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碩
(571127 海南師范大學 海南 海口)
近年來,探究人格權權力歸屬的學者數量不斷增多,國內外研究學者針對人格權民法權力、憲法權利歸屬問題深入分析,不同學者就人格權性質提出了不同看法和觀點。基于此,本文探究“民法人格權和憲法人格權的獨立與互動初探”這一論題,希望能為學者提供理論借鑒,論題探究如下。
所謂人格權,指的是法律賦予民事主體的多種人身權利。它為社會發展、個人生存起到了基礎鋪墊作用,同時,為法律體系完善奠定了基礎。人格權性質表現在三方面,第一方面即主體普遍性,第二方面即權力廣泛性,第三方面即基礎性。人格權在《民法總則草案》(2016)中進行內容闡述,但立法機關當時編撰人格權的立法思路尚未成熟,進而主動放棄成編,這種立法模式引起了相關學者的討論。人格權由民法轉化為憲法,這意味著人格權權力研究視角發生了改變,再加上,民法權力與憲法權力存在不同,要想客觀分析二者關系,務必客觀掌握民法人格權和憲法人格權[1]。
從民法角度來講,人格權圍繞人基本權利,如生存權、名譽權、教育權、選舉權、勞動權、撫養權、被選舉權、隱私權等進行法律保護。民法人格權結構追求權力保護與權力限制間的平衡,二者存在并存關系;民法人格權權力邊界十分明確;民法人格權權力內容包括自由協商設置權利、保護權利、限制權力;民法人格權效力強度低于基本權利,法律效力發揮僅限于民法范圍。
從憲法角度來分析,人格權為基本權利內容,人格權益在憲法中得到關注和重視。憲法人格權結構視公民為權力享有者,國家為權力承擔者;憲法人格權權力邊界相對模糊,權力邊界具有相對性;憲法人格權權力內容包括受益權和防御權,明確憲法人格權限制形式、限制程序,遵循相關原則進行權力限制;憲法人格權效力強度相對較高,權力范圍不斷拓展。
民法人格權形成、發展遇到了較多阻力,相對比而言,憲法人格權形成、發展阻力較小。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人格權憲法屬性越來越明顯,并且人格權納入憲法的趨勢勢在必行,下文針對民法人格權發展阻力產生的原因具體介紹。
首先,民法人格權會降低人格權效力位階,人格權屬于自然權利,界定法律屬性會削弱效力位階,進而會增加法定權力阻力。其次,民法權利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兩方面,分別為權利主體和權利客體,人格權賦予法律屬性會使人處于客體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人的倫理價值。然后,人格權法定化界限不是十分明確,正因為民法人格權過于抽象,才導致權力行駛者的行為得不到規范。
民法人格權與憲法人格權邊界主要由憲法權利性質決定,需要注意的是,憲法權力邊界限定以國家公民為中心點,它在私法領域不具適用性,這主要受憲法性質影響,一旦將其用于私法領域,會導致憲法權力性質發生變化。民法人格權與憲法人格權邊界確定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二者效力范圍存在差異[2]。
首先,人格權客觀價值屬性引導該權利效力范圍不斷拓展,它為客觀價值秩序構建奠定了良好基礎,從社會角度分析,為社會價值基礎起到了鋪墊作用。換言之,人格權效力在法律秩序內發揮作用,對國家權力機關以及國家公民均有約束作用。然后,相關立法機關嚴格遵守國家保護義務,民法人格權則是具體體現。最后,間接第三人效力形成,這與人格權客觀法屬性存在直接聯系,其中,間接第三人效力產生以基本權利擴散、國家保護權利義務履行為前提。
一方面,人格權在客觀法屬性的影響下,弱化了請求權的基礎作用,具體表現為:私法請求權不以人格權客觀法屬性為形成基礎,它以私權為主要依據,權力約束對象主要為國家權力機關,并不是個人主觀權利;公法請求權同樣不以人格權客觀法屬性為形成基礎,它僅要求國家立法機關履行義務,在這一過程中,國家立法機關有決定空間。另一方面,私法領域中賦有客觀法屬性的基本權利具有較差適用性,具體表現為,個人不能參照客觀價值秩序索取公法權利于國家或個人,司法機關有權判斷客觀價值秩序在私法領域的應用,以便更好的保障個人權益,避免個人權利受到侵害。因此,民法人格權與憲法人格權發展時應各歸其位,從民法體系和憲法體系角度具體探究,這能大大增強立法科學性。
綜上所述,民法與憲法的權利體系存在差異,進而民法人格權與憲法人格權存在不同,在不同語境下具體分析,探究二者的產生和發展,有利于全面保障人格利益,盡可能降低人格利益損害幾率。換言之,這對我國法律內容補充、法律體系完善有重要意義,能使人格權在民法方面和憲法方面得到可靠保障,有利于建立健全法治社會,強化公民法律意識。除此之外,我國還應主動向發達國家借鑒人格權權力歸屬措施,以此提高人格權權力歸屬定位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