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婕,呂旺盛,周 銀,許亮文
(杭州師范大學 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6)
實現幸福的理想是人們窮盡一生的追求,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堅力量,高校青年教師的幸福值關系著高等教育的質量和高校的未來,對學生自身發展以及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亦產生著重要影響[1-2]。由于工作和生活壓力大,2006年《中國青年報》的一篇報道中,一名高校青年教師用“青椒”一詞自嘲[3]。2012年一篇取名為《工蜂》的調查報告引起了全社會對于高校青年教職工生存狀況的關注,一時間被稱之為“青椒”、“工蜂”的高校青年教職工成為“一高二低”(即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的代名詞[4]。為了解本校青年教職工幸福感現狀,探討影響因素,以便于學校管理部門制定相關政策、開展人文關懷,2016年杭州師范大學統戰部進行了專項調查研究。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2016年10—11月選取杭州師范大學45歲及以下正式在編的全部青年教職工進行多階段抽樣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36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3.9%。
1.2 方法 根據研究目的,結合高校青年教師實際情況,參照《中國公民幸福指數測量問卷》和《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修訂本次調查問卷,并經預調查后確定。內容包括:(1)個人基本信息;(2)幸福感現狀:幸福感為綜合指標,包涵采用Likert 5級評分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實現幸福感、職業幸福感和采用9級計分的幸福指數等方面,分數越高,表示幸福感越高,共22個維度,113個條目[1,7]。該問卷的總體信度為0.963,符合心理測量標準。21個維度的Cronbach a系數0.676~0.939,各分量表分半系數(split-half reliability)0.658~0.888。采用匿名答卷方式,問卷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當場發放并收回,核查問卷的完整性及邏輯性。
1.3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20.0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的統計學分析方法有:包含均數、標準差、構成比等指標的描述性分析法,包含χ2檢驗、非參數統計以及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的因素分析法。
2.1 基本情況 302名調查對象年齡25~45歲,平均36.3±4.4歲;男性139人(占46.0%),女性163人(占54.0%);漢族294人(占97.4%);學歷以博士為主(占65.2%);政治面貌以共產黨黨員為多(占73.2%);健康狀況:60.6%自我報告健康,34.1%亞健康,4.0%患有慢性病,1.3%表示自己不清楚;工齡最短1年,最長27年,以6~10年(占32.1%)和11~20年(占43.0%)為主;職稱以中級為主(占61.3%),其次為副高(占27.8%);工作崗位以教學科研人數最多(占53.3%);8.6%擔任中層干部職務;婚姻狀況:未婚27人(占8.9%),已婚262人(占86.8%),離婚12人(占4.0%),分居1人(占0.3%); 個人平均月收入以4001~5000元(占37.7%)和5001~8000元(占39.1%)為多;家庭平均月收入以 8001~10 000元(占28.5%)和10 001~20 000元(占34.4%)為多;家庭住房面積以80平米以上為多(占63.2%)。
2.2 教學工作基本情況 267名(88.4%)青年教職工擁有教齡,最短0.5年,最長23年,以5年及以下(占29.7%)、6~10年(占33.3%)、11~20年(占31.8%)為多,20年以上的占 5.2%;目前正在(仍在)從事教學工作的有241名(占79.8%),近一年平均每周授課為6學時數及以下的76人(占31.5%),7~12學時的119人(占49.4%),12學時及以上的46人(占19.1%)。
2.3 幸福值情況
