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鵬
(400700 重慶市公安局北碚區分局交通巡邏警察支隊 重慶)
造成交通安全事故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既有駕駛員、車輛狀況等直接因素,也包括了非交通活動等間接因素。非交通活動指的是某些對交通狀況產生不利影響的行為,例如在車道堆放雜物、樹立障礙物遮擋司機視線。這些行為都在不同程度威脅著交通安全,因此,必須對這種干擾正常交通的行為進行法律追責。
非交通活動造成交通事故的狀況各不相同,因此,交管部門和司法部門必須對其進行具體分析,基于正確的認識前提,對責任進行有效判決。
顧名思義,單方事故指的是駕駛員受到非交通活動影響而產生的一方機動車事故,且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和其他車輛和行人發生直接接觸。從本質來看,這是一種機動車受到交通條件制約而產生的交通事故。
在人流或者車流量較多的車道,非交通行為影響下的交通事故往往由雙方(多方)組成,因車輛對障礙物避讓不及或者視野受限,其容易和其他車輛或者行人發生碰撞。當交管部門對交通事故進行處理時,必須根據事故發生實際狀況和原因,對交通雙方進行追責。
交通事故產生的原因是多方的,與之對應,事故責任也應由各方共同承擔。
駕駛員是交通行為的主體,其駕駛行為對于交通事故的產生與否起著直接影響。交通行為人在行車過程總如果存在酒駕、疲勞駕駛、違規操作等行為,便十分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而針對此類狀況開展的處罰也比較嚴格,從近年來的酒駕行為處罰便可見一斑。駕駛員在行駛過程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面對障礙物時選擇規避、慢行等處理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因此,必須對不當的駕駛行為進行追責處罰,警醒駕駛員規范駕駛行為,防止交通事故的產生。結合現階段實行的法律法規,可以認識到,我國對于交通行為人的責任劃分比較明確,能夠為司法部門的追責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據。
非交通行為人責任的追究同樣是不可忽略的,現今許多交通事故的發生都和非交通行為直接關系。在道路上堆放雜物或者放置廣告標牌等行為,會使得道路狀況變差、駕駛員的視野受限,進而導致交通事故的產生。因此,我國明確的規定此類行為涉及違法,在司法部門對相關行為追責時,當事人請求非交通行為人進行賠償也可以得到法院的支持。法律實行的目的不在于處罰,而在于制約人們的不正當行行為。所以,必須對非交通行為進行有效的管制,防止因此而產生的交通安全事故。在這個過程中,要對各種非交通行為進行規范,廣告牌的設置單位應該將其拆至視野開闊處,或者直接拆除;堆放雜物、或者施工行為造成的各種影響都應該在道路旁防止警示標牌,且其規格和樣式應該達到標準,否則在發生非交通活動事故后,行為人應該承擔事故多數責任。
交通事故的發生,道路交通管理部門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交通事故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三類,即駕駛員自身問題、車輛故障、道路狀況。而以上三者,多數可以在交管部門的認真工作下得到消弭。但對于交管部門責任的追究比較難以界定,在這個過程中便需要一定的證明,如果交通管理人員能夠證明在該交通事故中沒有失職的現象存在,便可以不追究責任。但如果交通事故和交管人員的工作失職有直接關系,應該視交通事故的嚴重程度追究相應的責任。例如某交管支隊在進行酒駕檢查時,因某種原因漏查酒駕司機,并由其造成交通事故,其責任的追究便在所難免。然而,對于交通管理人員不能過分苛責,畢竟交通事故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事故行為人,所以交管方在事故中承擔的責任相對較少,賠償比率也不宜過高。
眾所周知,交通事故的賠償主體由交通事故認定書的責任主體承擔,但本文所提及的非交通行為人卻一般不在認定書中存在,因為認定書只對事故單方或者雙方行為進行記錄。以此便忽略了交管部門的管理原因和非交通行為人的活動。盡管事故方可以通過法院向非交通行為人要求賠償,但賠償主體依然是事故方而不是非交通行為人。所以,認定書直接認定賠償主體是不合理的,應該綜合交通事故發生的多方面進行分析,并以此為依據做出判決。
綜上所述,我國的交通法律方面雖然對非交通活動的責任有一定的涉及,但卻始終沒有將其上升到責任主體的程度。這種狀況的存在也就導致某些非交通行為造成的交通安全事故無法得到有效的追責,從某種方面來說,這并不是公平的表現。因此,立法部門還需要在相關方面的立法做出努力,以此為交通安全和社會公平的維護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