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時安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文葉飛
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投入60萬元,在全縣率先修建了面積200余平方米的村級幼兒園,完全按照教育部門的規定要求進行教學管理,讓村里的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育,享受童年歡樂。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里花朵真鮮艷,和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一陣陣童聲在青山環抱的小山村里回響,這是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幼兒園的孩子們在快樂歌唱。
青杠壩村黨支部書記冷朝剛介紹,近年來,青杠壩村凸顯黨建引領這個核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落實“富、學、樂、美、治、育”為重點,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讓發展成果惠及全村群眾,實現“幼有所育”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走進青杠壩村幼兒園,依山而建、獨具黔東北民居風格的教學樓分為上下兩層,使用面積200余平方米,可同時接收100余名幼兒入園。教學樓設有幼兒教室4間、幼兒睡房4間、衛生間5個、廚房2個,戶外活動場所面積達150余平方米,配置有供幼兒娛樂的基礎設施。現有教師2名,幼兒18名。
“孩子一個學期的保教費是360元、生活費100元。這些錢交得非常值,因為孩子到幼兒園后,不僅家長能安心從事生產,孩子也能在幼兒園里開心成長,還能學到知識,比放在家里好。”幼兒園孩子的家長朱應霞說。
“由于全縣教育資源的整合,村里的幼兒以前要送到5公里外的幼兒園入園,給村民帶來不便。另外村里的年輕父母都要參與產業發展,還有一部分是由爺爺奶奶代養代管的留守兒童,在家里得不到很好的照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做好村里幼兒的起步教育,村黨支部、村委會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后,決定由村集體經濟出資60余萬元,在全縣率先創辦村級幼兒園。”冷朝剛道出了創辦村級幼兒園的初衷。
青杠壩村幼兒園教師羅鳳介紹,幼兒園以素質教育為基礎、智能培養為目的、家長滿足為標準,全面實施啟蒙教育,致力于將孩子培養成健康活潑、好奇探究、文明樂群、親近自然、愛護環境、勇敢自信的新時代兒童。
根據幼兒特點,幼兒園開設了語言、科學、健康、社會、藝術等課程,培養幼兒感知、應知和獨立生活能力,同時開展適合幼兒心理特點的戶外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活動中,引導幼兒講文明、講禮貌、愛勞動,得到了家長的好評。“感謝幼兒園老師對我女兒的教育,小孩很講禮貌,也愛勞動。”幼兒園孩子的家長冷應海感激道。
據了解,青杠壩村黨支部、村委會接下來將加大對村級幼兒園的建設資金投入,在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后,準備從鄰近村招收幼兒入園。同時配強配齊幼兒師資隊伍,努力培養“健康+快樂+求知+發展”的新時代兒童,把青杠壩村幼兒園辦成家長滿意、兒童開心成長的一流幼兒園。
“經濟發展是基礎,青杠壩村著力在‘富’上發力,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為‘幼有所育’夯實基礎。”思南縣委常委、塘頭鎮黨委書記吳廷彪在談到青杠壩村打造深化農村基層改革升級版時說。
2017年,青杠壩村實現人均純收入1.4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累積達1000萬元。先后被授予全國文明村、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村、民族特色示范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省級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
以“富”為目標,建設幸福村居。青杠壩村黨支部、村委會開發荒山推進集中建房,釋放村民原宅基地所占的優質耕地,用于發展綠色蔬菜、經果林種植等;利用光照、灌溉條件差的土地發展立體生態養殖業,用貧瘠的坡耕地建設農產品加工廠、發展農家樂,實現人人參與產業發展。


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的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幼兒園。(陳時安/攝)
同時,打造青杠壩村特色文化,為推進可持續發展,實行“幼有所育”奠定群眾思想基礎。“為此,我們實行全村全員學習,不斷提升村民綜合素質,加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青杠壩村村委會主任趙小虎介紹。
以“學”為要,建設文明村居。青杠壩村黨支部、村委會對原村級活動場所進行土地置換,建設黨員群眾活動之家。以農家書屋、遠程教育接收站為平臺,整合“道德講堂”資源,建立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對村民實行“分段式”“集中式”教育培訓及跟蹤服務,實現全村全員學習、終身學習。
以“樂”為尚,建設休閑村居。青杠壩村黨支部、村委會組建文化宣教隊為群眾演出文藝節目,并增加老年協會活動場所和娛樂項目。爭取上級資金20余萬元,擴建農民體育場所,增加健身器材。新建面積2500平方米的民族休閑廣場、12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1200平方米的釣魚休閑臺、700平方米的游泳池等。
走進青杠壩村,能感受到全村男女老少閑暇時都沉浸在歡樂之中,為“幼有所育”營造了濃厚的氛圍。
走進青杠壩村,綠樹映掩、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寬敞整潔、進組入戶的硬化道路,鳥語花香、泉聲潺潺的森林公園……讓人流連忘返。安全舒適、設施齊全的村級幼兒園更是成為這個全國文明村莊的一道靚麗風景。
以“美”為榮,建設美麗村居。青杠壩村黨支部、村委會組建環境監督小組,成立村環衛隊,建成垃圾池3個,購買垃圾車1輛、垃圾桶28個,實現保潔常態化。開展改灶、改廚、改廁、改水、改圈、改院“六改”工作,建成沼氣池150口,安裝太陽能路燈50盞。
以“治”為本,建設和諧村居。村黨支部、村委會完善《村規民約》,出臺《衛生公約》《環衛管理監督制度》等制度,與村民簽訂《門前三包責任狀》,不斷加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形成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良好村風。制定《民主監督制度》,設立群眾意見箱、黨務政務公示欄,及時公開村級事務決策、辦理情況,自覺接受村民監督。
如今,提到村里的幼兒園,村民們都說這是村黨支部辦的一件大實事、大好事,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健康成長的平臺,讓他們都能得到應有的教育,享受童年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