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
摘要:現代社會網絡已深入我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交互更加便捷迅速,新媒體的普及應用也使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知識面更加寬廣,同時大學生也在接受著多元的文化沖擊,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大學生造成了不同的影響,在此我們要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充分利用網絡搭建教育平臺,積極引導大學生塑造健康心理。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大學生;心理健康
新媒體的應用,使大學生所接受的信息更加廣泛,思維廣度、深度加深,知識面進一步拓寬。同時,多元化的信息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等意識形態,也可能與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責任、利他、關愛、勇氣、容忍力等積極心理品質發生碰撞。針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積極依托新媒體網絡資源的優勢搭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從不同途徑、不同層面全方位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達到引導大學生擁有積極心理品質、積極生活態度和塑造健康身心模式的終極目標。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機遇
新媒體信息傳播具備開放性、靈活性、快捷性、平等互動性,為高職院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廣闊的理論與實踐平臺,極大地更新了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提高了大學生對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趣,既有利于大學生學習自主性的發揮,又增強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二、新媒體環境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
(一)整合新媒體的積極功效,多種途徑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1.發揮微信公眾號、QQ群等新媒體功能,傳播積極心理健康理念
以新媒體作為輔助傳播手段,其方式有:
(1)通過微信公眾號、QQ交流群,微博、論壇等新媒體向學生及時發送積極心理學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識。例如:教師通過微信號不定期推送積極心理健康知識,或轉發心理學文章,如“情緒與壓力管理”、“培養樂觀的品質”、“心流來了,煩惱走了”等,學生只要有智能手機都可以隨時翻閱學習,極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效率。
(2)通過各級團體小組建立的交流群進行學習、討論和宣傳。例如:朋輩心理互助QQ群、高級朋輩培訓班QQ群、心理協會交流群等。此類交流群、討論群由學生發起討論話題,由指導老師把控交流討論的方向,并提供相關的知識,及時進行指導和答疑。
運用新媒體多途徑多形式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活動,營造積極氛圍。
其一是網絡心理沙龍。通過聊天室、討論組等網絡載體,每期就一個問題展開討論,參與主體相互之間可能素未謀面,交流起來沒有過多的顧慮或擔憂,學生更容易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在交流過程中,老師要發揮引導和監督的作用,帶領大家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其二是微信征文。通過征文的形式,鼓勵同學們將日常所見所想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記錄與書寫的過程也是與自己內心對話的過程。如“讓我們擁有積極心理品質”、“幸福的感受與體驗”、“做樂觀的大學生”等。與傳統征文不同,微信征文在注重內容的同時,也注重圖文并茂,色彩與內容、圖片與內容的搭配組合,更能反映學生所經歷的心理狀態和變化。
其三是微電影、微視頻征集。通過微電影、微視頻征集,學生既可以就某一個生活中的事件進行分析提煉,同時又可以揭示其背后所蘊含的心理學知識。將獲獎作品在學生寢室外大屏幕播放,學生也可在手機上觀看,達到宣傳積極心理學知識的目的。
其四是網絡直播。心理老師可以指導有一定專業知識基礎的學生,就人際交往、愛情心理、情緒管理等主題,策劃、發起網絡直播,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自覺的學習心理健康知識。
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小游戲、動漫圖解等方式開展多種活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還將會出現更多的創新方式。
2.創新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
更新教學內容,師生共同充實最新前沿知識,課題組在教學中創新實行“學生講授新內容”方法,即對大學生提出補充教學內容的學習任務,要求每一節課程結束后,在課余時間利用新媒體進行網上搜尋并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與該章節有關的新內容,在下一次課堂教學中由部分學生講解,其他同學提問,師生共同探究,最終達成一致的理解和認識。
實行線上線下互動教學模式,提高大學生學習主動性。結合當前在線教育方式,可著重開發一些更受學生喜歡的授課形式。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網絡課堂形式為載體,每次通過制作5-10分鐘的課程內容,用動畫、插圖、生活場景再現等方式向學生講解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知識。因其知識點單一、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等特點,這一簡短的在線教學形式深受學生喜愛,在觀看和反思的過程中,相關知識也獲得了傳播。課程的考核不再是單一的寫論文,可以是記錄積極、感恩的事件,或者訪談正面人物的一個小視頻,也可以是自己積極參與某項公益活動后的幸福感發布等。
運用新媒體手段實現教學反饋與評價。心理健康課程教學重體驗而非傳統知識的獲取,在教學反饋形式上可采取新媒體手段和傳統作業相結合的方式,以生活中的心理現象小視頻、積極心理學知識動畫,運用QQ空間、微信朋友圈等媒介就某一主題展開討論等形式,完成課程教學的反饋評價。教師從學生互動反饋的過程中,重點關注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鼓勵學生發現身邊的心理學,并從中發現每個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從而實現自我完善與提高。
3.開展網絡心理咨詢與輔導
以新媒體為工具,對大學生采用文字咨詢、語音咨詢或視頻咨詢,便于快捷、及時幫助迫切需要心理咨詢的學生。同時,網絡心理咨詢可以轉變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誤解,消除大學生的心理戒備和隔閡,增強與咨詢師之間的信任。
網絡心理咨詢主要以微信和QQ兩種媒體工具,在網絡狀態下進行。
(二)規范運用新媒體行為,提高師生的媒介素養
高校可以從四方面著手:一是通過新媒體宣傳媒介道德。利用微信、QQ群等,推出一系列媒介道德知識,讓師生共同閱讀理解,形成媒介道德意識。二是開展相關內容講座,包括新媒體技術應用、新媒介道德的養成等,使師生共同提高新媒體技術,具備較強的媒介運用能力。三是通過網絡主題征文、辯論賽等多種方式使媒介道德、媒介法治觀深入人心,逐漸形成習慣。四是舉辦手機文化建設活動,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進行學習,淡化手機的娛樂功能,使手機變成一個隨身攜帶、方便快捷的學習工具和交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