2.3.1 幸福指數 本次調查302名青年教職工幸福指數5.21±1.53分。38.7%的調查青年教職工認為自己在整個生活中的幸福/痛苦體驗是幸福的,34.8%認為居于痛苦和幸福之間,26.5%認為是痛苦的;其中,感覺非常幸福的占0.3%,非常痛苦的占2.3%。 經單因素分析,不同性別、文化程度、健康狀況、職稱、工作崗位、擔任職務、個人平均月收入、家庭平均月收入、家庭住房面積的教職工,其幸福指數有所不同(P<0.05),而不同年齡、工齡、婚姻狀況、子女數的教職工,其幸福指數無差異(P>0.05);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技術,建立青年教職工幸福指數影響因素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采取逐步回歸Forward:Wald法,在納入標準SLE=0.05和排除標準SLS=0.010的水準下篩選自變量。對該模型進行檢驗,χ2=94.978,P<0.001,R2為0.273,調整R2=0.370,發現文化程度、健康狀況、教師崗位、工作崗位和個人平均月收入進入回歸模型;與碩士及以下文化程度比較,博士的幸福度高;以自我健康感很差為對照,感覺自身健康狀況非常好的青年教職工的幸福度高;非教師人員的幸福度高于教師;以初級職稱為對照,副高職稱青年教職工的幸福度低;工作崗位上,以專職教學人員為參照,專職科研青年教職工的幸福度高;個人平均月收入中,以低于4000元的教職工為參照,4001~5000元的青年教職工幸福度低。結果見表1、表2。

表1 302名青年教職工幸福指數在人口統計學特征上的差異
注:*P<0.05,**P<0.01。

表2 青年教職工幸福指數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3.2 主觀幸福感 本次調查對象的主觀幸福感得分為3.17±0.56,其中,生活滿意維度3.18±0.80,正性情感維度3.28±0.68,負性情感維度1.96±0.55。生活滿意維度評價的5個條目里,自我表述符合度最高的是“我的生活狀況良好”,最低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得到了生活中我想要的重要事情”(完全不符合比例分別為2.6%和5.0%);最近1個星期的情緒情況中,符合度排列前三位的是“愛”、“快樂”和“愉快”(完全不符合比例分別為0.7%、0.7%和1.0%),排列后三位的是“恥辱”、“嫉妒”和“內疚”(完全不符合比例分別為56.3%、54.2%和35.8%)。
2.3.3 心理幸福感 本次調查對象的心理幸福感得分為3.49±0.63,各維度的平均得分相近,分別為:人格成長3.50±0.63,健康關注3.51±0.80,生命活力3.04±0.81,自我價值3.28±0.70,友好關系3.60±0.92,利他行為3.64±0.76。33個條目中,自我表述符合度排列前三位的是“我覺得我具有許多優良的品質”、“我與大多數人一樣,能夠把事情做好”和“我對自己持肯定態度”(完全不符合比例分別為0.3%、0.0%和0.0%),排列后三位的則是“我常常感覺到精力旺盛像要爆發出來”、“在我的生活中,沒有人約束我的行為”和“我渾身上下充滿著力量”(完全不符合比例分別為15.9%、11.6%和7.6%)。
2.3.4 實現幸福感 302名調查對象的實現幸福感得分為3.57±0.62 分,各維度的平均得分相近,分別為:自我發現3.78±0.68、生活目的3.48±0.85、潛能感知3.48±0.73、才智追求3.37±0.78和人格展現3.74±0.63。20個條目中,自我表述符合度排列前三位的是“在做我認為值得努力的事情時,我感覺很好”、“我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里”和“我認為有些事情雖然很難,但是值得去做”(完全不符合比例分別為0.3%、0.3%和1.0%),排列后三位的則是“ 我已經找到了未來的目標”、“我平時做的很多事情能使潛能得到發揮”和“我喜歡生命充滿挑戰”(完全不符合比例分別為2.3%、2.3%和3.3%)。
2.3.5 職業幸福感 302名調查對象中,職業幸福感得分為3.02±0.40分,各維度的平均得分為職業本身3.42±0.60、工作成效3.07±0.55、人際關系3.63±0.69、工作情感3.15±0.88、工作環境2.82±0.80、薪資待遇2.44±0.95、軀體健康2.61±1.00,后三個維度得分偏低;自我表述符合度排列前三位的是“我對高校教育教學工作感興趣”、“我常能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和“我對每年擁有較長的假期感到滿意”(完全不符合比例分別為1.2%、4.3%和4.3%),排列后三位的則是“工作讓我心力衰竭,甚至現在就想退休”、“我有機會參與學校的行政決策,管理者的決定具有民主性”和“我的薪資待遇優于與我年齡相仿、教育程度相似的朋友”(完全不符合比例分別為29.1%、32.7%和38.7%)。
