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凌云
摘 要:“創設情境”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于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但是如果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不能很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就會成為課堂教學的“絆腳石”。
關鍵詞:創設;有效情境;教學
一、當情境圖致使學生徘徊于教學目標之外時
案例一:
這是一節一年級的數學課《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口算》。課的開始,老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并隨之配有情景圖。
師:學校里運來了一些數學書和一些語文書,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幅圖,你能從圖中找到哪些數學信息?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生1:一盒語文書有30本。
生2:一盒數學書有35本。
生3:語文書應該有38本,旁邊不是還有8本嗎?
生4:旁邊有3本數學書。
師:那你能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生1:語文書一共有幾本?
師:這個問題你能解決嗎?怎樣列式?
生:30+8=38(本)
師:你還能提出不同的問題嗎?
生2:一盒數學書比一盒語文書多幾本?(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師:還有嗎?
教室里比較沉悶,而且時間已經過去十分鐘左右,教師開始有點急了,學生的回答總是不是她想要的答案。于是教師只能自己提出這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小朋友們,老師這里有兩個問題,你們能幫我解決嗎?問題一:數學書一共有多少本?問題二:一盒數學書和一盒語文書一共有多少本?
接著孩子們和老師共同開始解決問題……(時間已經過去25分鐘)
二、當情景圖致使學生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時
案例二:這是一節二年級數學課《認識乘法》,本人現場聽課印象非常深刻。老師在上課開始創設了一個生動的情境,電腦演示就像播放動畫片一樣,孩子們也非常興奮開心,這時老師提問:同學們,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積極發言:
生1:我發現了有白云、大樹、房子、還有好多小動物……
生2:我發現了有一條小河,河上還有一座橋。
生3:我發現小兔們在開心地說著什么……
生4:我發現小雞們在捉蟲子吃……
孩子你一言我一語興奮地說著發現,老師在肯定學生的回答中還不斷地提出問題:“你還發現了什么?”于是學生又有新的發現。此時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10分鐘……
以上兩個案例中,教師看似在努力地體現新課標中所提出的種種理念,但是透過情境我們應該想到:學生如此漫無邊際的回答,如此踴躍地進行“看圖說話”。
這難道是新課標所追求的?教師創設情境最終目的在于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因此,上述案例中教師的情境創設是失敗的。下面我就對其原因作簡單的分析。
(一)情境圖創設失效
案例一《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口算》,教師出示情境圖旨在引導學生找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一盒數學書35本,一盒語文書30本,散的還有3本數學書和8本語文書),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數學書一共有幾本?一盒數學書和一盒語文書一共有幾本?)。但是,由于主題圖的意圖不明,學生不能提出教師所期待的數學問題,最終還是由教師自己提出,引入新知。然而此環節卻占去了整節課將近一半的時間,導致知識目標因此“流產”。案例二《認識乘法》執教者的意圖是在于通過創設生動的動畫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畫面來尋找數學信息。然而,情景圖中的畫面過于“生動”,導致學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數學層面上,因此,該情境的創設明顯干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成了這堂數學課的“絆腳石”。
創設情境要吻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要把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有價值的數學題材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感到親切,由此激發他們樂學好學的興趣。案例一中的數學題材的呈現真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嗎?這一點值得商榷。案例二中,情境過于花哨導致了學生漫無邊際的回答,所以,我想教師在情境創設時就應避免情境圖過于“豐富”導致數學知識的弱化。
(二)教師主導作用的缺失
正確認識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關鍵,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才能充分體現出來。案例一中,當學生的回答久久不能令教師“滿意”時,教師顯得非常無奈,但仔細分析,當學生的很多回答偏離本課的教學目標時,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把孩子們的思路引導到自己所預設的軌道上來,而不是被學生牽著鼻子走。課堂上教師的提問技巧很重要,有針對性或者一針見血的提問能為教學效果添磚加瓦,但那些無思維價值的問題則是浪費時間,使課堂教學進度滯后。案例二中正是由于教師空洞不恰當的提問使數學課堂“淪陷”為語文課。“你發現了什么?”這樣一個問題,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范圍太大了,很少有學生能從數學的角度、動物的數量上來回答這個問題,而是把自己直觀看到的告訴老師。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將學生的視線盡快轉移到數學信息上來才是上策。所以,教師不妨以“仔細觀察這幅圖,你能從中發現哪些數學信息呢?”強調發現數學信息,這樣的提問方式直接把設計意圖體現出來,可能會有另一種課堂效果,對教學流程也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之,合理有效的情境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反之,則成了課堂教學的“絆腳石”。如何讓情境創設在數學教學中凸顯精髓,需要我們繼續深思和研究。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