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洪林
(610031 成都聯合司法鑒定中心 四川 成都)
一般來說,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過程中,為查明案件事實,人民法院依職權,或者應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申請,指派或委托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對專門性問題進行檢查、鑒別和評定的活動。
司法鑒定的鑒定范圍,包括法醫鑒定,刑事技術鑒定,會計鑒定,技術問題鑒定等,筆者認為,這其中也包括仲裁,對將發生的訴訟所需要的證據進行鑒定,也應當隸屬于司法鑒定。司法鑒定的申請主體,包括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或者仲裁的當事人,當他們需要用科學的手段和技術為訴訟提供證據時,都申請司法鑒定、補充或重新鑒定的權利。這是訴訟法賦予的權利。司法鑒定的鑒定主體,包括鑒定人和鑒定部門。鑒定人是國家批準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鑒定部門是國家司法部門批準的能夠提供鑒定的組織。司法鑒定的任務,是解決訴訟、仲裁中的待證的客觀事實。準確并且科學的對“司法鑒定”做出定義,對于司法鑒定制度改革的完善是非常必要且意義重大的。
從目前來看,學者與實務工作者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根據對組成司法鑒定的各種組份有不同的理解認識,但是作為一種科學嚴謹的司法活動,司法鑒定的固有的本質屬性應當是統一的。
1.法律性
從形式上來看,司法鑒定是一種法律活動。司法鑒定的工作環節,包括申請、決定等有嚴格的法律依據,司法鑒定服務于訴訟、仲裁等法律活動,鑒定結論是訴訟法中規定的證據之一,并且,司法鑒定的實施主體是“法定鑒定機構”、“法定鑒定人”,作為獨立的訴訟參與人,有出庭和接受法庭詢問、作證的義務。因而,就存在對這一活動的實體和程序上的法律要求。實體上,司法鑒定的法律性表現在鑒定機構的設立與管理,鑒定人的資格與選任,鑒定人的權利義務責任等等。程序上,司法鑒定的法律性主要表現為鑒定啟動程序的合法性,鑒定程序的規范性,鑒定標準的統一性,鑒定意見采信的程序性。
2.科學性
不管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以及我國的司法鑒定制度,科學性都是鑒定結論的本質屬性,司法鑒定屬于用專門的知識來得出結論的科學性活動,司法鑒定的實施主體是必須具備相應資質的專業技術機構和人員,其鑒定的程序必須遵循科學技術活動的運作規律和操作流程,鑒定方式、解釋依據、判斷標準等必須根據國際統一認可的科學技術和原理來進行。
3.中立性
司法鑒定中立性作為鑒定意見科學、公正的前提條件,其重要性也越來越被關注。司法鑒定的中立性要求司法鑒定主體能獨立參與訴訟,司法鑒定主體如果不中立于訴訟中各個參與主體,容易導致鑒定意見有明顯的傾向性,鑒定意見的公信力也就相應下降,鑒定意見難以被法院采納。筆者認為,中立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第一是司法鑒定主體與司法鑒定的批準主體、申請人之間的中立性。另一方面是司法鑒定主體與訴訟當事人及其他利害關系人之間的中立性。
1.司法鑒定的管理主體
司法鑒定的管理主體就是對司法鑒定活動進行管理和指導的部門和組織,由于司法鑒定客體的不同,其對司法鑒定管理的組織也就不同。
(1)司法行政機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司法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發辦【1998】90號):指導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工作。規定了司法部的職權。
(2)各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制定頒布的《人民法院司法鑒定工作暫行規定》等文件規定了審判機關的管理職權。
(3)獨立的部門。主要包括公安局、檢察院等部門,其根據刑訴法的有關規定,為了有效地行使職權,可以設立有關鑒定機構,開展鑒定業務,完全根據辦案的實際需要,采取內部審核批準的方式來達到管理目的。
2.司法鑒定的管理措施
司法鑒定機構是司法鑒定活動的重要主體之一,其設置應該遵循司法公正與效率、資源合理配置、尊重科學規律三原則,使鑒定機構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司法部出臺了一系列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一些省級司法行政機關根據其配套出臺了關于司法鑒定工作的系列管理細則,初步確立了司法鑒定機構、鑒定人的行業準入和管理規范。《人民法院司法鑒定工作暫行規定》明確規定了以下幾個原則:①凡是需要進行司法鑒定的案件,都必須實行統一對外委托;②上級法院需對下級法院的司法鑒定工作實行指導;③在得到最高法院批準之后,下級法院才能在其內部設立司法鑒定機構;四、鑒定人員違法依照法官來處理。進入法院鑒定機構和鑒定人名冊應提交的有關材料,由法院逐級審查,擇優確定入冊名單,由最高法院核準備案。
3.司法鑒定的管理程序
司法鑒定活動是具有連續性、流程性的一整套作業系統,因此對這一流程性的活動必須有一套程序性規范進行規制引導。司法鑒定的程序管理就是要求制定通則性的程序法律法規對司法鑒定涉及的鑒定受理、鑒定實施、鑒定文書制作等相關司法鑒定程序問題做出統一規定。司法鑒定程序的統一為平等公正的司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4.司法鑒定的標準管理制度
司法鑒定是極具有科學性的活動,需要一套嚴格的標準來約束和規范。如果管理標準不嚴格,鑒定結果出現了紕漏或錯誤,將會極大地影響司法鑒定的公信力。一般認為,司法鑒定的標準管理制度包括司法鑒定的準入標準和司法鑒定的技術標準。筆者認為司法鑒定的標準管理制度主要是技術標準的管理。對于司法鑒定的標準體系,學界一般認為包括:鑒定標準基本原則、具體的鑒定標準、國家數據庫系統。
5.司法鑒定的資源概況
司法行政機關管理的司法鑒定機構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隸屬于司法行政機關的鑒定機構。二是根據司法部門頒發規章,在省級以上司法行政機關登記并接受管理的司法鑒定機構。公安機關的鑒定機構分中央、省、地、縣四級設立,從事鑒定工作的大概有5萬人。檢察機關與法院的司法鑒定機構和人員情況沒有具體的數字。
