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姚福進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胡玉山

今年,紫云自治縣貓營鎮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中,增加蔬菜種植面積2400畝。圖為該鎮群眾在種植辣椒苗。(紫云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
仲夏時節,記者走進紫云自治縣貓營鎮,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自今年初“春風行動”開展以來,紫云著力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蔬菜、中藥材、精品水果等現代高效農業,讓山村變美、百姓致富。
貓營鎮大田壩村藍莓基地內人頭攢動,村民們正在采摘藍莓,此外還有不少來體驗采摘樂趣的游客。
“采摘藍莓是手上活路,不累,我60多歲了每天還能賺70元至100元,在家門口有事干就是好。”正在藍莓園里采摘的村民吳興會說。
貓營鎮鎮長劉大龍告訴記者,全鎮今年共增加精品水果種植面積近500畝,種植品種包括藍莓、結桃、脆紅李、楊梅、柑橘等。水果采摘季不僅給種植戶帶來直接經濟收入,讓村民獲取務工報酬,還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在貓營鎮普卡橋村,田里綠油油的蔬菜與四周白墻綠窗的民房相互映襯,整個村莊顯得格外美麗。
“今年3月,普卡橋村成立村級公司,從村民手中流轉130畝土地,統籌發展蔬菜產業。”普卡橋村村主任陶銳說,農戶除了獲得土地流轉費外,還在蔬菜園務工獲得工資。
和普卡橋村一樣發展蔬菜產業的還有牛場坡村,一塊塊土地里種著豆角、黃瓜、小南瓜、四季豆、土豆等蔬菜品種。
“今年,貓營鎮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中,增加蔬菜種植面積2400畝。”劉大龍介紹,其中紫云眾益生態種植農民合作社流轉了牛場坡村五個組81戶人家的土地,其中貧困戶36戶,解決了50位村民長期就近就業。
“我們合作社種植的蔬菜品種暫時以瓜豆、果實類為主,到秋末冬季還有菜心、小白菜等葉類蔬菜品種。”眾益蔬菜園負責人萬友福說,種植的蔬菜主要銷售到安順、貴陽等周邊城市。
走進貓營鎮黃土村一組、二組和紅巖組,記者發現這里連片栽種了不少葛根,大多葛根已經出土長出嫩苗。
“為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黃土村今年成立了村級公司,以每畝每年500元的費用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350畝,示范帶動種植經濟效益較好的葛根。”黃土村村主任雷約應說,葛根產業計劃帶動全村30戶貧困戶增收脫貧。
為多樣化規模化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除了連片種植葛根外,黃土村還種植了1300多畝生姜。
“黃土村村民歷來就有種植生姜的習慣,今年,我們鼓勵和支持貧困農戶發展生姜產業,目前全村有生姜種植戶200余戶,每戶種植面積幾畝到幾十畝不等。”劉大龍說,貓營鎮今年新增山蒼子種植面積4000畝、花椒種植面積500畝。
隨著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貓營鎮的貧困群眾看到了希望,對脫貧摘帽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