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本軍
提及商譽,人們更多是在經濟層面去界定,本質是能夠讓企業獲得超過常規收益能力的那部分資產的價值,即未來超額盈利的能力。它是企業在較長時期內獲取超額利潤能力的資本化價格,一般涉及企業品牌、營銷、管理、技術等各項優勢的協同,是直接體現企業超其他同行業企業盈利能力的綜合指標。從法律角度來講,商譽是企業在并購活動中基于經濟活動可預期收益與可實現經濟價值的某種法益的集合,體現的是某種特定的法律權利,只是現階段這種特定的權利未在法律上得以明確的規范調整。那么,并購產生的巨額商譽一旦減值存在怎樣的法律風險?
降低了企業后續融資能力,損害了股東利益。一是降低了企業融資能力。大額商譽一次性減值預示著上市公司以現金或股權換取了大量的虛擬資產,這實際上降低了企業資產質量,會導致企業資信評級下調,進而影響后續的融資能力以及此后的并購對股價的提振能力。二是加劇了企業未來利潤的不確定性,損害股東利益。商譽可以看成是一項權益抵消項目,當并購標的業績承諾無法完成,并購方將面臨計提商譽減值沖抵留存收益的風險。通常計提商譽減值的額度較大,因此企業業績會大幅下降,甚至出現大額虧損的情況。另外,“高溢價、高估值”的泡沫化并購將加大計提商譽減值的概率,提高原有股東獲得并購標的收益的不確定性。
上市公司利潤操作空間增大,產生損害市場經營利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上市公司管理層出于財務報告動機,對商譽減值計提進行人為的干預和操縱,使得商譽減值計提有失偏頗。體現在:一是不提或少提商譽減值。當計提商譽減值會導致上市公司出現虧損時,部分上市公司為了確保盈利,往往會不提或少提商譽減值。即便計提,也很有可能發生相關虛增利潤的舞弊行為,以確保盈利。二是一次性虧足,也就是所謂的“洗大澡”。部分上市公司在無法扭轉虧損局面時,通過商譽減值將虧損做大,以隱瞞凈資產,而在以后期間逐漸釋放出來作為利潤,達到平滑利潤的目的。長久下去,上市公司作為最重要的市場經濟主體之一,會扭曲市場資源配置的有效性,更是危及國家的經濟體制,最終損害全社會的公平、誠信的市場經濟利益。
商譽減值可能會侵蝕公司凈利潤,破壞市場經濟秩序,阻礙一國商事法律文明的構建。商譽減值屬于一次性非經常性損益,但其也是上市公司利潤的最大殺手之一,通常會使上市公司當年業績大幅下滑。同時,由于市場中的負面信息可能會被放大,這就會導致市場對公司未來經營的預期產生不確定性,股價因此承壓,可能會出現大幅波動,甚至暴跌。
此外,在實踐中,不少上市公司因并購獲得了較高的商譽,但是由于被并購企業的業績不達標等原因,在并購后通過機構評估產生大量商譽減值,這種商譽減值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上市公司當期利潤。比如在藍色光標并購博杰廣告一案中,由于博杰廣告沒有達到其承諾的業績,藍色光標對博杰廣告的投資存在商譽減值的可能性,由于失去了業績的支撐,博杰廣告巨大的商譽泡沫也將破滅,藍色光標將面臨著商譽減值的風險。藍色光標并購所引發的商譽減值案例在資本市場上不是個例,還有很多相似的情況在發生。例如,堅瑞沃能、綜藝股份、華星創業、國民技術、游久游戲等多家上市公司均遭遇過商譽減值之痛,導致業績在2017年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甚至虧損。長久下去,上市公司通過并購獲得更多的市場資源的能力會逐步減弱,并會整體影響整個國家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秩序的維持,不利于商事法律文明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