在《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頒布以前,我國的司法鑒定管理體制較為分散與混亂。由于社會糾紛類型發生變化,鑒定的要求大大增加,司法鑒定機構的設置缺乏完善的控制機制,再由于司法鑒定的特殊性,多個不同的部門機構同時管理監督,就形成了政出多門,管理主體多元化,部門規章、法院規范性文件和地方法規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存在分歧,相互沖突,甚至影響司法鑒定的正常管理秩序,影響司法鑒定的權威性,影響司法鑒定本質工作的落實。這不僅損害了司法的價值和法治的尊嚴,更損害了國家和民族的法治形象。這種分散混亂的管理機制存在的另一個弊端就是,極大地浪費了司法資源和國家財政的投入。
沒有一樣事物的發展是一帆風順的,司法鑒定管理制度改革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上的“混亂”,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這也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事物在曲折中前進、螺旋式上升的辯證唯物主義發展觀。1998年國務院發布《司法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賦予司法部“指導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工作”的職能,于是在司法鑒定工作這條道路上開始了新的探索。2005年2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頒布了《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司法鑒定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它是我國司法鑒定立法的里程碑,是司法鑒定法治化的新起點,是建立司法鑒定良好秩序的治本之舉。首先,《決定》統一了司法鑒定的管理機構,使司法鑒定的管理由多頭走向統一,《決定》第三條規定,“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主管全國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省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依照本決定的規定,負責對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登記、名冊編制和公告工作”。這條規定明確了我國司法鑒定的管理部門是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的司法行政部門。其次,《決定》還對司法鑒定的設置格局作出了重大的調整,《決定》第7條規定,“偵查機關根據偵查工作的需要設立的鑒定機構,不得面向社會接受委托從事司法鑒定業務。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門不得設立鑒定機構”。這一條對我國鑒定機構制度影響最大的是取消了法院設置內設的鑒定機構的權力。這不僅是我國鑒定機構的完善與進步,也是對我國審判機關性質的再認識。
《決定》作為我國司法鑒定制度改革的里程碑,其對我國司法鑒定改革制度的完善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還是存在一些不合適的地方。
(1)《決定》在司法鑒定管理體制上實現了從多頭管理到統一管理的轉變,但這只體現在政府權力管理上,《決定》中并沒有關于司法鑒定的行業管理的內容。行業管理能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司法鑒定活動的發展情況,也是其對司法鑒定活動管理水平高低的標志。所以在我國司法鑒定管理模式的選擇和構建過程中,對社會權力型的選擇是必不可少的。
(2)《決定》沒有涉及到鑒定的技術標準。司法鑒定是極為科學嚴謹的分析過程,科學性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要保證鑒定結果的科學性,那么就必須有一套統一的技術標準。從目前來看,我國許多鑒定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有些鑒定即使有標準也不統一,這嚴重的影響了司法鑒定最終結論的科學性,也影響了司法鑒定的公信力。因此在鑒定的技術標準方面對司法鑒定管理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3)在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責任方面,《決定》形成的是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雙責任體系,但是一個完整的責任體系是不能缺少民事責任的。筆者認為在鑒定過程中,因鑒定人或鑒定機構的過失做出錯誤的鑒定意見間接給委托人造成重大損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刑事和行政責任。
1.建立以政府行政管理、宏觀監控為主,行業自律為輔的管理機制
為保護和規范鑒定服務市場,更好地服務于司法主權獨立,必須建立以政府為主,行業協會的自律管理為輔的管理體制,同時要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有目的地引導司法鑒定行業逐步建立適合自身發展規律和特色的自律機制。在條件成熟時,逐步實現政府和協會的合理分工,將資格授予、行業準入、繼續教育等職能交給協會行使。
2.對司法鑒定機構和鑒定人實行嚴格、統一的行業準入制度
司法鑒定是科學實證活動,要求鑒定人員及鑒定機構必須有嚴格的統一準入標準。司法行政機關與相關技術行業主管部門、行業組織,應當根據不同專業鑒定工作的特殊性,分門別類地制定不同執業類別的司法鑒定人員的從業條件和標準。重點審查申請鑒定從業人員的資質,包括學歷、專業技能、實踐經驗、道德品質,讓其得出的鑒定意見更具有科學性,專業性以及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