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吳文仙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農村延伸拓展,貴州農村創業創新風生水起,創業潛力和創新活力不斷迸發,廣大農村正逐步成為新時代農民不用背井離鄉就能謀求美好生活的新天地。
以往許多貴州人靠“往外走”擺脫貧困。隨著貴州農村的改革發展,農業產業革命進一步的推進,貴州各地正引導農民回鄉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農村延伸拓展,貴州農村創業創新風生水起,創業潛力和創新活力不斷迸發,廣大農村正逐步成為新時代農民不用背井離鄉就能謀求美好生活的新天地。
去年以來,銅仁市萬山區進一步加大就業創業扶持力度,通過推薦就業崗位、發展產業、金融扶持、崗前培訓等政策,激勵返鄉人員就地就近創業就業。
在萬山區茶店街道塘邊村,楊永勝回鄉發展林下養殖業已有一年。得益于當地政府的幫助,建廠之初,楊永勝順利地流轉到土地,還拿到產業扶貧資金。今年,楊永勝又養了300頭香豬和萬羽土雞,他還準備繼續擴大規模。
“產業落地后,政府已解決15萬的扶貧資金,現在正在幫助我們貸400萬元的子基金,把產業擴大,帶動更多群眾創業致富。”楊永勝說。
近年來,萬山區以“雁歸興貴”和“就業扶貧”為重點,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平臺,通過就業小額擔保貸款、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兜底,激勵返鄉人員就地就近創業就業。
從全省來看,2015年,貴州啟動“雁歸興貴”行動計劃,加速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進程。2017年9月,為鼓勵和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創業創新,貴州省政府辦公廳就進一步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出實施意見,重點在金融扶持方式、簡化市場準入、財稅政策支持、用地用電保障、社會保障政策五個方面出臺優厚政策支持返鄉創業創新。
意見指出,農村創業創新要與貧困地區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切實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增收致富。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要突出重點地域和發展方向,在推動農村產業融合、強化創業創新主體培育、創建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突出抓好貧困地區創業創新等方面著力。
貴州和全國很多縣(市、區)一樣,在推動農村創業創新工作中勇于開拓、大膽創新,形成了一批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范例,在政策落實、產業引領、工作推動和管理服務等方面都有典范。5月21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范例名單》,貴州安順市平壩區、遵義市匯川區和銅仁市思南縣3地上榜。
盛夏時節,順著彎曲的山路在水城縣百里產業帶穿行采訪,沿途果蔬遍地,一幅幅“生態美、產業興、經濟活、百姓富”的美麗鄉村畫卷令人心曠神怡。
作為“三變”改革的發源地,水城縣處處涌現出改革帶來鄉村變化的氣息,從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到鄉村旅游、脫貧攻堅,無不體現出改革創新的獨特魅力。
從2014年六盤水創新性地提出“三變”改革以來,通過激活農村自然資源、存量資產、人力資本,讓村集體、農民、經營主體“三位一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促進了農業產業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

近年來,湄潭縣堅持生態為先,特色為要,著力實現“產業興,百姓富,村莊美”。圖為湄潭七彩部落景區一角。(瞿欣含/攝)
近年來,六盤水以“三變”為基礎,陸續提出“三變”+特色農業、“三變”+鄉村旅游、“三變”+城市資源等“三變+”模式,推動農業農村創業創新,讓農民在家鄉有了創業就業的平臺,激活農村發展活力。
同樣,因改革而興、因改革而變的還有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短短幾年間,這個曾經的國家二類貧困村,通過土地流轉、合股聯營,實現了從貧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跨越式轉變。如今,“塘約經驗”正引領平壩農村悄然變化,全面推動平壩區農村經濟發展。
而作為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的湄潭縣,承擔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11項國家級改革試點任務,如今探索出了“確員定股東、確權定資產、確股定歸屬、確管定經營”等經驗,既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又激發了村級集體經濟的活力。
此外,今年5月入選全國100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范例的遵義匯川區、安順平壩區和銅仁思南縣,突出表現在創業創新業態的多樣性,農業與其他產業交叉融合發展、特色鮮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創業創新工作的引領性,政府重視、工作機制健全、有一批能夠提供優質服務的創業創新園區(基地);幫扶措施有力,對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引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示范帶動作用。
中央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熟悉和了解農村的“鄉村工匠。”
在農村各類人才中,返鄉創業人才十分重要,是“鄉村工匠”的主力軍。這些長期在外打拼的農民工,擁有一技之長,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一定的經濟基礎。他們回到家鄉,可以利用已有的資源,帶動家鄉的親戚、朋友一起創業,幫助父老鄉親脫貧致富。
三穗縣臺烈鎮頗洞聯合黨總支書記、頗洞村黨支部書記吳富才就是這樣的典型,吳富才在外務工多年后返鄉創業,成為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2014年當選村支部書記后,吳富才帶領村支“兩委”狠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當年便創辦以養殖、蔬菜、苗木花卉為主的頗洞村黨社聯建合作社。
頗洞村創新“黨社聯建”模式,通過黨支部引領、合作社推動、黨員帶頭、群眾廣泛參與,推動“融合發展,抱團脫貧”,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生產,到發展生態休閑農業,再到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的蛻變,村集體企業發展成為一家擁有8家企業12家合作社的集團公司,走出了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抱團脫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了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雙贏。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68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60元,實現分紅366萬元。
此外,貴州還涌現出帶領庫區移民走上致富路的思南縣常青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白彩文、潛心打造黔西南地區食用菌王國的安龍縣農望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黎富平、創新農業合作社吸引萬名村民的丹寨縣朵往頌創新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光智等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
作為全國勞務輸出大省的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近年來,貴州以脫貧攻堅統攬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農民工返鄉創業作為推動創業創新、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政策落實、產業引領、工作推動和管理服務等范例。僅2017年,貴州省返鄉就業創業75.4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