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潘池響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袁紹陽
三都水族自治縣充分依托農戶房前屋后的院落,以及周圍的閑散土地、水域空間等資源,探索出“化零為整、化繁為簡、化廢為寶、化農為商”的貧困山區“庭院經濟”脫貧新路。
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近年來,三都水族自治縣針對部分村寨坡陡谷深、田地零碎、居住分散的實際,充分依托農戶房前屋后的院落,以及周圍的閑散土地、水域空間等資源,緊扣“五步工作法”和產業革命“八要素”,探索發展包括小菜園、小茶園、小果園、小藥園、小田園、小作坊、小養殖的“七小庭院經濟”,并探索出“化零為整、化繁為簡、化廢為寶、化農為商”的貧困山區“庭院經濟”脫貧新路。
目前,全縣已發展小菜園13.22萬畝、小茶園16.7萬畝、小果園22.32萬畝、小藥園1.26萬畝、小田園3萬畝、小作坊100余家,小養殖發展生態禽30.9萬羽、稻田養魚6萬畝,覆蓋91個行政村(含5個社區)35962戶貧困戶127675人(次),貧困人口通過發展“庭院經濟”實現戶均增收3500元左右。
2017年12月21日,三都自治縣委書記朱奉余在周覃鎮、九阡鎮、中和鎮檢查指導工作時說,黨員干部要為貧困群眾“當好家、算好賬”,切實發揮“干部當家”的作用,鼓勵群眾大力發展“庭院經濟”。
為此,三都以傳統產業、村組、合作社小、弱、散等問題為切入點,對發展“庭院經濟”必須的要素進行全面優化整合。
整合零星產業。著力優化產業布局,重點對工業辣椒、茶葉、水晶葡萄、黃桃等零星產業進行科學布局,做到零星產業點、線、面有機統一。
整合零星村組。采取“強村+弱村”“強組+弱組”合作模式,深入開展區劃調整優化,將原來274個村(居委會)2144個村民小組拆并為86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1433個村民小組。
整合零星合作社。開展轄區合作社摸底排查,重點對“空殼合作社”“僵尸合作社”進行整治和清理,同時加快對農民示范合作社創建的指導,分級建立示范社名錄,把示范社作為政策扶持重點。
三都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潘仕進介紹:“圍繞‘庭院經濟’生產經營項目多、投資少、見效快、商品率高、經營靈活等特點,三都從簡化技術服務、審批程序、經營時間三方面著手,加快推動‘庭院經濟’發展。”
簡化服務流程。建立縣、鎮、村三級產業脫貧技術服務指揮體系,實行層級管理制度,縣、鎮、村分級成立產業脫貧技術服務指揮中心、所、站,24小時運轉,確保3日內在指定地點完成技術服務任務。
簡化繁雜程序。出臺了《三都水族自治縣“最多跑一次”改革實施方案》,梳理出證明材料主體要素,砍掉各類不必要的證明和申報材料,推進全流程網上辦理;按照每戶5000元至7000元的補助標準,建立“庭院經濟”幫扶基金,優化“先建后補”資金申報機制;建立健全“庭院經濟”產品認證審批機制,符合要求、條件成熟、質量達標的農產品,由農業產業產品認證主管部門及時跟蹤認證。
簡化冗長時間。根據農戶意愿和地理區位,自主選擇發展水藥、蔬菜、民族工藝制作等短平快產業,充分縮短農戶管理時間。
產品網點銷售。把電子商務網上銷售平臺搭建在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庭院上。目前,全縣有限網絡線纜已經全覆蓋,建立網上銷售站點85個。
建立健全冷鏈物流體系。與進駐三都的物流企業建立農業產業銷售運輸戰略合作關系,由指定的物流企業負責指定線路的產品運輸,提高網售產品流通的效率。
針對部分農村存在土地、民房和資金閑置的情況,三都“化廢為寶”,讓農村閑置資源“活起來”。
利用農村閑置土地。成立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引進土地流轉企業,對閑置的土地進行重新規劃、重新改造,統一租賃、統一運作、統一管理。據不完全統計,三都利用農村閑置土地增加了經果林面積4.3萬畝、藥材面積3000畝、魚塘面積5000畝等,有效開發利用荒坡1.5萬畝,帶動1.3萬群眾人均增收2500元。
利用農村閑置資產。以政府為主導、群眾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引入外部資本,采取合作、合資、合股等方式,將傳統村落、特色民房、閑置學校等改造成觀光旅游、養生養老等場所。目前,三都已開發了都江怎雷、九阡水各等一批特色旅游村寨,帶動農村新增就業人口2500人,增加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100萬元。
利用農戶閑置資金。創新實施“先建后補”政策,對發展庭院經濟的貧困農戶實行直接補貼,對非貧困戶發展示范點建設的予以適當補助。目前,全縣愿意實施“先建后補”項目的農戶有5401戶31584人,涉及資金1.2159億元。

三都水族自治縣積極將農村閑置的土地利用起來,集中發展產業。圖為當地群眾在育苗基地灑水育秧。(三都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
三都自治縣以農村合作社為平臺,積極促成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良性互動發展,通過“技術聯盟”、市場共享等方式,讓村民、社員、村集體和合作社形成“共同體”,培育“農民商人”群體。
將農產品變為商品。引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加快實現對農產品品種、安全生產加工、檢測技術等全過程的覆蓋。
著力打造農產品品牌。打造“孵化平臺”,推行產品“二維碼”身份證號,采用“一戶一號”的方式,重點打造“云雪茗”“水晶葡萄”“都江柑”“九阡李”等農產品品牌。
“線上”“線下”共同銷售。“線上”依托全縣85家電商企業(網點),創新“支部+‘網紅’+電商+直播”“縣長代言”等模式,利用電商平臺讓農產品乘上網絡快車“泉涌”出山。“線下”推進“農校對接”“農超對接”“農社對接”等機制,不斷擴大三都綠色農產品銷售總量。
將農村變為商場。借助三都被列為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東風,依托基層黨支部,通過電子商務孵化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交換模式,探索打造具有水鄉特色的“支部+電子商務+扶貧車間+貧困戶”扶貧新模式。
積極與省內外知名電商企業合作,引導貴農網、電商云等第三方平臺有針對性地與三都進行點對點培訓及孵化,開辟農村市場,培育電商網店50余家。依托多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平臺,在農村開辟綠色、優質農產品展銷館,打造水族風情“農家記憶館”,推動傳統農業向體驗式、休閑式轉型。
“庭院建設一直是農村發展、鄉村美化和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三都自治縣縣委書記朱奉余表示,三都將繼續以“庭院經濟”為突破口,輻射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推進三都美麗鄉村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