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2018年以后,前期并購的公司將一批批的對賭期滿,商譽就將開始像潮水一樣退去,資本市場將可能面臨萬億級的市值蒸發!屆時,誰受的傷害最大呢?滾滾的收購大潮背后,站著的是被榨干的股民、被掏空的上市公司,我們應該拿什么來救贖正在被商譽掏空的上市公司?
已經形成巨額商譽的上市公司,監管部門應該加強上市公司對賭期內的業績審核,坐實資產負債表,虛高的商譽不能死撐到對賭期滿,要在對賭期內讓交易雙方履行承諾,甚至考慮延長股票的解禁期限。近期監管部門一直在加強公司治理層及審計師的法律責任,這個導向當然是正確的,但還是治標不治本,并購的成功與否在于并購標的是否真的贏利、公司是否具有相應的成長性,所以加強對并購標的的管理,加強內控,努力提升其經營管理能力是關鍵。
監管部門應明確上市公司建立母子公司管控體系,明確要求并購標的建立內控體系,規范管理,實現業務財務一體化;監管部門還應要求被收購項目單獨披露報表,至少在收購完成的前三年。由于目前沒有這方面的要求,所以投資者及監管機構很難掌握被收購方的經營及財務狀況,這就很難保證其經營的健康程度與信息透明度。
此外,要努力減少核心人才的流失。巨額的商譽往往出現在輕資產、高科技行業,這類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才,所以,在收購之后,上市公司應該建立人才管理的長效機制,如與業績掛鉤的、有較長鎖定期的股權激勵計劃。
國外的數據表明,收購形成的商譽占凈資產比重在30%以內是合理的,風險是可控的,一旦超過這個比例,公司經營就無法覆蓋風險。建議監管部門嚴格控制商譽超凈資產30%的收購行為,對這樣的收購可以延長對賭,或延長股票解禁期限,或限制股東股票質押,或修改會計準則,對超30%的部分進行強制攤銷。
總之,商譽猛于虎,愿上市公司慎之,愿監管部門嚴管之!愿未來商譽不再成為炸垮上市公司的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