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洋 郭淑芳
(100081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 北京)
學生參加實習可以積累實踐經驗,將所學理論和實際工作相結合,也可以豐富社會閱讀,增長見識,為真正適應社會做準備,但是近年來,學生在實習期間因公受傷的情況屢見不鮮,而對于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受傷是否能認定為工傷又存在很大爭議,目前主要是“工傷肯定說”和“工傷否定說”,另外我國現行的法律對于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受傷的權益保護問題也沒有具體規定,對實習生與用人單位的關系,以及其是否受工傷保險制度保障,立法選擇了回避。但是在實踐中實習生在實習期間所遇到的問題層出不窮,對于實習生該如何應對,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本文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工傷肯定說認為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受傷應該認定為是工傷,主要有幾下幾點由:第一、實習生與用人單位之間形成了事實勞動法律關系,事實勞動關系指雖然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沒有訂立書面的勞動合同,但是雙方都實際履行了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形成了事實上的勞動關系。雖然雙方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但是這種情況往往都要歸責與用人單位,因此不能否認勞動法律關系的成立,根據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勞動者在工作期間受傷的應認定為工傷,可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所以如果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受傷,也應認定為工傷。第二、實習生在實習期間主要是按照實習單位的安排和管理進行工作,實習單位的規章管理制度一般都適用于實習生,對實習生也具有約束力,據此也應該認為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受傷應認定為工傷。
工傷否定說與工傷肯定說相悖,認為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受傷不應該認定為工傷。首先,在校實習生不是《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勞動者指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某種社會勞動獲取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自然人。但是在校實習生沒有與實習單位建立勞動法律關系的資格,不能適用《勞動法》和《勞動關系法》的規定,因此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受傷不能認定為工傷。其次,我國《工傷保險條例》中沒有規定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受傷的權益保護問題,而且實習生與用人單位也沒有身份上的隸屬關系,雙方之間不存在勞動法律關系,其權利和義務也不受《勞動合同法》的保護。因此,如若認定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受傷為工傷沒有法律依據。
理論界對于“實習生實習期間因工受傷能否算入工傷”這一問題主要持上述兩種觀點。
各界沒有關于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因工受傷能否劃入工傷的統一觀點,并且對于實習生是否具有《勞動法》主體資格這一問題所持觀點亦不一致。由于我國法律缺乏對實習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保障的明文規定,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對于這類案件的審判標準存在較大差異。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勞動權益如何才能更好地維護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首先,學校要積極建立實習生管理制度,在學生進入崗位之前要有專門的崗前培訓,特別是對從事高危實習活動的實習生。讓學生對即將前往的工作崗位的內容、環境、注意事項等達到較為詳盡了解的程度。學校可以安全知識講座、宣講會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維權意識。其次,實習單位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提供良好的實習環境。我國一些企業往往缺乏實習活動不僅是有益于學生進步,對企業本身的發展更是有更為積極進步的影響:除降低企業成本這一最為基本的益處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挖掘充滿熱情的青春血液,將他們吸收到本企業,增強企業的人才實力。所以實習單位應當將實習管理制度納入到本企業管理制度當中,規范本企業實習生權益保障機制,為實習生提供好的實習條件,組織實習學生進行崗前安全教育等活動,同時有專人負責處理實習生實習期間發生的問題,及時排除安全隱患,降低意外發生的可能性。還要定期與學校溝通交流,反饋學生實習情況,促進共同進步。最為重要的,實習生在實習期間要加強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和維權意識。在實習中,遵守實習單位有關規章制度是避免危險發生的基本保障。在設備使用過程中切不可粗心大意,尤其是具有危險性的機器設備更是要在實習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實操。實習中要虛心向指導老師學習,積極與實習指導老師溝通交流,主動接受實習單位考核的同時更要及時發現自身問題,更及時地解決問題。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敢于與實習單位領導人員、學校負責人員交涉,提高自我權利保障意識,堅決維護自身權益。
實習活動在現實中越發頻繁,實習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被侵害事件頻發,尤其是因工受傷如何讓解決更是頗為棘手。我國法律需要進一步對實習生權益保障加以規范,同時學校、實習單位及實習生這三方主體也需要做出一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