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投的是錢,最為關注的是上市公司是否賺錢與值錢;賺錢是現在時盈利,值錢是未來時盈利;盡管賺錢與值錢時點不一,但實質還是賺錢。如何評價上市公司的賺錢多寡與效率高低呢?《董事會》價值研究院聯合創值國際智庫上市公司課題組,發布上市公司創值百強報告(2018),評價、揭示創值收益與創值效率百強上市公司。
賺錢有會計核算與經濟核算之別。會計核算以凈利潤為尺度,是收入減去經營管理成本費用、債務資本成本費用的差額,但不是凈值性收益。一是少計了資本成本,只扣減了以利息支出所代表的債務資本成本,而沒有扣減因使用股東資本而產生的成本。股東資本不是免費的午餐,而是有成本的,其成本就是高于無風險如國債的溢價。二是多計了費用,將應該長期攤銷的投入費用如研究開發、企業形象推廣等費用都在當期扣減,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因此,對企業的投資者來說,凈利潤也不是真正的賺錢,正如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所指出的:“企業盈利根本不是利潤,只要一家公司的利潤低于資本成本,公司就處于虧損狀態;只有企業獲得了超出資本成本的收益,才可以說企業盈利。”
經濟核算的經濟增加值(也稱創值收益)才是真正的盈利。
首先,經濟增加值反映了真實的當期凈值性收益。經濟增加值計算公式為:經濟增加值=調整性運營利潤-資本成本。它不僅剔除了會計數字的扭曲和曲解,調整了不屬于在用性、營業性、當期性的投入、費用和收益,而且在調整的基礎上,扣減了包括運營成本、債務資本成本及股東資本成本的所有成本費用,因此經濟增加值反映出收益的真實性和凈值性,是真正的賺錢收益。
其次,經濟增加值也是核算未來值錢的基礎,因為它是價值的核心要素。其估值公式為:價值=投入資本+經濟增加值折現值。即當經濟增加值大于零,表明在扣除所有的成本和費用后的剩余收入歸股東所有,企業價值增大;反之,小于零,表明企業經營所得不足以彌補包括股權資本成本在內的成本和費用,企業價值降低。經濟增加值估值結果與現金流估值結果相等,優于現金流的是不僅可以對整個周期的投入績效進行評估,而且可以對周期中的每個階段的業績進行計算衡量。
因此,真正從投資者角度計算的賺錢收益不是凈利潤,而是經濟增加值。曾名列世界500 強第七的安然公司在破產前三年,凈利潤呈現正增長,經濟增加值卻是負增長,最終走向破產的不歸路。
為此,以A 股上市公司披露的2017 年年報數據為基礎,剔除了金融類企業及數據異常的企業,對3425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創值收益(經濟增加值)應用創值核算與分析系統進行核算與分析后,賺錢最多的中國創值收益100大上市公司呼之欲出。
上述數據的意義在于:
其一,反映這些上市公司真正在賺錢。因為創值收益不僅剔除了債務資本成本,而且剔除了股權資本成本,盡量剔除了所有成本費用。數據為正反映其創造價值,為負反映其減損價值;數值越大說明企業當期創造的凈值收益越多,價值越大;越小說明企業當期創造的凈值收益越少,價值越小。
其二,奠定了未來值錢的基礎。一般來說,未來值錢與否不是畫藍圖、編故事,更要根據現實估算未來,根據已知推算未知。未來是否值錢,一是分析賺錢的質量,即分析創值收益內在的增長性、投入產出比的效率性,來源構成比的穩定性、投入資本的風險性等基礎上,判斷未來的走向。二是要基于無增長假設和增長性假設進行預測。無增長就是根據現在、已知的條件,0 增長性假設;增長性假設就是對增長影響的因素進行具體測評的假設。形成三段式估值模型,即估值模型=期初投入資本+無變化增長期創值收益值+高速增長期創值收益增長值+穩定增長期創值收益增長值。三是根據當期賺錢基數和增長基數,估算值錢多少。
創值收益是企業真正的賺錢所得,其數量大小反映出屬于賺錢規模,但規模總量大,可能投入大,因此作為絕對量的創值收益不能反映單位投入產出的效率性,不能體現賺錢之“能”。
首先,賺錢之“能”體現為效率。從產出看,有收入、利潤、經濟增加值等層級之分,最有效的產出是經濟增加值,即創值收益。從投入看,資產有在用和待用資產之別。長期以來,簡單將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總計視為企業運行的投入資本。其實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不是企業當期的投入凈值。由于歷史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有一些資產是歷史沉淀下來分期攤銷的,有一些是為未來發揮作用的投資,有一些是當期發揮作用的,因而,資產可分為在用資產和待用資產。在用資產是企業當期運營的凈投入,是按照資產的在用性和收益的匹配性等原則將資產中的多計部分、應計部分進行了調整,包括所有當期已經投入企業的正常業務經營過程或旨在產生經營利潤的資本,強調的是為產生正常收益而投入的實際數值,使得投入資本與經濟收益相匹配。待用資產是正在投資、興建、儲備、待處理的長期資產,這主要有長期投資中的在建工程、處理性長期資產,處理性固定資產等。因此,最有效的產出是創值收益(經濟增加值),最充分的投入是在用資產,兩者之比即經濟增加值/在用資產構成了創值率,體現1 元凈投入獲得的凈值收益的效率性,最實在地反映當期在用資產創造的當期創值收益的效率。
其次,賺錢之“能”要體現為穩定性效率。企業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經營業務、投資業務以及營業外收入等。其中,經營性業務是企業的主體和基礎,它是面向市場和用戶的需要,實施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信息資源及營銷、生產、質量、技術、文化等全方位管理的動態過程。經營業務是主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對外投資是輔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可控性。因此,最準確反映賺錢之能的是創值效率中的經營性創值效率。
經營性創值效率由經營性創值收益與在用性經營資產構成,其公式為:經營性創值效率=經營性創值收益/在用性經營資產。經營性經濟增加值是經營收入減去運營成本、債權資本成本以及股權資本成本后的凈收益。在用性經營資產是與生產經營相關的資產,一般占在用資產的70%以上,是企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為此,以A 股上市公司披露的2017 年年報數據為基礎,剔除金融類企業及數據異常的企業,對3425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創值效率進行核算與分析后,中國上市公司創值效率100強浮出水面。
上述數據體現出:
其一,度量賺錢之能。直接反映1元的經營投入創造了多少的經營凈值收益。該指數越大,意味著資本效率越高,創造的經營性凈值收益越多,賺錢能量越大。如最大的分眾傳媒,1 元投入可以創造0.7325 元的凈值收益。指數越小,意味著資本效率越低,創造的經營性凈值收益越少,賺錢能量越小。例如涪陵榨菜,1 元投入創造了0.1923 元凈值收益。
其二,分析賺錢之因。因為創值效率=經營資產創收率x(1-營業收入運營成本率-營業收入資本成本率),因此創值效率可以細化,經營資產創收率、收入運營成本率、收入資本成本率三項因子,經營資產創收率是營業收入與當期經營資產之比,體現經營凈投入創造營業收入的能力;營業收入運營成本控制率是運營成本與營業收入之比,體現運營成本管理的能力;營業收入資本成本控制率是資本成本與營業收入之比,體現資本成本管理的能力。由此,可以細分分析創值效率之因。
其三,奠定值錢基礎。創值效率是現在賺錢的驅動力,可以用創值效率與投入資本計算當期的創值收益,而且可以與內在增長率乘積計算創值效率的增長率,計算未來收益的增長率,因此,創值效率是值錢的基礎,也是股價的基礎、市值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