經成為中國最深入人心的一種思想,潛移默化的指導著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因此,高中歷史作為人文情懷較高的學科,就要擔負起傳播儒家文化思想的責任。在儒家文化思想的教學上,老師也要以儒家文化思想為指導,以“愛人”為前提,讓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接受儒家文化思想的感染。
參考文獻
[1]逯成武.高中儒家文化史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2]馬其鳳.史料資源在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開發利用[D].華東師范大學,2009.
[3]李紅梅.試論史料的歷史教學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