幸福感衡量了個人對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是考察社會和諧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政府決策的依據以及行政考核的重要內容。本次調查綜合評價了杭州師范大學青年教職工的幸福值現狀,發現青年教職工幸福指數中等偏低,且存在著人口學特征上的差異:僅有38.7%認為自己在整個生活中的體驗是幸福的,平均得分為5.21±1.53;碩士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患有疾病者、副高職稱者、專職科研者、個人平均月收入4001~5000元者幸福度低于對比人群;教師崗位的自我表述幸福比例(32.8%)遠低于非教師崗位職工(62.3%)。這一結果與方立琴、江潔學者的研究相比較偏低[5-6]。女教工認為幸福的比例為39.9% ,低于關曉園學者報告的水平[7]。
調查結果提示,青年教職工幸福狀態總體呈正性,自我評定客觀明晰:在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實現幸福感各維度之間得分相接近,自我表述符合度最高的是“我與大多數人一樣,能夠把事情做好”、“我對自己持肯定態度”,最低的是“恥辱”和“嫉妒”。但職業幸福感維度在生活幸福感評價中得分最低,且訴求存在著共性,這一結果與馬秀敏[8]的研究結果相同。部分教職工青年表示了“希望能夠適當提高年輕教師收入水平”、“希望學校領導層盡量支持年輕教師的科研工作”、“降低職稱評價要求,適當提高課時費”、“對待以科研為主和以教學為主的考評體系應該有明確的區分”等訴求。
青年教師的成長依賴于外部環境的影響與自身不懈的努力,社會、高校各相關部門、青年教師應共同努力,構建、營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同時,還需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方能全面發展,提升幸福感[9]。本調查顯示有38.7%的青年教職工認為自己在整個生活中的體驗是幸福的,感覺非常幸福的占0.3%。年輕教師缺少喜悅感、幸福感比較明顯。歸屬感是幸福感的重要支柱。調查“我有機會參與學校的行政決策,管理者的決定具有民主性”一項,完全不符合的比例為32.7%。故社會各界和高校各相關管理部門仍需進一步重視對青年教師的關懷,使其體會到社會地位的提升和職業的神圣。
Katsuno[10]對日本教師研究的結果揭示,要提高教師身份認同感及其重要性,學校必須要定位好教師的身份。Ghamrawi的研究[11]揭示,提高教師間的信任感能增強教師對組織的歸屬感。本調查顯示,非教師人員的幸福度高于教師;副高職稱青年教職工的幸福度低于初級職稱;專職科研青年教職工的幸福度高于專職教學人員;低于4000元個人平均月收入的教職工幸福度高于月收入4001~5000元的青年教職工。提示社會和高校相關部門在職稱評聘中,盡快優化創新高校的晉升評聘制度,要為青年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升創造條件。
在大科學時代,高校教師從事科學研究,不僅需要組織能提供適當的科研物質條件,也需要寬松的學術氛圍、良好的科研合作團隊,更需要符合科研規律的政策支持[12]。本調查中,關于幸福感排列后三位的分別是“我對自己職稱晉升與評定感到滿意”、“工作讓我心力衰竭,甚至現在就想退休”、 “我的薪資待遇優于與我年齡相仿、教育程度相似的朋友”(完全不符合比例分別為24.5%、29.1%和38.7%)。青年教職工們期待著能夠提高津貼福利待遇,加大科研獎勵力度,實行人性化民主管理,優化評優考核制度,減少行政化事務的繁瑣和牽絆,營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高校的管理部門應高屋建瓴,總體規劃,建設、凝練優質的教學、科研、學工等團隊。
在競爭激烈的生存背景下,青年教師也要面對現實,全力拼搏,勇立時代潮頭。本次調查關于幸福感自我表述符合度排列前三位的分別是“我對高校教育教學工作感興趣”、“我常能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和“我對每年擁有較長的假期感到滿意”(完全不符合比例分別為1.2%、4.3%和4.3%),均能顯示出高校青年教師是熱愛高教事業、學生和工作的,這是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核心動力,也是青年教師幸福感的體現。同時,也要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及時調整對社會、高校人與事的體驗、感受標準,建構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自身的幸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