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安通
三穗縣臺烈鎮頗洞村在持續深化“黨社聯建”模式基礎上,又探索“支部帶實體、強村帶弱村、能人帶群眾”的“黨建三帶”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抱團脫貧”的致富之路。
盛夏時節,在黔東南州三穗縣臺烈鎮頗洞村占地4800平方米的熱帶植物館里,百花爭奇斗艷,村民鄭茂菊不停忙碌。“現在光是在植物館里管護花草,一個月就有2000多塊錢的收入,前段時間剛搬了新房,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
近年來,三穗縣臺烈鎮頗洞村創新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黨社聯建”發展模式,呈現出群眾參與廣泛、扶貧效果明顯、群眾受益直接、黨群關系和諧的可喜態勢。
在持續深化“黨社聯建”模式基礎上,頗洞村又探索“支部帶實體、強村帶弱村、能人帶群眾”的“黨建三帶”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抱團脫貧”的致富之路。
村民要致富,還看黨支部。
過去,頗洞村村民一直處在土里刨食、靠天吃飯的貧困之中。面對群眾不信任、矛盾問題多、產業發展難等困境,多年在外做工程、年掙100多萬元的“能人”吳富才決心為鄉親們盡快過上好日子盡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黨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被推選村支書后,吳富才便立即帶領村支“兩委”班子成員展開入戶調研,摸排村民現實需求,為村子脫貧開出“藥方”。
“就是要把群眾組織起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才能讓黨的好政策落地生根。”吳富才“照方抓藥”,實打實干,帶領頗洞村率先提出了“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黨社聯建”發展模式,由村兩委領辦成立村級專業合作社,讓資源聚集起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脫貧。
“這種聯建發展的模式既能凸顯黨支部的引領作用,又能凝聚合力,最大限度發揮作用。”吳富才目前也是頗洞村農峰蔬果合作社的監事長。
通過支部帶實體的方式,頗洞村村支“兩委”領辦合作社已達12個,主要涉及生態養殖、建筑工程、苗木花卉、餐飲住宿、農業體驗、蔬果采摘、休閑騎行、鄉村旅游、電子商務9個產業。村民們踴躍用資金、土地、技術、勞動力等入股合作社發展特色產業,全村90%的村民已成為合作社股民。
村民何祖龍,是村合作社第一批股民。“試著入了6000元,沒想到一年下來分到4800元紅利。”嘗到甜頭,何祖龍再加上3畝土地折合入股18萬元,成為合作社第一大股東。
一些處于觀望狀態的村民也紛紛加入合作社。
頗洞村的發展“春風”,很快吹到了周邊多個村。滾馬鄉上德明村村委會主任孫春中看到頗洞村有了發展,帶著村支“兩委”到頗洞村“取經”,兩個村一拍即合:聯動發展。
一石激起千層浪。縣里、鎮里都希望頗洞村能在更大范圍釋放帶動效應。
“2015年8月,在縣委的指導下,我們組建了跨2個鄉鎮5個中心村共1.8萬人的聯合黨總支,并于2017年6月,對聯合黨總支進行了升級,成立跨3個鄉鎮和10個中心村的村級聯合黨委,打破產業發展界限,在村級規劃、產業布局、資源整合等方面形成抱團發展。”頗洞村聯合黨委第一書記張清凱告訴記者。
在產業布局上,以頗洞村為核心,10個村發展“一盤棋”、建設“齊步走”。頗洞村與其他村采取“聯手”方式,實施產業“錯位”發展,張清凱說:“對頗洞村已有的藍莓、草莓、餐飲產業,其他村不再‘復制’,側重于發展垂釣、稻田養魚、水上樂園等‘附屬’產業,形成‘一村一品’‘一社一特’的片區四季皆可玩、可摘、可吃的產業發展格局。”

三穗縣臺烈鎮頗洞村探索 “支部帶實體、強村帶弱村、能人帶群眾”的“黨建三帶”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融合發展,抱團脫貧”的致富之路。圖為三穗現代農業生態產業園。(彭慶模/攝)
同時,以頗洞村為中心,聯合瓦寨鎮調洞村、長吉鄉燒巴村等9個鄉鎮的“黨社聯建”村開展合作社共建,組建覆蓋全縣范圍內的社協“合作總社”,形成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良好勢頭。
2017年區域內合作社已發展至30個、企業12家,入股資金共計8546萬元,實現貧困人口全覆蓋,區域內合作社總贏利達776.95萬元,實現2個貧困村出列,294戶1152人脫貧。
“村里的大米、竹編,通過電腦上的‘集市’就賣出去了,吳書記作為我們的‘帶頭人’真有兩下子!”頗洞村村民劉世敏指著村里的電商服務站對記者說。
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近年來,頗洞村突出“能人治村”“能人興村”“能人富村”發展理念,著力建好服務群眾意識強、具有較強致富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的村級“能人庫”。
“我們頗洞村支‘兩委’成員中,8名班子成員就有6人是返鄉創業人員、致富帶頭人、復轉軍人和大中專畢業生。”吳富才說,利用“能人”掌握的技術、銷售渠道等優勢,讓“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
除了注重將“能人”選進村兩委班子外,頗洞村還采取“聯一扶二幫三”(聯系一戶富裕戶、扶持兩戶示范戶、幫助三戶貧困戶)幫扶方式,組織全村12個合作社負責人、11位種養殖專業大戶、9位家庭農場主、24位致富帶頭人,積極與800戶農戶結成了幫扶對子,實現“滴灌式”精準幫扶。
同時,引導黨員能人積極參與到村級發展中來,讓黨員能人的傳、幫、帶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目前,頗洞村涌現出了吳富才、吳先牛、張啟輝等79名黨員創業帶富致富能人,他們參與成立的農峰、富發高山、三春、春蕾、勤豐等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直接帶動1200余名群眾穩定就業。
思路決定出路。從2014年頗洞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方式推出“黨社聯建”發展模式以來,短短幾年時間里,頗洞村就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生產,到發展生態休閑農業,再到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的華麗轉變。
2017年1月,頗洞村將8家村屬集體企業和12家村兩委領辦合作社,組合成立頗洞村集團公司,采取“產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培育一產業、做大二產業、延伸三產業實現產業提升,先后成立了綠源食品有限公司和貴州黔東生態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目前,頗洞集團公司已將三穗鴨及鴨蛋、豆制品和腌制品等作為主打產業、主打產品加快推進。
“2017年,全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68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160元。”吳富才興奮地表示,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著手謀劃集團公司上市了。
“三帶”促發展,抱團力量大。在全面小康建設的征程上,頗洞這個發展的“火車頭”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