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濤
(231131 安徽省汽車工業學校 安徽 合肥)
最近央視曝光的一起刑事案件引起輿論關注:年近30歲的王某是江蘇鎮江某房地產開發公司的會計,自2015年10月到2017年2月之間,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挪用公司公款930余萬元,其中的766萬元被他在各大直播平臺打賞了主播。今年5月15日,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判決王某犯職務侵占罪,判處7年有期徒刑,并處沒收財產20萬元,責令王某退回被害單位人民幣930萬元。
對于王某所受的刑罰沒有歧義,但對女主播是否應退還所獲打賞,網上爭議頗大。有的網友說主播不可能知道錢是贓款,而且主播也付出了勞動,不該退;也有的說王買的是禮物,是交易行為,主播是善意取得,不需要退。也有網友認為是贈與,應該退還,等等。那么王某在網上打賞應該退還么?
為什么王某的行為是贈與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十一章的規定,贈與合同,贈與人把自己的財產無償地送給受贈人,受贈人同意接受的合同。
贈與行為是無對價的,是單務合同。打賞主播的錢與無償取得是否性質相同有待研究,主播打賞有一定的贈與性質,但又有一定的表演觀賞性質,在定性上還有爭議。但就王某一案分析,王某在打賞給女主播時,女主播無任何義務,雖然女主播有才藝表演,但是這種才藝表演顯然不能構成數百萬錢款的對價。因此,王某的行為符合贈與的要件。
而善意取得,是取得所有權或他物權的制度,善意取得是一項保護正常交易的制度,在交易過程中,當事人無法知道對方是否有財產的處分權,也無義務無能力去調查,如果沒有善意取得制度予以保護,交易無法正常進行,社會正常的秩序無法確保。
我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的規定,善意應符合三個條件:
(1)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2)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3)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我國《物權法》中規定“以合理的價格轉讓”就充分說明了這種行為的性質必須是有償的,受贈、繼承等無償方式取得的物不能發生善意取得的效力。
那么女主播能否依據善意取得而獲得這筆錢呢?毫無疑問,女主播無償獲得的錢款是不能構成善意取得。網友如果只是單純認為女主播在獲得錢財時不知道這是贓款,并且無義務也無能力對錢款進行甄別就認為就構成善意取得,是錯誤的。如果女主播知道這是贓款,那就是承擔刑事責任,而不僅僅是民事責任的返還問題了。在無償受讓財產中,受讓人取得了財產利益,返還其取得的財產并沒有使其財產權益遭受損失。所以,受讓人在取得財產時,必須以相應的財產或者支付金錢為代價,無償取得財產不適用善意取得。
如果對上述分析還有所異議,那么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行的若干規定》第11條的規定,被執行人將刑事裁判認定為贓款贓物的涉案財物用于清償債務、轉讓或者設置其他權利負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追繳:(一)第三人明知是涉案財物而接受的;(二)第三人無償或者以明顯低于市場的價格取得涉案財物的;(三)第三人通過非法債務清償或者違法犯罪活動取得涉案財物的。
女主播獲得數百萬的贓款,是符合上述規定的第二種情形,應予追繳。
綜上所述,不論就民事責任還是刑事責任,女主播都應該返還所獲贓款。
直播是近幾年發展迅速的行業,2017年我國網絡表演(直播)市場營收達到304.5億元,相比2016年的218.5億元,同比增長39%。網絡直播已經成為網絡文化內容供應、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代表,成為網絡文化市場重要組成部分。報告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網絡直播將成千億級大產業,生長空間巨大。它的產生、發展,是市場的選擇,不能因為在發展中出現問題就去限制它甚至取消它,但如果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也是不利于這個行業的。
除了上述案件,近來還出現未成年人借用父母的手機打賞的案例。因此,直播行業可以參考移動支付的防范措施,如在移動支付時會有相關提示,并且有限額。直播也可以在打賞時給予相關提示;在大額或者連續打賞時,除了給予警告式提示外,也可以在時間上設一定的限制。特別是在出現超的金額時,應當有相關措施進行核查。要注意可能出現的洗錢犯罪。
網絡直播已成為網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對網絡直播等網絡經濟加強立法,以規避風險,更好的發展。法律的制定往往具有滯后性,如我國在2016年發布《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旨在促進互聯網直播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成長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但是對類似上述案例的一些問題,尚無法規予以規范。
因此網絡直播在立法時應具有前瞻性。具體而言,對網絡直播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修改現行法,對國家已經制定的相關法律加以適當修改,使其符合網絡社會發展。二是制定單行法,規范直播行業相關行為。
直播是全新的經濟形態,是互聯網經濟,因此,在立法環節要有所突破,不能因循守舊,不能因噎廢食,立法的出發點應是促進發展,保駕護航,要積極參考國外立法。在立法時應廣泛調研,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促使網絡直播健康發展。
網絡經濟的立法要注意保護網民的人身財產安全,保護網民的隱私權,確保網民的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