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穆光宗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其中養老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話題。今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14次提及“養老”關鍵詞,涉及養老制度、養老服務、養老供給等諸多方面,其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居家、社區和互助式養老,推進醫養結合,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多層次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離不開對醫養結合的關注,我國的目標是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從性質來看,醫養結合可以說有3個類別或者3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預防性為主的醫養結合。針對健康老人和亞健康老人,從保護健康功能和促進健康壽命兩方面來實現健康老齡化。提高個人的健康責任感,從健康態度、知識和行為三方面來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素養,關注生命“微健康”,自己做健康老齡化的主人。重視對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預防和早期診療。
第二道防線是復健性(治療性)為主的醫養結合。老年人患了重大疾病,必須住院甚至手術治療,否則性命不保,醫院就在一段時間內成為養老場所。在此期間的治療不應該是損傷性的,而應以恢復健康為宗旨。
第三道防線是護生性(護理性)為主的醫養結合。從“醫—養”拓展到“醫—養—護”,對慢病和失能老人開展長期護理,這就是護生護理性醫養結合。護生需要“身—心—靈”全方位的關注、關愛和關懷,比如臨終關懷和對優逝善終(安樂死和死亡質量)的關注。隨著年齡增大,老年人生理機能開始衰退,甚至出現失能,導致依賴固化、尊嚴受損,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受到嚴峻挑戰。出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構建多方參與的養老服務長期護理體系迫在眉睫。
除了醫院與養老院之間的合作,醫養結合還應該有哪些形式?優良的醫養結合模式至少需要滿足兩個原則:一是方便原則,看病便利,報銷方便。二是品質原則,提供的醫養服務要有品質、讓人放心、令人滿意。
醫養結合存在以下幾種模式:
“家庭醫生+居家養老”。為此,需要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家庭病房等醫療健康服務項目。今年4月初,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文要求進一步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明確要優先做好老年人、孕產婦、兒童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務,引導居民找基層家庭醫生團隊就診。
“社區醫療+居家養老”。醫療資源下沉社區應該是醫養結合發展的方向,但目前,我國很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依然滿足不了老年人的醫養護需求,配套功能匱乏,社區衛生服務站內全科醫生配備不足,輔助檢查設備缺乏,常用藥品也不足。
“醫院醫護+居家養老”。這是最常態也是最困難的醫養模式,隨著少子老齡化的發展,家庭的“養老—照料”功能急劇弱化,老年人就醫難問題日趨突出。除此之外,農村低收入老年人“小病扛著過,大病等著死”的狀況也不鮮見,醫養資源的供給性、獲得性和公平性亟待解決。
“醫院醫護+機構養老”。這種模式包括幾種形式:一是內設醫療機構的養老機構;二是與醫療機構簽訂協議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三是護理性床位占一定比例的養老機構;四是具有較強醫養護功能的老年護理院。這種模式下,養老機構可增設醫養結合病床或轉型為醫養結合機構,提高養老機構內設醫療護理科室覆蓋率,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有機融合,開展簽約服務等,加快醫療養老機構轉型升級。
要發展醫養結合,須重視中西醫有機結合,發展中國特色醫養事業。中醫藥源遠流長,一直以來都是傳統醫養依靠的資源,在現代醫養依然大有可為,這方面我們應該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鼓勵綜合性醫院與養老機構建立醫聯體,實行對口支援、雙向轉診、醫護培訓等措施,提高基層養老行業從業者醫療服務水平,探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簽約責任醫生評估考核機制,激勵醫護人員積極參與養老服務。目前,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地方養老機構從規劃布局到運作機制存在“醫養兩張皮”現象,這是目前基層醫養結合面臨的突出問題,新的機構改革有望改變部門分治的格局,盡快實現醫療和養老資源的協調統一。
培育老年醫學護理人才。要發展醫養結合,必須解決人才缺乏問題。為此,應鼓勵加大基層全科醫生和專業護理人員的培養力度。在培養人才的同時,用人單位還要用事業的愿景、職業的聲望和薪酬的激勵等多方面舉措,用好和留住人才。
有效提供醫養服務和產品,凈化醫養市場。部分老年人之所以容易受到一些虛假宣傳的迷惑,購買對身體有害的保健品、藥品,與其強烈的醫療康復需求、健康信息不夠對稱和自身容易心軟輕信有關。但歸根結底還是醫養服務和產品市場本身不夠規范、魚龍混雜和良莠不齊,這需要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來培育市場的良知和道德共同體。
農村醫養結合問題尤其需要引起重視。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居養老人健康風險大。一方面,分散養老的失能或獨居老年人最好能夠集中養老,以便提供醫護服務,避免養老風險;另一方面要強化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醫養功能,由其為轄區內養老院或老人照料中心提供巡診服務,這種就地開展上門基本醫養服務的形式,既能降低老年人和家庭的醫養成本,也方便了老年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和追求。