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豆文君 見習記者 班惠萍
“鄧姐,快出來嘍!”
爬上一個土坎,轉過幾叢毛竹,老蘇對著半山坡一戶人家喊起來。
一位架著拐杖的老人聞聲從里屋挪出來,右下肢的褲腿空蕩蕩的。
“你看,我把你的‘腳’拿來了!”老蘇舉著假肢說。
“你太關心我啦,老表哥哎!”鄧龍先不勝感激。
蘇勇年是貴陽銀行駐息烽縣溫泉鎮興隆村第一書記。2018年4月,駐村兩年期滿的蘇勇年為了確保已初見成效的致富產業按計劃推進,選擇繼續留在興隆村幫扶。算上2014年在修文縣的駐村經歷,今年已是他駐村幫扶的第四個年頭。
6月7日,記者在興隆采訪,正趕上蘇勇年給鄧龍先送重新調試的假肢,手里還提著給鄧龍先買的新拐杖。
60多歲的鄧龍先左腿因車禍截肢,多年來沒出過遠門,家庭貧困。蘇勇年了解情況后,開車帶著鄧龍先跑了3趟貴陽市假肢廠,為她定做安裝假肢,并承擔了全部費用。穿著假肢的鄧龍先除了因為不習慣而稍顯蹣跚外,已能丟開拐杖自由行走。得知蘇勇年的母親也姓鄧,不知道如何表達感激之情的鄧龍先干脆喊蘇勇年“老表哥”。
息烽縣溫泉鎮興隆村屬省級一類貧困村,青壯勞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在村里的大多婦女、兒童和老人,村集體經濟基本為零,想要帶動這樣一個缺乏勞動力的貧困村脫貧致富絕非易事。
修文獼猴桃近年來廣受市場好評。蘇勇年想,息烽和修文兩縣緊鄰,土壤和氣候條件差不多,為什么不能嘗試一下種植獼猴桃呢?

培育產業是助農增收的重要抓手。圖為蘇勇年(左)在種植戶萬順倫的果園里了解獼猴桃生長情況。(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豆文君/攝)
蘇勇年立刻召集村民開會,詳細說明自己的想法。會上,老蘇給大家算細賬:去年玉米0.8元/斤,獼猴桃8—12元/斤,獼猴桃畝產更高,你們自己算算。蘇勇年又帶著村民去他曾經駐村的修文縣實地觀摩,看著人家碩果累累的園子,村民動心了。
栽種樹苗時,蘇勇年把農技專家請到村里,手把手指導村民栽培技術。
村民萬順倫通過流轉土地,一共栽種了150余畝獼猴桃。
“按照蘇書記的建議,這些獼猴桃都是按照‘綠色有機’的標準栽種的,除蟲都是用自制的‘藥水’——辣椒水和白糖調的,管用咧!”萬順倫說,去年有客商聞訊來購買,還自帶了農藥檢測儀器,“東摘一個,西摘一個,打碎了放儀器里查,都過關了的!”說話時,萬順倫頗為得意。
如今,興隆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已栽種獼猴桃、脆紅李、葡萄、柑橘、雪梨、板栗、反季節蔬菜等2000余畝。
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要想讓村里的貧困戶快速脫貧,得有大項目托底才行。在派出單位貴陽銀行的大力支持下,一個總投資1325萬元的項目敲定了:引進貴州富之源集團在興隆村建設8個自動化養豬場。興隆村出地,貴陽銀行出貸款,企業出技術并負責生豬回收。用工方面優先考慮興隆村村民,每個養豬場每年可給村里分紅18萬元。
“有了這個項目,村集體經濟收入有了,村里的72戶低收入戶也都被納入進來,脫貧不成問題。”老蘇自信地說。
選擇繼續駐村的老蘇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訪民情,解民憂,助發展,老蘇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