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汪梟梟


彩虹社區是西秀區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安置點,搬遷對象覆蓋西秀區10個鄉鎮。圖為彩虹社區的新居和貶王村的“竹片房”對比。
5月30日下午,安順市西秀區東關辦事處彩虹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片歡騰,來自新太社區的文藝志愿者們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為搬遷戶帶來精彩的文藝表演。72歲的李永生坐在板凳上觀看表演,臉上露出滿足的微笑:“搬到這里來,各方面都比以前好了,還有山歌聽。”
“只要不下雨,這里每天下午都有文藝活動,主要為了豐富搬遷戶的娛樂活動,讓他們盡早適應安置點的生活。”西秀區移民局副局長沈輝告訴記者,這樣的文藝表演從4月19日就開始了,將持續到6月底,由區委宣傳部組織各個社區文藝志愿者表演,每天晚上還會播放各種題材的電影。
彩虹社區是西秀區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安置點,計劃安置1457戶6713人,其中有勞動力人口2800多人,搬遷對象覆蓋全西秀區10個鄉鎮,占全區2017年總搬遷任務的82%。
說起現在的新生活,從楊武鄉貶王村搬來的李遠鴻一開口就收不住話匣子:“以前在村里土地很少,又嚴重缺水,種點包谷一年最多收2000斤,每次挑水要走半個小時,現在的生活和以前大不一樣了。”
楊武鄉是省級二類貧困鄉鎮,而李遠鴻所在的貶王村又是楊武鄉最偏遠、最貧困的村。
“其實為了幫助貶王村改變貧困的面貌,這些年政府也是花了大力氣。”楊武鄉組織委員羅錦秀告訴記者,貶王村2016年底就已經完成了通組路和連戶路的修建,政府又給每家每戶買羊發展養殖業。但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是貶王村石漠化嚴重,人均耕地只有0.1畝,再加上缺水,村里的產業無法擴大規模。
盡管政府幫忙,村民努力,大家還是過著“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生活,搬出大山成了村民謀求脫貧致富的路徑選擇。
“住了40多年的竹片房,做夢也沒想到會搬進這樣的樓房。以前在老家床不夠睡的時候要睡茅草堆,現在都可以睡‘席夢思’了。”今年4月28日,貶王村的村民終于從大山搬進了彩虹社區,家里嶄新的席夢思大床讓李遠鴻感到十分幸福。
不過最讓李遠鴻開心的事情是安置點解決了夫妻倆就業和孩子上學的問題。安置點建有1.5萬方的廠房、2.5萬方的學校和600平方的衛生室,確保就業、就學、就醫不出小區。
“以前一年產苞谷2000斤,連2000塊錢都賣不了。如今我在紡織廠做雜工,每月工資2000元,老婆在社區做保潔每月收入1700元,一年下來就有三四萬,加上老家的土地流轉給平臺公司發展產業,每年流轉費接近3000元。”李遠鴻說。
談及未來的打算,李遠鴻說:“政府給我們創造了這么好的條件,孩子讀書也不要錢,我們一定會好好干。只要身體好,人勤快,就不會窮。”
為了解決搬遷戶的就業問題,西秀區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江西泰然紡織集團入駐小區,可容納近3000人就業,讓搬遷戶實現樓上住人樓下就業。同時,彩虹社區鄰近西秀區智能終端產業園、大健康醫藥產業園、軍民融合裝備制造產業園等園區,有223家企業可以提供就業崗位。在彩虹社區服務中心的顯示屏上,每天都在滾動播放周邊企業的用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