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事”印的發現,表明至遲在西漢中期,儒家思想已傳播到夜郎地區,儒家思想的廣泛傳播與認同,是夜郎逐步融入華夏核心的重要因素。
近讀《論語》,其《學而篇第一》有記: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大意是治千乘之國,恭敬奉事,不忘誠信,節約財用,愛護百姓,根據農時使用民力。其中的“敬事”二字,令我想起2000年在赫章可樂第274墓中出土的一枚青銅印章,上面就銘刻著這兩個字。我參加了這次發掘,因此印象深刻。印文為隸書,出土時曾被誤釋為“敬吏”。今據《論語·學而》,當釋為“敬事”。
M274是一座豎穴土坑墓,其規模在赫章可樂已發掘的同類墓葬中是最大者之一,隨葬品也是最多且最好的。該墓的葬法比較奇特,墓主以碩大的銅釜套住頭部和腳部下葬。這類葬式,學術界稱之為“套頭葬”,目前僅在赫章可樂和柬埔寨波赫墓地中發現,可樂發現26座,波赫經正式發掘的1座。“套頭葬”蘊含著特定的觀念與信仰,應是族群認同的一個重要內容,千里之隔的兩地同樣葬俗的發現,引發了學界關于兩漢時期曾有可樂人向南遷徙到中南半島的討論。隨葬品、墓葬規模,以及特殊的“套頭葬”,反映出墓主的社會和經濟地位較高。M274的墓主應是一位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敬事”印出在墓主的頸部,其生前可能即作為一件重要信物懸于頸上。墓葬的年代在西漢早中期,也就是漢武帝經營西南夷,土著文化開始與漢文化頻繁接觸的歷史時期。一般認為可樂墓地的主人,與文獻記載中的夜郎有關。
“敬事”印,在國內其他地方也曾有零星發現,因此這是一枚典型的漢式銅印,與漢文化在夜郎地區的傳播有關。

赫章可樂M274出土的“敬事”銅印。(作者供圖)
《論語》中隨處可見孔子關于“敬事”的闡述。除前揭《學而篇》外,尚有《論語·衛靈公》:“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敬事”是孔子重要的思想,這一詞匯反映的無疑是儒家思想。《逸周書·謚法》曰:“敬事供上曰恭。” 朱右曾校釋:“敬事,不懈于位。”《漢書·王嘉傳》載西漢哀帝時寵幸董賢等,丞相王嘉上封事,其中提到:“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孝文皇帝備行此道,海內蒙恩,為漢太宗,孝宣皇帝賞罰信明,施與有節,記人之功,忽于小過,以致治平。”王嘉引用孔子的話就是要哀帝以儒家思想來治理國家。顏師古注前文,稱“《論語》載孔子之言也,道治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敬事”印的發現,表明至遲在西漢中期,儒家思想已傳播到夜郎地區,并被上層土著所接受,銘于印章之上警醒自己“恭敬奉事”“不懈于位”,最后帶到身后的世界而有幸留存至今。儒家思想的廣泛傳播與認同,是夜郎這樣的時之華夏邊緣地區逐步融入華夏核心的重要因素。包括《論語》在內的儒家經典,在中華民族一體多元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時至今日也是凝聚華夏兒女的重要精神內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