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譚文明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文葉飛
推窗見綠、出門賞景、起步聞香。石阡縣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全面實施綠道、綠水、綠城、綠園、綠景、綠村的全域綠化“六綠”攻堅行動,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2.43%。
林業總產值、森林覆蓋率、生態綜合指數穩步提升;建成省級農業園區8個、市級農業園區8個、縣級農業園區11個,實現各鄉鎮(街道)農業園區全覆蓋;先后獲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工程試點縣、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等8項殊榮。
近年來,石阡縣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瞄準“溫泉之城·長壽石阡”目標定位,緊緊圍繞建設全國重要綠色生態產業基地、國際休閑旅游養生目的地等發展目標,牢牢把握“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發展基調,扎實開展森林保護“六個嚴禁”執法專項行動,全面實施綠道、綠水、綠城、綠園、綠景、綠村的全域綠化“六綠”攻堅行動,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2.43%。
植綠種綠,以綠靚道,讓城市擁抱森林。圍繞打造“一條道路、兩邊風景、三季有花、四季分明”的生態長廊目標,對穿城而過的佛頂山大道部分路段進行提級改造,沿路兩旁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工程。
完成“六綠”攻堅行動石阡南站綠化示范點建設面積384.6畝;完成濱河步道改造及南延、縣城至五峰山三昧禪院旅游公路、縣城至鴛鴦湖旅游公路、五德鎮至坪山鄉四好農村路等工程建設;完成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四旁地”栽植泡桐、椿木、杉木、軟籽石榴、桃、李等樹種30余萬株。
將國榮、坪山、五德、楓香、中壩等鄉鎮(街道)的景區景點公路、重點通道串聯起來,全部納入景觀改造,初步形成“一路一景、一鎮一品、一村一特”的景觀格局。
保綠護綠,以綠護水,讓綠色裝點城市。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理念,全面實施重點流域環境保護。投入500萬元全面取締烏江網箱養殖,投入2000萬元用于龍川河流域排污整治和污水管網建設,現已初見成效,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8.83%,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
城河相融,城景互補,把縣城第二小學至縣消防大隊沿河岸邊打造成“水在城中、城在水中、山環水繞、山水相依”的特色城市景觀步道,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全面實施河長制,形成一河一策、專人管治、義務監督、嚴格考核的常態化管理,實現河道、水庫等各類水域監管全覆蓋。切實加大對鴛鴦湖國家級濕地公園、小龍河省級濕地公園的巡管力度,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建立監測網點,對水質、鳥群及周邊環境進行全方位監控,使得這里的山更青、水更綠、鳥更多。
立體增綠,以綠養城,讓森林走進城市。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按照“山為魂、水為韻、人為本”的思路,有計劃地推進“綠城”工程實施,用好、用活、用足“國際休閑旅游養生目的地”名片,充分利用自然山體和生態原貌,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旅的溫泉療養新城。建設多個綠色開放空間,方便市民休閑娛樂,大力提升城市綠色品質、綠色顏值。
全域推進佛頂山溫泉小鎮的綠化亮化美化建設,對中壩快速通道、北塔大道、佛頂山大道城北段等城市主干道全面實施提級改造;打造了白沙鎮邱石冥山體公園、五峰山森林公園等綠地公園,構建春夏秋冬四季有景的城市綠化系統。其中,五峰山森林公園依托五峰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打造,累計投資2000余萬元,集生態療養、休閑度假、健身娛樂、避暑觀光于一體。

石阡縣整合“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等項目資金,對國榮鄉樓上村等傳統文化村落、重點旅游村寨進行全面綠化美化凈化,形成主題鮮明的鄉村旅游特色,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圖為樓上古寨。(石阡縣委宣傳部供圖)
見縫插綠,以綠活園,讓園區變成景區。石阡縣以“農業園區化、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為引領,按照“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園、戶戶農家樂、人人奔小康”的思路,把農業園區放在全縣生態文明的大戰略中謀篇布局,充分考慮各地地形氣候特征、耕地利用條件、群眾意愿等因素,成立由多部門聯合組成的縣級規劃方案評審工作組,重點對各園區的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產業市場前景進行評審,確保產業與自然、市場、民意共通共融,初步實現了“鄉鄉辦園區、村村辦產業、戶戶有收入”的目標。截至目前,累計建成省、市、縣級農業園區27個,其中生產型園區22個,休閑觀光型園區5個。
此外,積極推行“綠色產業化、產業綠色化”新路,圍繞“1+3”產業發展體系,啟動了白沙鎮羊角山、五德鎮地印、國榮鄉周家寨等村的茶葉,花橋鎮冷水壩、北坪等村的苗木苗圃等生態產業鏈建設,完成高標準茶園建設面積17萬畝、油茶產業建設面積10000畝、楠竹基地建設面積3000畝、花卉苗木苗圃培育面積3054畝。
處處透綠,以綠美景,讓旅游不再單一。位于佛頂山東麓、具有“一地跨三縣”之說的坪山鄉堯上民族文化村,居住著2000多仡佬村民,是仡佬民族文化十分濃厚的村落。村四周是蔥郁碧翠的原始森林,山青水秀,幽靜雅致,包溪河繞著村莊蜿蜒流淌,溪水清涼,錦鱗歡游,水鳥嬉戲。山倒映著水,水鑲嵌著山,山水相連,相映成趣。
村中獨具特色的吊腳樓、雙魚亭、風雨橋、花格窗、荷花池、石板巷子、圖騰雕塑、六和文化廣場等令人目不遐接。坐上馬車,溯包溪河而上,唱起山歌,步行走過青石駁岸、小家碧玉的幽谷長廊,甚是愜意。這個經石阡歷屆領導打造的集生態科考、智能觀光、健康養生、休閑避暑等多元化、多層次、多功能旅游元素于一體的村落,把荒山變成了綠景,實現從賣資源到賣文化的轉變。
打造綠園,以綠興村,讓綠色釋放紅利。成功整合“四在農家·美麗鄉村”、一事一議、小城鎮建設、農村公路組組通、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等項目資金,對國榮鄉樓上、坪上,坪山鄉坪洋寨,楓香鄉鴛鴦湖,甘溪鄉坪望、扶堰,花橋鎮北坪,五德鎮新華、廣坪槽等傳統文化村落、重點旅游村寨進行全面綠化美化凈化,把各個鄉村旅游點串聯打造成爬佛頂、賞鴛鴦、看桃花、品苔茶、泡溫泉的全域化旅游圈,形成了主題鮮明的石阡鄉村旅游特色,帶動100多戶農家樂發展,戶均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
同時,啟動實施了玉虹新村、溪口新村、本莊鎮山體公園、聚鳳鄉省級油茶園區等重點綠化工程建設。
此外,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原則,發展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節能環保型的“四型”綠色經濟產業,充分利用農林資源優勢,引導農戶以資源、資金等方式入股,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并通過農村電商讓綠色農特產品風行天下,把巍巍青山變成富民的“綠色銀行”。新建精品水果園面積2萬畝,種植蔬菜面積30萬畝,發展中藥材面積1.5萬畝;全縣茶園面積達38.8萬畝,實現茶葉綜合產值20.45億元,涉茶人口15萬人,帶動1.22萬貧困茶農人均增收2850元。
推窗見綠、出門賞景、起步聞香。石阡,用生態文明、森林文化為新農村注入新的綠色家園文化元素,建成了一批生態文明示范村,新建、改建、擴建城區休閑游憩場所,不斷提升民眾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