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秦益
(215028 上海市錦天城(蘇州)律師事務所 江蘇 蘇州)
關于安全的概念,傳統理論認為分為絕對安全和相對安全。一般認為,安全通常是指各種情形的發生對人、動物、財產和自然環境不導致危害、危險、損失、事故的發生、使其處于正常運轉、活動順利的狀態。即,安全是指人或財物在一定的社會活動中處于一種穩定的、和諧的以及不具有破壞性的狀態,使得社會活動向良性的方向發展。 安全作為一種觀念存在和語言表達,是自然界各種生物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人類發展的基石,同樣也是基本生命與健康的保障。關于生產的概念,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在廣義上即工作或勞動,包括室內工作、室外工作,腦力工作、體力工作,領導工作、被領導工作,產品工作、服務工作,自然產品工作、人工產品工作,物質工作、精神工作,等等。在狹義上即直接產生或制造或加工產品的活動,包括人工生產或人工與自然的混合生產,它們是屬于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工作。人們通常把安全生產上的生產作狹義理解,但有時候又作廣義理解,比較混亂,以致工作起來難以把握。筆者認為,凡是與工作或勞動有關的安全都是生產安全的范圍,政府就應該對其進行管理、監察以及對其范圍內的事故進行調查處理。
《辭海》中將“安全生產”解釋為:為預防生產過程中發生人身、設備事故,形成良好勞動環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動。 而《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將“安全生產”解釋為:旨在保護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安全的一項方針,也是企業管理必須遵循的一項原則,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勞動者的工傷和職業病,保障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前者將安全生產解釋為企業生產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動,后者將其解釋為企業生產的一項方針、原則和要求;前者防范的對象包括人身、設備事故,后者防范的對象僅限于勞動者的人身安全。筆者認為,上述解釋較為全面的表述了安全生產的核心內容。2014年修訂并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一條的立法目的明確是“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這與《辭海》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對于安全生產的解釋本質上是一致的。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是指法律法規授權行政部門設立的監督管理機構,以國家和政府的名義,運用國家權力,對生產經營單位履行安全生產職責和執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情況依法進行的檢查、督促、糾正和懲誡工作,使之符合安全生產要求。監管的依據包括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作為監管的前提條件,監管立法對安全生產的作用是根本性的。目前,學術界對安全生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安全科技、事故致因理論等方面,對安全生產立法研究的缺失是令人遺憾的。筆者認為,監管立法對安全生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監管立法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對安全生產具有普遍的調節功能。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物,制度是維持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并對各種社會關系進行普遍的調整,以此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和運轉。從哲學思想上看,安全自身有其規律運動。在生產實踐中,生產經營者或勞動者在生產活動中按照一定安全的規章活動的行為,設備安全保障要求的運行方式實現了安全生產的情形,人們在此就總結出了生產中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標準。國家透過規章制度和技術標準在生產中對實現安全生產具有普遍作用這一事實,于是通過立法將這些規章制度和技術標準變成了具有普遍約束力和強制力的法律和法規。法律法規將生產規律制度化,強迫人們遵守,實現了生產的安全。從這一點而論,對安全生產進行法律制度安排是有充分理論根據的。
(2)監管立法的建構是實現安全生產法治的前提。不論是國家安全生產大政方針法制化還是確定基本的安全生產法律制度是國家對于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重要前提。在此前提下,才能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是否達到安全生產的要求而進行規范,也是是依法追究政府責任還是實現安全生產從業人員的權益保障。安全生產的監督必須首先解決安全生產領域有法可依的問題。而安全生產領域的有法可依也不僅僅存在國家層面的立法,更應該體現在行政法規、各部門的規章、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甚至在一些規范性文件中都要體現出對于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
(3)完善安全監管立法是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發展經濟和穩定社會的迫切需要。近幾年,安全生產事故頻繁 ,無不嚴重損害和威肋著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也使得社會上不穩定的因素增加。加強安全生產監管立法的建設,能以法律或制度的手段來調整和規范安全生產的社會關系和行為,最低限度的避免安全生產事故和人身傷亡事件的發生。
綜上,安全監督立法在現代文明的社會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人民在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者的安全保障基石。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立法者應該加大對安全生產監管法制的建設,以此不斷完善安全生產管理監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