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棟
對銀行業而言,剛剛過去的2017年可謂跌宕起伏,強監管“風暴”越發凌冽,在12月達到頂峰,銀監會對廣發銀行發出了7.22億元歷史最大頂格罰單。該次可謂監管“實錘”,2018年更是出臺了大額風險暴露等一系列新規,體現了監管部門強監管、治亂象的堅定決心。在這種態勢下,一些銀行繼續“散打”“劍走偏鋒”已經沒有多少空間,加強合規管理、強化內部控制已經刻不容緩。
一、廣發行僑興債“蘿卜章”事件始末
2017年12月8日,銀監會公布了對廣發銀行“僑興債”違規擔保案件的處罰結果,對廣發銀行總行、惠州分行及其他分支機構的違法違規行為罰沒合計7.22億元,對惠州分行涉案高管分別給予取消五年高管任職資格、警告和相應經濟處罰,對6名涉案員工終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并己依法移交司法機關進行處理。
而后續遠沒有結束,12月22日,銀監會對兩家通道銀行,以及五家信托機構開出了罰單,合計罰沒495萬元。12月29日對“僑興案”13家出資機構進行了處罰,罰沒金額合計13.41億元,45名責任人作出行政處罰,其中,取消6人高管任職資格,禁止3人一定期限直至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
至此,“僑興案”監管立案調查和行政處罰工作己基本結束,銀監會對整個涉案的銀行業機構共處罰金逾20億元。
該次處罰力度之大、牽扯之廣,史無前例,銀監會表示“這是一起銀行內部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相互勾結、跨機構跨行業跨市場的重大案件,涉案金額巨大,牽涉機構眾多,情節嚴重,性質惡劣,社會影響極壞,為近幾年罕見”。該事件也引起了銀行業極大震動,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筆者深入收集資料,還原事件始末,追蹤問題實質,希望能夠起到“前車之鑒,后事之師”的作用。
(一)事件回顧
2014年僑興集團為歸還廣發惠州分行到期貸款9.07億元,向廣東某股權交易中心申請發行10億元私募債,分為7期。螞蟻金服旗下招財寶承接募集,將其拆分成小額賣給線上個人投資者。由浙江財險為僑興債進行擔保,廣發惠州分行作為發起人為浙江財險提供了反擔保,并出具保函。
2014年12月,浙商財險在廣發惠州分行營業場所辦理了保函面簽手續。2016年2月,浙商財險進行了保后回訪,惠州分行出具了回訪回執,2016年5月惠州分行出具了履約保函聲明。
2016年12月,僑興債陸陸續續到期,產生了違約,招財寶要求浙商財險兌付,浙商財險根據保函要求惠州分行兌付,但廣發銀行以保函偽造為由拒絕兌付。浙商財險被迫為陸續到期的僑興債開展預賠,同時啟動追償程序。之后廣發銀行信用危機開始擴大化,10多家金融機構拿著兜底保函等協議,先后向廣發銀行詢問并主張債權。
在僑興債違約事件擴大化后,銀監會啟動重大案件查處工作機制,經查,惠州分行員工與僑興集團人員存在內外勾結、私刻公章、違規擔保等行為,一共涉案約120億元,主要用于掩蓋廣發銀行的巨額不良資產和經營損失。此外該案件也牽扯出更多的違規機構,銀監會也進行了相應處罰。
(二)問題分析
1.“蘿卜章”事件存在明顯的表見代理
表見代理是指行為人雖無代理權,但造成善意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權的表象,在該情況下要由被代理人承擔表見代理行為法律后果。由于在法律上構成表見代理,廣發銀行以惠州分行公章、私章偽造為理由意圖逃避保函兌付的責任是不可行的。首先,經辦人是正式在職員工,目前已被刑拘;其次,浙商財險簽訂保函均在辦公時間,在惠州分行的辦公地點進行,足以讓外人相信公章是真實的;最后,惠州分行在浙江財險保后回訪、核查時均有惠州分行的員工陪同,并見到了分行的高管。
2.分支機構管理存在漏洞
10億元的保函由一家分行直接開出,辦公場所沒人發現問題,總行2年內也不得而知,顯然也沒有擔保措施,否則也不會拒絕兌付。顯而易見,廣發銀行在對分支機構的轉授權上,保函業務的“三查”制度執行上,公章使用的內控流程上;辦公和營業場所的管理上均存在漏洞。
3.同業表外資管業務暴露風險
其他違規被罰機構涉及出資行、通道行、信托公司,均是近年來新興的同業業務表外資管業務的參與者,有的銀行通過自營或理財資金認購了信托受益權,有的銀行做的是第三方買入返售業務,而增信措施均是交易對手廣發銀行出具的擔保兜底函。銀行表內外資金,通過同業投資的形式,繞道投向非標資產,得以規避信貸規模的監管,也坐收高額利息,還做大了中間收入和規模,可謂一舉數得。直至企業違約后廣發銀行以“蘿卜章”撂了挑子,才發現單純靠同業信用和抽屜協議是多大的風險,面臨多大的損失。
4.內部員工風險意識淡薄
廣發惠州分行形成跨部門作案小團體,與企業人員串通作案,居然長達2年沒人發現,明顯可以看出上到行長,下到員工的法紀意識、合規意識、風險意識極度淡薄,有的甚至喪失了基本的職業道德和法制觀念。
二、關于銀行內部控制的思考
(一)印章管理,重中之重
一直以來,銀行“蘿卜章”事件層出不群,且每出一起,造成的影響均不小。為什么銀行業機構小小公章,威力這么大?因為它不僅是銀行管理者權力的象征,更是對外提供資金運作或履行相應經濟責任的有效憑信。涉及巨大的經濟利益,一旦管理不善,就給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而銀行往往在法律上因為表見代理的關系不得不為之買單。所以,銀行作為經營風險的企業,對于有巨大潛在風險的印章管理一定要納入內控管理重中之重,不要將相關管理制度束之高閣,讓風險成為常態。
(二)回歸本源,審慎經營
黨的十八大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銀監會提出“監管姓監”,強監管成為常態化。這都要求銀行業機構審慎、合規經營,向合規要效益。這就要求銀行強化項目投前盡職調查,彌補投后管理缺位,發展業務的同時要充分了解你的客戶,將風險穿透進行管理,不能單純依靠所謂增信措施而忽視項目本身的真實性和可行性。
(三)加強員工風險意識教育,強化員工行為排查
通過制度約束、警示教育等多方面加強員工法紀、合規、風險、底線意識的教育;同時強化員工行為排查等內部監查,不能流于形式,讓風險在眼皮底下發生;最后做好激勵約束導向,既要重視業務,也要兼顧內控合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