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摘 要】隨著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異性交往的愿望日益強烈,但由于缺乏異性交往的心理準備和經驗技巧,難免會產生一些異性交往行為偏差的問題,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是當前擺在教師、家長、社會面前十分迫切的問題。
【關鍵詞】中學生 異性交往 不當行為 不良情緒 健康發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6.154
首先,研究發現,男女生之間的正常交往具有激勵作用,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進取意識,激發學生的愉悅情緒,激化并強化良好行為。其次,青春期男女生在性格特征、興趣愛好、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在交往中也可以形成一種互補效應,即男生女生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從而使各自的發展更加充分,更加完善,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一般來講,既有同性朋友又有異性朋友的中學生,往往性格比較開朗,為人誠懇熱情,樂于幫助同學,自制力也比較強;而那些只在同性同學中交朋友的人,往往缺乏健全的情感體驗,不具備與異性溝通的社交能力,社交范圍和生活圈子也比較狹小,人格發展不甚完善。再次,中學生異性交往不僅有助于當前的心理發展,而且對于成年以后應對各種婚戀和家庭問題也有深遠的影響。
一、中學生異性交往的困擾
1.異性同學之間單獨交往過密,容易超越友誼的界線而過早萌發出對異性的情愛——早戀。早戀具有朦朧性、沖動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早戀不但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尤其是對于女生來說,感情更為細膩、敏感,戀愛往往會造成她們情緒大起大落,注意力難以集中,成績下降,進而陷入負面的心境不能自拔。而且中學生對待戀愛的態度并不成熟,易沖動且情感不穩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并沒有真正定型,缺乏應對感情挫折的能力,因此中學生之間的戀情很容易破裂,感情一旦破裂,會對他們的思想和心理造成極大沖擊,導致嚴重的失落感和不正常心態,對早戀者的心理產生持久的消極影響,甚至給成年的愛情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1]。因此,異性交往偏差對于心智不成熟的中學生來說其危害是不可忽視的。
2.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暗中思戀異性同學,雖只是在內心朝思暮想并不敢過多表露、接觸,但表面上卻做出排斥異性、拒不接納的姿態,唯恐遭家長、老師斥責和同學的嘲諷、冷遇。這種內心向往、外表抵觸的矛盾心理使這些同學容易產生自卑、孤僻、冷漠等不良情感體驗,或為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這種心理狀態對青少年的個性的全面發展極為不利。
3.個別學生從內心深處就對異性沒有好感,不愿意與異性同學交往。這種情況大多由于他們以往的生活經歷造成了對異性同學的偏見。例如有的女生親身經歷過異性給自己造成的創傷;有的同學經歷過父母感情破裂給自己造成的傷害;有的同學因父母的不良嗜好、惡劣品行給家庭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等等,都可能使這些同學厭惡甚至仇視異性,回避或拒絕與異性的接觸與交流。顯而易見,這種異常心理對學生的健康發展是十分有害的。
二、教育學生走出異性交往窘境的方法
(一)為學生積極營造異性正常交往的寬松環境
在中學生異性交往的認識上,教師和家長還存在諸多認識上的誤區。如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讀書,與異性交往是長大以后的事;中學生還不懂事,不成熟,不具備與異性交往的條件;與異性交往會分散精力,影響學習;與異性交往會很容易發展為早戀,很容易犯錯;如何處理與異性關系不需要別人指導,到時自然會等等。由于教師、家長觀念保守,對青少年異性交往充滿偏見,青少年在這方面上的問題和困難很多。為此,教師、家長一定要轉變青春期異性交往的觀念,對學生或孩子異性交往給予一定尊重和理解,積極營造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寬松環境,讓他們放下正常交往的顧慮、包袱,鼓勵、指導中學生自然、順暢地進行異性交往,克服異性恐懼癥和社交恐懼癥。
(二)多方面培養學生健康的交往心理
要讓學生認識到和異性交往是為了增加對異性的了解,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掌握人際交往的技能,開闊自己的視野,傾訴自己和傾聽對方的困惑,促進雙方的心理健康;性成熟帶來的對性的好奇和探究,是引發中學生異性交往過密的重要心理,因此要對中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如有步驟、有計劃地加強性教育,打破性的神秘性。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明白他們戀愛的背后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并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所能承擔的。對異性交往過密的學生要進行循循善誘,結合他們的情況,指出正確處理目前情況的建議,供他們參考;對存在交往心理障礙的學生,幫他們更新觀念,主動交往,使他們認識到對異性產生渴慕是正常的心理、生理現象,過分壓抑對身心發展極其不利。學生具備了這些健康的交往心理,交往時自然會落落大方。像對待同性同學那樣對待異性同學,像建立同性關系那樣建立異性關系,像進行同性交往那樣進行異性交往。同學關系也不會因為異性因素而變得不舒服或不自然,異性交往的心理障礙和異性交往過密的問題自然就會減輕或慢慢克服。
(三)組織學生集體交往,廣泛交往
中學生希望了解異性卻又缺乏與異性交往的正規途徑,因此學校、班級、教師要為學生積極搭建集體交往的平臺,為學生提供、創造異性交往的機會,擴大交往范圍。通過集體交往,幫助學生擴大交往范圍,利于學生認識、了解更多的異性,對異性有一個基本的總體把握,并學會辨別異性。如有的同學顏值很高儼然一副小明星的樣子,但交往中會發現他華而不實,有的同學學習成績頂呱呱,卻恃才傲物、頤指氣使。如果只進行有限的小范圍個別交往,難免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對異性的了解不但有限,可能還失之偏頗,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完善、豐富。
(四)引導學生把握好異性交往的原則
學生進行交往時,要引導學生把握好“自然”和“適度”的原則。所謂自然,即在異性交往中,言談舉止、情感流露既不過分夸張,也不造作,做到“自然”“大方”。所謂適度,就是異性交往行為應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在正常范圍內進行交往。
異性間自然交往的步履常能描繪出純潔友誼的軌跡,中學生只要真誠待人,坦然大方地與異性同學交往,把握住異性交往的尺度,以相互尊重為本,以相互諒解為容,以相互幫助為誼,就會帶著芬芳、浪漫的朝氣并肩走向通向成功的征途。
參考文獻
[1]王超良.對“中學生異性交往過密”現象的探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4(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